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能源“脱钩”理论的城市发展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研究
【学位授予单位】:南开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299.22
【图文】:
第一节 选题背景及意义选题背景()l 城市化快速发展导致能源供应难 以为继 ! 城市生态环境 日益恶化城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是现代文明的标志, 是一个的政治 ! 经济和文化中心 " 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决定了城市化战略是一个国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战略 " 而从世界城市发展的历史来看 , 城市化与化是一个相生相伴 ! 互为依托和相互促进的过程 " 自 81 世纪英 国工业革命 , 城市化与工业化就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成为人类文明发展的永恒主题 " 国家的经验表明, 城市化是一把双刃剑: 一方面 , 城市化促进 了社会 ! 经发展, 提高了居民的生活品质; 另一方面, 在城市化加速发展的特殊时期会经济发展将产生巨大的能源需求, 能源高消耗和污染物高排放的生产方将导致传统能源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退化, 从而威胁到城市社会经济 的可发展 "05 } }
市对于劳动力以及工业 ! 服务业的吸引力, 导致能源消耗迅速向城市集中 " 2006年, 全国G D lP o 强城市的能源消费占到全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 24 .97 % , 82 7个地级城市能源消费所占比重则达到了 55.05 % "/ 十五 0 期间 , 我国能源生产量年均增长 .9 4% , 而能源消费总量年均增速高达 10.1% , 能源缺口由 2000 年的 0.96 亿 tee 增长到 2005 年的 1.88 亿 tce " 进入 /十一五 0 后, 能源消费高速增长的势头依然未减 " 2006佗080 年, 中国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分别达到了 24. 36 亿 te ! 62 .65 亿 te 和 82 .50 亿 te , 己经提前两年突破了 5能源发展 /十一五 0 规划 6 所规定的 2010 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 27亿 ct e 的控制红线, 能源发展状况己明显偏离我国既定的战略 目标 " 中国能源和碳排放研究课题组预测结果表明, 即使在优化情景下, 到 2020 和 2050 年 , 全国287 个地级市的能源需求依然将达到 37 .79 亿 tec 和 42.80 亿 tec =.]" 而根据权威部门分析, 到本世纪中叶, 中国一次能源生产的极限能力也只有 30 亿吨 te "按 目前的城市化发展趋势, 如果我国人均能源消费水平在 2040 年达到美国当前水平, 届时中国的能源消费缺口将达到惊人的 134 亿 te , 即便达到 日本当前的人均能源消费水平, 缺 口也将达到 65 亿 ct e "P rim a yr E ne rg y D e m a n d E stim a tio n
6.4 E 一05(34.721)*7 .4E 一0 5(38.505)*4 .gE 一0 5(38.167)*dR 2F 统计值PT l xyPT Z xy曲线形状0.99 7 15 165 .0714 90 00 .4 1336 27 30 .2 20N 型1.6E 一0 5(7.853)*0.0 35(2.805)*0 .8 16 963.96156050.14 034 49 80.107N 型0 .9 99417 525 .271042 80 .3322 57 130 .16 9N 型0.9 98489 87.891177 00 .24 223 1550 .19 7N 型6.OE 一05(5.137)*一0 .16 3(一2.16 1)**0 .8 839109 .12172950.2 7 1364720 .160N 型0 .2 72(58.030)*0.83998 6.5800 .2 7210 3790 .3 65倒 N 型注: 1. 括 号内为回归系数的 t统计值, * ! ** ! ***分别表示 1% ! 5% ! 10% 的显著性水平" 2.PT 了和z尸2 分别为N 形和倒 N 形曲线的两个拐点, 二和y 分别为拐点所对应的人均 G D P 和能源强度 "本文缺少 1906 年以前的统计数据, 不过根据 R de dy 等人对 1840一1906 年期内工业化国家能源强度变化的分析来看 , 美国 ! 德国等第二代工业化国家的首次能源强度峰值出现在 1902 年前后, 分别为 .0 gtoe l/ 00 $ 和 0.steo /1000 $ " 该时期的美国 ! 德国正经历着第二次工业技术革命, 钢铁 ! 化学等重化工业正处于高速发展阶段 " 日本作为第三代工业化国家的代表, 首次能源强度峰值 出现在 1950 年左右, 这一年 日本的钢铁 ! 化学等行业 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了最高的 54.6% "0 .60 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刚;唐蔷;;现代城市及其管理——一类开放的复杂巨系统[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2期
2 陈效逑,赵婷婷,郭玉泉,宋升佑;中国经济系统的物质输入与输出分析[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4期
3 徐华清,朱松丽,朱晓杰,刘强,于胜民;我国实施能源规划环境影响评价的综合政策建议[J];环境保护;2005年05期
4 宋旭光;资源约束与中国经济发展[J];财经问题研究;2004年11期
5 赵一平;孙启宏;段宁;;中国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响应关系研究——基于相对“脱钩”与“复钩”理论的实证研究[J];科研管理;2006年03期
6 俞立平;;信息资源与自然资源内在关系及替代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2006年02期
7 舒廷飞;霍莉;蒋丙南;包存宽;;城市规划与规划环评融合的思考与实践[J];城市规划学刊;2006年04期
8 叶裕民,黄壬侠;中国新型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机制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4年06期
9 张晓平;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能源消费的时空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5年02期
10 王亚男;赵永革;;空间规划战略环境评价的理论、实践及影响[J];城市规划;2006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李艳梅;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能源需求及保障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林忠航;考虑能源的城市规划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2 范阳东;工业化与城市化互动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27930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7930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