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河南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2
【分类号】:F205;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谢玉玲;程兴超;尹兆东;刘红涛;李萍;;差异发展:科学统计与弯道超越的良性“对话”——“化弱为优”的邱县经济发展模式调查[J];统计与管理;2011年04期
2 刘大为;;新形势下的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发展[J];企业研究;2011年14期
3 ;低碳经济与新的发展模式——肖林研究员在上海交通大学的讲演[J];公关世界;2010年04期
4 陈晓毅;;基于熵值法的广西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协调发展研究[J];广西社会科学;2011年06期
5 郭桂萍;;天津经济发展方式转型中重视培养“内源性”因素问题探讨[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21期
6 陈晔;;浅谈荆门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城市经济;2011年11期
7 张文龙;邓伟根;;基于PSR模型的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8期
8 张杰;;国企发展模式是否可以持续[J];江苏纺织;2011年06期
9 孙秋鹏;;金融危机下长三角城市对外经济发展模式转变——以宁波为例[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年06期
10 安新华;;论西部地区产业经济生态化的路径选择[J];商业时代;2011年1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红玉;彭福扬;;产业与产业生态化[A];第二届中国科技哲学及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论文集(硕士卷)[C];2008年
2 郭熙保;;从发展经济学角度看待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及其转变[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3 周轶昆;;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建设“效益深圳”[A];2010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纪念中国经济特区建立3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4 田金平;赵远;陈吕军;陈亚林;;精细化工园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环境效益研究[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5 许为义;周元祥;崔康平;;产业生态化是提升安徽经济质量的必由之路[A];2004“生态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4年
6 魏澄荣;程春生;;科学发展观与生态产业发展[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李全;;安固里淖干涸析因——兼论内陆河流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抉择[A];人水和谐及新疆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中国科协2005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李会泉;关雪;包炜军;柳海涛;张辉;;大型钢铁联合企业低碳排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构建[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一卷)[C];2010年
9 武斐婕;;构建山西资源推动型的优态经济发展模式——发挥资源型经济转型发展中的“流通促进”作用[A];第五届中国中部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1年
10 吴杨;罗成亮;张明泉;;以循环经济理论构筑兰州市工业发展的新模式[A];发展循环经济 落实科学发展观——中国环境科学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时报记者 陈西艳;新区深耕产业生态化[N];滨海时报;2010年
2 马红漫;优化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时机到了[N];大庆日报;2008年
3 记者 彭青林 官蕾;中国需要改变经济发展模式[N];海南日报;2008年
4 国家开发银行高级经济师、金融学博士 吴志峰;刺激计划对转换经济发展模式寄予厚望[N];上海证券报;2008年
5 张爱正 刘元旭 张泽伟;中国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绿色转型”[N];中国贸易报;2009年
6 实习记者 叶文峰 刘松针;促进经济发展模式的根本性转变[N];中国石化报;2008年
7 张晋;专家表示:俄经济发展模式走到十字路口[N];远东经贸导报;2009年
8 本报记者 曹培锋 见习记者 周迎久;平山力促产业生态化[N];中国环境报;2009年
9 西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经济学博士 吴垠;低碳经济发展模式下的新兴产业革命[N];经济参考报;2009年
10 记者 余传诗;原美国克林顿基金会上海首席代表陈卉景:推动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型转型[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红征;中国循环经济的运行机理与发展模式研究[D];河南大学;2012年
2 田昕加;基于循环经济的林业资源型城市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3 沈铁冬;中国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配套措施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4 黄振达;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创新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5 鹿彦;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及实现路径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李长友;我国循环经济的法制保障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0年
7 程少博;以高技术为支撑的农工一体化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8 张文龙;城市化与产业生态化耦合发展研究[D];暨南大学;2009年
9 张欲非;区域产业生态化系统构建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7年
10 王晓冬;国外循环经济发展经验—一种制度经济学的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晓瑾;济南市产业生态化评价与路径选择[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孙琛;产业生态化建设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3 杨娟娟;旅游产业生态化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2年
4 高红;低碳经济视角的产业生态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2年
5 席卫南;中苏两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模式的回顾与评价[D];河南大学;2012年
6 唐雪丹;产业生态化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研究[D];宁波大学;2009年
7 黄啊只;韩国与中国台湾经济发展模式:比较与借鉴[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8 赵林飞;产业生态化的若干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9 廖文华;贵州省资源型产业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2年
10 文芳;贵州省煤炭产业生态化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本文编号:2653481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65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