全球化形势下的我国农业发展
朱新峰 山东省新泰市小协镇政府
摘要: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对于优化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提升产业水平具有重要作用。但是,也带来了粮食安全、科技壁垒等负面因素。为此,我们必须从全球化视角出发,抓住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项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 农业 发展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以势不可挡的力量向世界各国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扩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十年来,我国国内产业受世界市场影响愈加明显,作为基础性产业的农业,由于经营规模小、生产组织化程度低、科技研发能力弱,与国外农产品竞争中不具备优势,入世之初就是我国预期最悲观的产业之一,如何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需要我们认真分析。
一、全球化给我国农业带来的积极影响
1、全球化有利于缓解我国农业发展资金紧张。农业作为国民产业的基础性产业,前期投入大,资金回报期长,受自然条件影响比较大,不确定性要素多,靠自身积累难以在短时间内提升生产水平,全球化带来的资本能使我们能抓住机会引导外资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技术研究推广,从而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
2、全球化有利于加速我国农产品结构调整。与邻近国家相比,我国农业产品种植品种多、规模大、价格低,比较优势明显。全球化为我们根据国际市场需要,调整农产品出口结构,发展特色农业提供了机遇。比如山东省积极面向日韩市场,发展特色农业,2010年全省农产品出口127.1亿美元,连续11年居全国首位,金乡大蒜、寿光蔬菜等特色产品也在国际市场打出品牌。
3、全球化有利于我国农业生产技术革新。我国农业生产基础薄弱,农产品科技含量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较大,全球化条件下,外资企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的进入,,为我国农业发展带来了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经验,对于提高农业生产科技含量,培训高素质人才具有重要作用。
二、全球化给我国农业带来挑战
1、农产品外贸依存度逐渐加大。从2004年开始,我国农产品贸易由顺差转变为逆差且急剧扩大,2010年已达到231.4亿美元,主要农产品如大豆、棉花等依存度较高。持续增加的农产品进口,增加了我国农业运行风险,对农业产业发展空间造成了挤压,消减了需求增长带来的拉动效应,支农惠农政策效果受到了侵蚀。
2、农业企业竞争力不强。全球化条件下,跨国公司资金实力强、抗风险能力强、掌握核心技术,对世界各国农产品生产有着重要影响。而我国绝大多数农业企业进入市场时间短,经营规模小,综合竞争力弱,形势严峻。据统计,2010年我国从事农产品出口的企业为19123家,但出口额在1500万美元以上的仅674家,75%以上属于中小型企业。
3、粮食安全受到挑战。目前,全球性粮食危机发生过3次,给世界各国造成了严重影响,2010年全球谷物缺口达到3140万吨。同时发达国家在谷物贸易中占据主导地位,ADM、邦吉、嘉吉和路易达孚四大跨国粮商,就垄断了世界粮食交易量的80%。我国农业生产规模小、组织化程度低,人均可耕地面积少,粮食安全形势严峻,国际市场上粮食价格的细微波动都能迅速传导到国内市场,影响粮食市场稳定。
4、农业生产科技面临挑战巨大。近年来尽管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显著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我国对农业科技的投入一般维持在农业生产总值的 0.17 % - 0.27% 之间,与发达国家5%以上的比例差距较大。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世界范围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通过设置技术、绿色壁垒,从科技上强化了对本国农产品的保护。
三、积极应对全球化挑战,促进我国农业健康发展
1、加强政策扶持,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国内方面,强化农业基础,推动国民收入分配和国家财政支出进一步向“三农”领域倾斜,从投入、税收、金融等多方面予以扶持,逐步形成既符合国际规则又反映我国国情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国际方面,加强与主要国际农业机构的合作,积极参与贸易规则、标准制定等涉农国际谈判,增强在农业贸易谈判和规则制定话语权,维护好我国农产品贸易利益。
2、促进市场发展,畅通产品流通渠道。深化农产品流通体制改革,建立竞争开放的全国性的统一市场。加强对重点市场、重点农产品价格走势和贸易情况的监测,做好动态信息的收集整理,及时向出口企业通报相关国家的农产品疫病疫情、贸易摩擦等信息,逐步构建全方位的农产品进出口信息服务体系,为企业经营提供参考。
3、做大做强企业,壮大农业发展主体。加快实施农业“走出去”战略,扶持龙头企业发展,通过专项补助、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业企业开展技术研究。鼓励扶持企业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积极开拓新兴市场,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农业企业解决融资难等问题。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实行出口产品卫生注册制度,推进农产品检测结果国际互认。
4、坚持科技兴农,提升农业生产水平。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多元化农业科研投入体系,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科技对农业的贡献率,促进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农业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参与农业科研推广的积极性。实施新品种选育、粮食丰产等科技工程,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5、提高产品质量,增强农业生产效益。加强出口示范基地建设,推行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完善质量安全标准体系,建立质量可追溯制度,加强农业领域知识产权保护,从根本上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突破贸易壁垒。妥善应对农产品贸易摩擦,通过多种渠道反击歧视性贸易保护措施,维护我国农产品出口利益。
6、保障粮食安全,防范农业产业风险。把粮食安全作为农业产业安全的首要任务,健全粮食生产利益补偿机制,对粮食生产进行专项补助,构建起稳定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制定出台《粮食法》等涉农法规,规范转基因粮食种子使用,健全外资经营农产品准入制度,明确外资在并购涉农企业安全的审查,防范产业风险,切实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孙世芳, 陈建伟.从经济全球化看中国农业发展的方向.[J]. 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7)
[2]徐小青,张云华.山东省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区域化管理的调查与建议.[J]. 中国发展评论:中文版.2011(3)
[3]杜延军,王青林.全球价值链中我国农业产业集群问题探析.[J]. 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7(4)
日.
本文链接地址,转载请注明出处。现代商业
本文编号:1676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67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