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都市区同城化发展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1
【分类号】:F299.27
【图文】:
城市化的主要形态。2005年美国一项学术报告表明,美国即将形成10个大都市连绵区仁3魂〕(图2一l)。其中,6个位于美国的东部地区、4个位于美国的西部地区,空间上囊括了美国半数的大都市区、39个百万人口以上的大都市区。这10个地区的面积占美国国土面积不到20%,2000年容纳了 1.76亿卡斯卡地亚图2一1北美大都市区的分布人口,占美国人口总数的62%;汇聚了美国70%的GDP。据预测,到2050年,这10个大都市连绵区将集中美国70%以上的人口和经济增长,地区总人口将达到3.08亿
期工厂的诞生地。“半城市化”的乡村工业发展模式,使得纽约、费城、巴尔的摩、波士顿等由殖民港口发展而来的大城市开始承担行政管理和金融的功能,成为辐射广大工业区、主宰海内外贸易的商贸中心(图2一2)〔侧。(2)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区域城镇体系形成阶段(1845年一1895年)19世纪后半期,伴随着蒸汽动力在生产领域和交通领域的应用,东北海岸运河、汽船和铁路等交通运输网逐步形成,工厂制相应建立,东北部的城市化也进入了鼎盛时期,被历史学家称为“城市的兴起”。1890年的一项人口统计数据显示,从波士顿到巴尔的摩沿线一带正在形成一个巨大的“集合城市”,该区域分布有美国6个人口超过50万人城市的4个(分别为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巴尔的摩)和50个人口超过2万的城市,空间上也逐渐从沿海向内陆地区延展,逐步形成绵延80Okm长的区域城市发展轴线。
图2一3早期工业资本主义时期美国城镇体系结构示意图改变了大西洋沿岸城市“群雄并起”的局面,东北部成为全美经济发展的核心区(图2一3)。(3)国家工业资本主义时期大都市区化发展阶段(1895年一1945年)伴随着以钢铁、电力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的高潮,美国城镇等级体系在工业大生产组织的作用下被重新建构,大城市逐渐形成并占据了主导地位。纽约在保持着全国金融枢纽的同时,芝加哥成长为服务于中西部和西部的主要区域中心。这一时期东北海岸人口得到快速的增长,纽约大都市区人口规模增长了三倍,1920年达到530万,费城增长了两倍,1920年达180万。1920年,东北海岸人口在10万以上的城市就有28个。1890年代电车和火车组成的快速、大容量交通系统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敏,顾朝林;长江三角洲都市连绵区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1年02期
2 吴向鹏;;市域经济空间结构:理论、演化与优化[J];重庆社会科学;2006年06期
3 徐雪松;徐守松;;基于生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经济模式的构建[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06期
4 庞效民;90年代我国区域经济合作政策效果分析[J];地理研究;1999年03期
5 卢明华,李国平,孙铁山;东京大都市圈内各核心城市的职能分工及启示研究[J];地理科学;2003年02期
6 王士君,王丹,高群;城市相互作用关系的一种新模式——近域城市整合研究[J];地理科学;2001年06期
7 董晓峰,史育龙,张志强,李小英;都市圈理论发展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5年10期
8 曾艳红;国外典型大都市区发展对我国大都市区建设的启示[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8年01期
9 唐路;薛德升;许学强;;1990年代以来国内大都市区研究回顾与展望[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10 陈小卉;都市圈发展阶段及其规划重点探讨[J];城市规划;2003年06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5条
1 李培祥;东北地区城市与区域相互作用机理及模式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2 曹传新;大都市区形成演化机理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3 王士君;城市相互作用与整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4 谢守红;大都市区空间组织的形成演变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3年
5 于亚滨;哈尔滨都市圈空间发展机制与调控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郑文升;长春大都市区空间调控对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2 袁兮;长株潭空间一体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3年
3 冯章献;基于一日交流圈的沈阳大都市圈空间范围界定与整合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4 胡娜;东京大都市圈形成过程地理分析[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5 王丽明;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06年
6 陈瑞剑;曲阜市生态建设的研究[D];山东大学;2005年
7 刘刚;美国和日本城市群发展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7年
8 何艳冰;兰州都市圈形成机制研究[D];兰州大学;2007年
9 陈熳莎;美国东北海岸大城市连绵区的发展与借鉴[D];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8年
10 王丹;哈尔滨大都市圈发展战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279094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909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