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型城市的形成机理及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17:17
【摘要】:城市作为企业生存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经济社会的组成单元,其发展不仅影响着企业的命运和前途而且决定着国家在全球经济竞争中的实力和地位。然而自上世纪中后期以来知识经济飞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扩张,发达国家城市在经历了工业化后期的快速扩张之后进入了发展瓶颈期,以中国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城市也面临着产业结构调整、环境污染严重等经济及社会问题,于是,各地政府开始寻求摆脱城市发展困境的方法。由于创新型城市是以科技创新作为城市发展的推动力,是一种更健康、更持久的城市发展模式,因此它逐渐成为各地政府的首选和学术界研究的焦点。但创新型城市的建立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一定理论指导的基础上有针对性的进行建设。 2006年1月,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提出我国未来15年的科技发展目标是在2020年建成创新型国家。在这一战略的指引下,一些城市政府纷纷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设想,并列出了成为创新型城市的时间进度表,拉开了我国建设创新型城市的序幕;2010年1月,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原则上同意了广州、长沙、苏州等十六个城市为国家创新型城市的试点,进一步推动了我国创新型城市的建设。然而我国对创新型城市的研究尚未形成统一的研究架构,只能借鉴国外创新型城市建设的成功经验。因此,完善我国创新型城市基本理论的研究,分析创新型城市的形成过程,构建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具有非常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正是基于此目的而开展研究的。 在全面分析国外创新型城市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本文综合运用经济学、城市经济学、创新经济学、区域创新、结构方程等理论及系统动力学、实证归纳、函询法等方法进行了以下研究: (1)基于创新型城市国内外研究现状的总结,界定了创新型城市的定义及特征,归纳了创新型城市的构成要素。并通过对创新型城市与城市创新基本理论的辨析,明确了创新型城市的建设必须以城市创新为基础,但城市创新并不一定能实现创新型城市。 (2)分析了创新型城市的形成阶段及各阶段的特点,剖析了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内部及外部驱动力,提出了创新型城市形成的基础条件、支撑条件和催化条件,并以香港为例,通过系统动力学仿真验证了创新型城市的形成过程。 (3)基于国内外学者的研究,构建了一套既符合国情又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通过结构方程模型,在通过调查问卷、电子邮件等多种方式搜集样本数据的基础上,检验了该评价指标体系是否准确和合理。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9.2
本文编号:2615298
【学位授予单位】:武汉理工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99.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瑾;;国外创新城市建设策略研究[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2 程乾生;属性层次模型AHM——一种新的无结构决策方法[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8年01期
3 田小平;;科技创新中的政府作用[J];北京观察;2011年09期
4 冉光和;邓鸥娣;;重庆市创新型城市建设研究及政策建议[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杨小迪;华颖;;全球化对创新型城市发展的要求与挑战——以美国传统工业城市匹兹堡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6 李飞;张晓立;覃巍;;城市创新系统理论研究综述[J];城市问题;2007年10期
7 李彦军;;精明增长与城市发展:基于城市生命周期的视角[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8 杜辉;;“创新型城市”的内涵与特征[J];大连干部学刊;2006年02期
9 樊杰,吕昕,杨晓光,田明;(高)科技型城市的指标体系内涵及其创新战略重点[J];地理科学;2002年06期
10 王仁祥;邓平;;创新型城市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工业技术经济;2008年01期
,本文编号:26152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152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