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我国正处于城镇化快速成长的阶段,城镇正在成为人们主要的生存空间,人类未来的发展可以说是城镇的发展。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在城镇化进程中出现了严重的城市病,特别是环境污染程度几乎超过了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发达国家环境污染状况,因此,将生态学融入城镇化建设成为发展的必要。大量的研究和实际表明,生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的关系,生态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带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本文以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生态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为研究对象,利用查阅相关文献、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描述性分析与计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四川省生态城镇化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行研究,并探索其对四川省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本文选取1999-2013年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各个指标的面板数据,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及相关理论的研究对生态城镇化的内涵并对生态城镇化影响区域经济的机制作以界定,即生态城镇必须以经济、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化和一体化为发展前提,由于具有和谐性、高效性、持续性、整体性、区域性等独有的特性,通过地区间的集聚与扩散效应促进区域经济增长;同时采用层次分析与因子分析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从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环境协调发展水平三个层面最终选取20个二级指标建立四川省生态城镇化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评价,发现自1999年以来,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整体呈逐年递增的态势,但各地市州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存在较为明显的地区不平衡性,处于成都经济区的成都,作为四川省的省会城市,拥有包括自然环境、历史发展、区位地理、政策倾向等各方面得天独厚的优势,其经济发展水平历年来都处于四川省的领先地位,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也处于领先地位。其他地区如广安、巴中、凉山彝族自治州历年来城镇化发展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与其经济发展水平、社会发展和资源利用水平相对较低息息相关。随后,利用因子分析提取的公共因子与生态城镇化水平综合得分建立向量自回归(VAR(1))模型,对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的未来趋势做短期预测,得到未来几年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基本呈现震荡式上升趋势;最后,对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间的关系进行实证研究,选取利用因子分析法得到的生态城镇化水平(取对数)作为解释变量,人均固定资产投资(取对数)和100常住人口中从业人数(取对数)分别替代投资和人力资本作为控制变量,人均GDP(取对数)为被解释变量,通过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面板模型选择检验建立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分析不同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通过全局空间自相关检验、空间面板模型选择检验,最终建立空间滞后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从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两方面来探究四川省各个地市州的生态城镇化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普通面板数据模型与空间面板模型的估计结果均表明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中,LnEU、LnPK与LnPL的系数均为正,说明生态城镇化发展、物质资本投入和人力资本投入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正的促进作用,生态城镇化水平每提高1个百分点使得人均GDP增加0.1443个百分点。固定资产投资额每增加1个百分点,人均GDP增加0.5492个百分点,人力资本投入每增加1%,人均GDP提高0.4221%。因区域经济、社会、生态、科技发展水平不同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各地市模型估计的常数项不同;空间滞后面板双向固定效应模型中,空间滞后项的系数为0.378371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显著,说明四川省各个地市州的经济增长有正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的经济增长会带动相邻地市州的经济增长。从模型的估计结果来看,LnEU、LnPK和LnPL的系数为正,其中,生态城镇化的系数为0.312992,并且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都具有正的促进作用,并且估计得到的三者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直接效应和间接效应系数均为正值,表明某一地区的生态城镇化发展不仅通过直接效应,而且通过对相邻地区的溢出来促进整体区域经济的发展。基于本文的研究结论,提出了如下的建议:首先,生态城镇化发展需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发展循环经济。其次,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生态城镇化的发展。将生态观念融入旅游业发展当中,充分利用其独有的优势,促进区域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提高,从而促进区域经济更好更快的发展。最后加强对落后地区的生态城镇化建设,促进各区域间生态城镇化的均衡发展,如差异化制定各地区生态城镇化的发展目标和政策。与已有的研究结果比,本文的创新之处体现在:(1)国内学者以某一省市的县域城市为对象对生态城镇化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相对较少,研究四川省的更是没有,本文对四川省各个地市州的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及其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较为全面的研究;(2)建立VAR模型,通过脉冲响应分析研究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影响其发展的各因子的关系,通过VAR模型的预测功能对四川省未来几年的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进行预测。(3)利用普通面板模型和空间面板模型建模,分析不同地区的生态城镇化水平对该地区的经济发展影响,从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两个方面展开对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但由于四川省21个地市州的相关生态城镇化数据获取较难,再加之本人在生态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和空间面板模型的理论方面积累尚显浅薄,因此本文在研究中还存在很多不足。
【关键词】:四川省 生态城镇化 因子分析 VAR模型 面板模型 空间面板模型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299.27;F127;F224
【目录】:
- 摘要4-7
- Abstract7-14
- 1. 导论14-20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14-16
- 1.1.1 研究背景14-16
- 1.1.2 研究意义16
- 1.2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框架16-18
- 1.2.1 研究内容16-17
- 1.2.2 研究方法17-18
- 1.3 研究的创新点和不足18-20
- 1.3.1 研究的创新点18-19
- 1.3.2 不足之处19-20
- 2. 文献综述20-26
- 2.1 生态城镇化内涵相关研究文献20-22
- 2.2 生态城镇化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的相关文献22-23
- 2.3 有关生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文献23-24
- 2.4 促进生态城镇化发展措施的相关研究文献24-26
- 3. 生态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理论研究26-34
- 3.1 城镇化与生态城镇化概念界定26-28
- 3.2 区域经济增长理论28-30
- 3.2.1 区域均衡增长理论28-29
- 3.2.2 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29-30
- 3.3 生态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30-34
- 3.3.1 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31-32
- 3.3.2 生态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理论32-34
- 4.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现状评价及发展趋势预测34-50
- 4.1 四川省经济状况34-35
- 4.2 生态城镇化发展状况35-36
- 4.3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体系36-43
- 4.3.1 指标选取36-38
- 4.3.2 指标数据来源及预处理38-39
- 4.3.3 评价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的因子分析法39-41
- 4.3.4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综合评价41-43
- 4.4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趋势预测—基于VAR模型43-48
- 4.4.1 VAR模型的构建43-45
- 4.4.2 脉冲响应函数45-47
- 4.4.3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水平趋势预测47-48
- 4.5 本章小结48-50
- 5.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50-63
- 5.1 面板数据模型构建50-55
- 5.1.1 模型设定50-51
- 5.1.2 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51
- 5.1.3 面板数据的平稳性检验51-52
- 5.1.4 模型设定检验52-53
- 5.1.5 模型估计结果53-55
- 5.2 空间面板模型构建55-60
- 5.2.1 模型设定与指标说明55-56
- 5.2.2 空间自相关检验56-57
- 5.2.3 空间误差模型与空间滞后模型选择检验57-58
- 5.2.4 空间滞后模型估计结果58-60
- 5.3 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对区域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和溢出效应研究60-62
- 5.3.1 直接效应60
- 5.3.2 溢出效应60-62
- 5.4 本章小结62-63
- 6. 结论与政策建议63-66
- 6.1 主要结论63-64
- 6.2 政策建议64-66
- 参考文献66-71
- 后记71-72
- 致谢72-73
- 攻读期间科研成果73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合理;;生态城镇建设的思考[J];塔里木大学学报;2011年01期
2 于立;宁国用;;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对中国生态城镇发展中问题的分析(下篇)[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5期
3 于立;刘文华;;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中国生态城镇在发展(上篇)[J];广西城镇建设;2011年04期
4 于立;;中国生态城镇发展现状与问题评析[J];建设科技;2011年13期
5 于立;;国外生态城镇的规划与建设[J];城乡建设;2012年07期
6 ;生态城镇建设的方向[J];南阳市人民政府公报;2014年02期
7 李元富;建设生态名城 促进小康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3年09期
8 林海;生态城镇:西部城镇建设的必由之路[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1期
9 刘贤昌;;建设生态城镇,促进城镇可持续发展[J];经济师;2006年06期
10 ;生态城镇——天人相合的家园[J];城乡建设;2008年10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王军广;赵志忠;;生态城镇建设理论探究[A];生态文明·绿色崛起——中国生态前沿报告[C];2010年
2 卜志东;田莹;;因地制宜的小城镇生态发展策略探讨——以蒲江县寿安镇为例[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彭培根;;洞庭湖区生态城镇体系建设研究[A];2011洞庭湖发展论坛文集[C];2011年
4 董晓峰;付文娟;;生态城镇能源系统规划[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5 任升莲;徐晓春;;基于GIS的合肥生态辅助决策系统架构[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严志强;杨华;胡宝清;;广西生态城镇的可持续发展评价及案例研究[A];中国土地资源战略与区域协调发展研究[C];2006年
7 颜京松;王如松;;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A];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C];2000年
8 颜京松;王如松;;近十年生态工程在中国的进展[A];中国科协2001年学术年会分会场特邀报告汇编[C];2001年
9 王如松;;系统化、自然化、经济化、人性化:21世纪中国城市建设的生态转型[A];珠海—澳门生态城市建设学术讨论会论文选集[C];200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记者 申文利;市召开生态城镇化建设动员大会[N];长白山日报;2010年
2 于立;中国生态城在困惑中成长[N];中国建设报;2011年
3 记者 王孝信;生态城镇化建设利国利民[N];长白山日报;2013年
4 王孝信 记者 王春宝;生态城镇化建设利国利民[N];吉林日报;2013年
5 记者 王栋;加快实施《意见》 实现生态城镇化[N];图们江报;2014年
6 旋木;布朗的生态城镇到底绿不绿?[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7 陈琳;英国生态城镇蓝图初现[N];第一财经日报;2008年
8 白山市委书记 李伟;推进生态城镇化建设[N];吉林日报;2010年
9 刘荟萃 记者 白云峰;加快推进森林生态城镇建设[N];黑龙江日报;2010年
10 特约记者 汪巧枝;打造生态城镇新形象[N];巴彦淖尔日报(汉);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王潜;县域生态市建设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东北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颖;生态问题解决的制度探索[D];东华理工大学;2015年
2 马广涛;生态城镇的建设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4年
3 李一;吉林省生态城镇化发展评价及路径选择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4 王亚静;生态城镇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D];苏州大学;2016年
5 马斯婷;基于SWOT和生态位理论的生态城镇建设战略研究[D];沈阳农业大学;2016年
6 范雅珉;生态城镇化问题与对策研究[D];河北大学;2016年
7 张丽娜;秦巴特困地区生态城镇化发展研究[D];重庆大学;2016年
8 李彪;生态城区内绿色建筑发展模式研究[D];广东工业大学;2016年
9 刘琪;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6年
10 丁元;生态城镇建设问题研究[D];中共吉林省委党校;2013年
本文关键词:四川省生态城镇化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5527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552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