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要市场而非“凯恩斯”
摘要:二零零八年的金融危机再一次无情的摇撼着整个资本主义的自由市场。改革开放市场化以后的中国,无疑已经把我国自身的一部分经济血管自愿的与资本主义自由市场相连接。成也萧何,败也萧何。一次又一次周期性如期而至的经济危机,不断冲击着我们对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方式。本文拟通过对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资本主义危机理论-“凯恩斯主义”的分析,从他们看似殊途同归的抉择中,发现他们质的不同。探讨中国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运用市场促进中国的经济社会成长。
关键词: 改革 市场 发展
一 泛左经济体的改革发展
(一)新经济政策的启示:说到泛左经济体的突破与发展,首先我们就要说到苏联的改革。革命的荡涤和战火的无情使这片富饶的土地上的广袤国家百废待兴,但是对马克思主义和公有制的教条理解却仍使这个新世界的建设举步维艰。在严峻的形式面前列宁和俄共(布)开始重新审视旧有的为战争时期所特制的政策,战争培育了民族团结以及为公共事业牺牲个人利益的志愿。但是当硝烟过后,革命激情退去,怎样才能重新燃起广大人民建设新世界的斗志呢?以1921年3月召开的俄共(布)十大和随后列宁写的论《粮食税》为标志,开始了从旧有的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新经济政策。列宁清醒地认识到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有一个较长的过渡时期。在这个时期如果农民把余粮拿到市场上去出售等等类似的商品流通,不可避免地要发生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从某种意义上说这就是利用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从直接的社会主义建设转向国家资本主义,从国家资本主义转向国家调节商业和货币流通,利用国家政权组织国家资本主义和合作经济,在国家监督和控制下,利用货币关系和市场机制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来达到建设社会主义的目的。正是这一举措改变了苏维埃经济政策的根本原则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和方法。无独有偶,对于同样是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在面临类似的发展瓶颈的时候所选择的脱困道路,仔细品味起来竟然和当年列宁带领苏维埃政府所走过的道路竟是如此的吻合。
(二)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邓小平曾讲过:“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苏联的模式僵化了。”的确,新经济政策是列宁的伟大创举,其基本思路体现了无产阶级夺取政权以后,特别是在俄国这样落后的国家里,必须立足实际,确立符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熟悉中国经济改的人们都知道,公元1992年是一个常常被人提及的年份,因为一年里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从此一场规模宏大,波澜壮阔的经济改革就在这片古老神奇的中华大地上悄然展开。在改革的第一年里,上半年GDP就增长10.6%,结束了1991年的平稳增长,步入高速增长时期。但是新开工投资项目过多,在建规模偏大,结构性矛盾突出等问题引起了人们的警惕。与此同时,从年初开始的生产资料价格涨势还在持续。经济的过热问题成为了当时学者们争论的主要问题,宏观经济总量平衡中的矛盾已经开始显现。自那以后的中国经济社会成长中,固定资产投资、在建规模过大,低水平重复建设现象严重;货币投放过多,市场价格涨幅高,宏观经济总量平衡显现矛盾;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发展不适应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需要,部分国有企业生产经营面临较多困难;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产业结构不合理,再就业压力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发展滞后;金融监管体系不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一部分低收入居民家庭生活困难等等社会经济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
坦白的说,很多年过去了,时至今日当年困扰着我们的许多问题仍然在以不同的面目出现,尤其是基尼系数的不断增长,收入分配的不公平现象愈演愈烈,过度市场化所带来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相对缺失,已经成为严重阻碍中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瓶颈之一。但是中国一直在努力,一直在探索并且在始终发展、在完善征途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所面临的一切的困难只不过是因为我们在发展、在进步,而带来的发展中的问题与困扰。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无论是新经济政策,还是中国的改革开放都是以社会主义公有制为基础的国家面临发展障碍时的突围之举。这都属于是公有制经济的不断自我完善,但是当以市场为基础的私有制经济体面临危机的时候他们又该怎么办呢?
年爆发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世界有史以来最为严重和最为深刻的一次经济危机,它涉及面广、程度深、持续时间长,就连美国这样一个世界上最大的移民接收国,在1931年竟有几十万人申请到苏联去工作!苏联驻美大使馆门前每天都排起了办理签证的长龙。可想而知这场危机给资本主义世界的民众和社会带来了多么可怕的灾难。但是,伟大的时代,就会诞生伟大的人物、伟大的理论和伟大的实践。凯恩斯以及凯恩斯主义就是在这场前所未有的大危机的背景之下建构形成的。这个在二十世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经济学说是以“三大心理规律”假设,其中“有效需求理论”是凯恩斯就业理论和经济学说的核心,这也被认为是凯恩斯对当代西方经济学理论的最大贡献。依照凯恩斯的见解,社会就业水平取决于社会有效需求的水平;失业源于有效需求的不足;有效需求的不足又源于消费需求不足和投资需求不足;而消费和投资需求的不足则正是由以上三大心理规律所致,它们对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影响深远。凯恩斯正是从有效需求理论出发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和大规模失业存在的原因并以此为基础提出了进行“有效需求管理”的对策,从而推导出了它所鼓吹的政府干预主张。依凯恩斯自己所说“我所寻求的是改善资本主义的社会机器,而不是推翻它”但他也不得不承认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经济体系下仅凭市场价格机制无法将社会经济调节到充分就业水平,必须由政府出面干预;不能把决定当前投资量的职责完全放在私人手中,而应把市场自身不能履行的挽救现实社会崩溃的责任交给国家,要求国家对经济进行直接的调节与干预。但其整个干预理论却仍然是强调维护自由竞争和自由贸易为其基本前提的自由市场机制,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不是要完全取代市场机制的作用,而只是为了弥补市场功能的缺陷所进行的修修补补。但这种办法在笔者看不过只是些治标不治本的政策手段,从凯恩斯主义诞生之后的资本主义世界里经济发展的起起落落、一波三折,和社会发展中的弊病丛生就不难看出。
三“向中看齐”的本质区别
列宁新经济政策和中国改革开放与凯恩斯的政府干预理论,,前者是从左向中靠拢,后者是从右向左调整。但这看似一致的向“中间路线”的调整却有着本质的不同。
凯恩斯以及为数众多的以自由市场为理论起点的经济学家们他们的学说只是对市场无法抹平缺陷的修修补补,他们的理论在客观的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之间的基本矛盾面前始终是不可能完美的,而且在理论的发展进程中始终无甚实质性的进步与贡献,在实践和时间的检验面前,这些光怪陆离,层出不穷的理论也始终是在左右摇摆不定,相互妥协的。而列宁新经济政策,中国改革开放则是跟自由市场私有制下的政府干预有着质的区别!是能够经得起时间与实践的检验的!在从左向中的靠拢中,引进的是市场的调节作用,不变的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强大的发展型政府对经济发展的引领作用,这样的经济体制是对市场有着强大的导向力与控制力的。市场也不再是一匹难以驯服、难以驾驭、难以控制的野马,而变成了一种配置资源的手段。在笔者看来,市场应当是资源配置的一种导向,但绝对不应该让市场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导向,更不用说是那种缺乏监管、四面出击的市场了。
参考文献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
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M].高鸿业.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本文编号:1814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1814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