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力流动、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与城乡收入差距
[Abstract]:The fact that the peasants' wages converge, the regional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industries are narrowed,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and the proportion of wage income of rural residents are changing in the same trend in China's urban and rural areas show that the labor force votes with their feet and flows to areas with a small gap. At the same time, it is found that there is a causal cycle relationship among labor mobility, per capita wage income of farmers and urban-rural income gap. Using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1990 to 2012, a simultaneous equation model is established for econometric analysi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re is a nonlinear relationship between peasant's education level and per capita wage income. Labor mobility is an important way for farmers to increase their per capita wage income and their share. Increasing the per capita wage share of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means to change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Therefore, the areas with large urban-rural income gap can improve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y attracting more rural migrant labor, while the outflow areas can narrow the urban-rural income gap by increasing the outflow population. However, it is easy to form a vicious circle of "th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income is large, the share of peasants' wage income is low, and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is large". The reason why the spatial pattern of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remains unchanged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ural labor mobility is that the mobility of rural labor force will increase the average wage income and share of the peasants in the rural areas. The narrowing of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areas exceeds the outflow.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重庆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攻关项目“建设人口均衡型社会研究”(13JZD023)
【分类号】:F323.8;F124.7;F249.2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晓英;;关于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探讨[J];统计与决策;2008年07期
2 刘强;翟印礼;;小城镇建设中的劳动力流动网络管理[J];中国管理信息化(综合版);2006年06期
3 侯晓莉;;当东西欧相遇——欧洲劳动力流动状况[J];国外社会科学文摘;2006年08期
4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21期
5 龚莉;;中国的劳动力流动状况分析[J];当代经理人;2006年19期
6 张利萍;邸敏学;燕晓飞;;国外劳动力流动与教育互动及其启示——以英国、美国和德国为例[J];理论探索;2008年01期
7 姚旦杰;;劳动力流动对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2008年05期
8 刘晓英;;我国广义劳动力流动的两种形态[J];现代经济探讨;2008年04期
9 刘晓英;;我国劳动力流动的深层原因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10 刘占高;张杰;;论劳动力流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J];北方经济;2009年10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陈诗达;陈凌;;浙江省劳动力流动[A];浙江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学会成立二十周年论文集暨2004浙江就业报告[C];2004年
2 周重阳;;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扩大的悖论——基于两种劳动生产率差异的分析[A];中国人力资源开发研究会第九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3 焦斌龙;孙晓芳;;自主性流动:我国劳动力流动新阶段[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2012):——稳中求进的中国经济[C];2012年
4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0年会暨“政府管理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5 孙博;;劳动力流动城乡统筹研究[A];市场经济与城市化发展:兼论经济特区30周年——广东经济学会2010年年会论文集[C];2010年
6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19次年会暨外国经济学说与国内外经济发展新格局(会议文集)[C];2011年
7 吴克明;;劳动力流动与中国城镇教育收益率上升[A];2006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6年
8 何一鸣;李萍;;劳动力流动与二元经济收入差距变迁——一个动态化模型及其在中国的检验与修正[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9条
1 童玉芬 王红涛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经济研究所 新疆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劳动力流动的经济社会影响[N];中国人口报;2011年
2 高岩辉 刘科伟 张晓露 西北大学城市与资源学系;劳动力流动迁移理论的主要流派[N];中国人口报;2009年
3 肖卫 湖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劳动力流动是经济增长的基本动力[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2年
4 记者 张小溪;美国劳动力流动规模逐年减小[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3年
5 本报记者 裴建素;探求劳动力流动新趋向[N];石家庄日报;2011年
6 宋蕾邋王羚;劳动力流动是解决城乡收入差距的根本出路[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7 张尼 编译;欧盟成员国劳动力流动有待加快[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4年
8 本报记者 李小彤;促进劳动力流动 均衡养老负担[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9 记者 于艳新;全年就业主要指标提前仨月超额完成[N];大连日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朱云章;我国城乡劳动力流动与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2 马少晔;基于劳动力流动视角的城乡收入差距及影响因素再检验[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敦平;劳动力流动对经济发展差距影响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15年
4 姜乾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地区发展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3年
5 张爱婷;二元经济结构下我国劳动力流动的增长效应研究[D];西北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斗星;我国区域劳动力流动的原因及其对收入差距的影响[D];重庆理工大学;2009年
2 肖振兴;我国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马辉;劳动力流动的社会经济效应[D];东北财经大学;2006年
4 饶e,
本文编号:217628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1762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