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

发布时间:2020-10-26 23:18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明显加快,年均递增1.3个百分点。根据城市化的发展规律,中国的城市化已进入快速发展期。2010年底城镇人口69079万人,占总人口比重首次超过50%,达到51.3%;城市建设用地面积达39758平方公里,与1990年的11608平方公里相比,增长了242.5%,城区面积达178692平方公里。土地城市化的投资驱动仍是我国快速城市化的最主要手段,我国的城市化还没有进入人口市民化的发展阶段。与土地的城市化相比,人口的城市化相对落后。导致人口城市化落后的最主要原因是农村劳动力向城镇转移不顺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受到限制。 本文在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下分析和回顾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的现状和历程。城市化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实质上是同一问题,当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就业在宏观上就表现为城市化进程。从历年劳动力转移的资料看,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外出务工收入占农户全年收入比不断上升,同时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历程看,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过程也是我国户籍制度不断松动的过程。目前,我国城市化进程面临的诸多困境都与农村劳动力转移受阻相关,如城市化水平偏低、与工业化水平不相适应;大部分城市未达到最优规模;以及城市内部诸多的不和谐现象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根本上需要理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渠道。 其次,本文从结构主义出发,构建了包含农业部门和非农业部分的两部门经济模型,运用经济学最基本的供给—需求理论,分析了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认为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资本存量投入是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重要影响因素,它保证了农业的产出,是农村劳动力得以转移的前提保障。农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农村劳动力转移之间具有双向互动关系。非农业部门产出的大小和增长速度决定了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规模和速度,由于资本和劳动之间的匹配关系,非农业部门的物质资本投入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也有重要影响。文章的经验分析也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 再次,文章梳理了学者们测算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效应的主要方法,既有直接的从生产函数入手,也有间接的分解劳动生产率等。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采用直接的生产函数法,为了解决生产要素之间的多重共线性问题,采用了岭回归法估计出我国的农业部门与非农业部门的生产函数,求得其各自的劳动边际生产率。这是计算我国农村劳动力由从事农业生产转向非农业生产的经济增长效应的基础。与以往学者相比,本文选取更多的生产要素,对产生函数的估计也更加准确。通过计算,文章发现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整体经济增长效应在2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我国高速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源泉就是劳动配置的结构效应。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也是我国经济最稳定的增长源泉。 最后,本文重点分析了劳动力转移对于我国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劳动力从边际生产力的产业转向边际生产力高的产业,有助于缩小两部门间的劳动力生产率的差距,进而达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目的。但我国劳动力转移有其特殊性,除了户籍制度等限制以外,还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一是农村转移劳动力中成功迁移的比重很小,二是农村转移劳动力到城镇的非农业部门就业获得的收入与城镇劳动力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他们的贡献大部分留在了城镇。正是这两个因素,使得劳动力转移缩小收入差距的效应大大折扣,甚至出现相反的作用,这点也解释了我国城乡收入差距和劳动力转移规模同时扩大的矛盾。 缩小收入差距的最重要途径就是依靠经济增长的收敛性。本文的实证分析说明我国的人均GDP的增长有助于消除城乡收入差距。单从统计上看我国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和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已经处于倒“U”库兹涅茨曲线的后半段。本文认为这种暂时的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是近年来政府一系列补贴农村的政策结果。我国城乡收入差距过大是个不争的事实,解决这个问题,决不能仅仅依靠市场的力量。虽然2010年的农村居民收入增幅首次超过城镇居民,但其很大程度上是政府再分配效应的结果。但一切问题的解决都离不开经济发展,持续不断的经济发展才是解决我国居民收入差距问题的根本出路。 在文章的结尾部分,给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
【学位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年份】:2012
【中图分类】:F323.6;F224;F299.2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1 导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思路与结构框架
    1.3 相关概念说明
        1.3.1 农村劳动力与农业劳动力
        1.3.2 农村剩余劳动力与农业剩余劳动力
        1.3.3 农村剩余劳动力流动与转移的区分
        1.3.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农村转移劳动力
    1.4 文章的创新点
2 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综述
    2.1 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一般理论
        2.1.1 结构主义方法
        2.1.2 新古典主义方法
        2.1.3 制度经济学
        2.1.4 小结
    2.2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市化
    2.3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经济增长
        2.3.1 增长理论的回顾
        2.3.2 国内相关研究
    2.4 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
        2.4.1 理论回顾
        2.4.2 相关研究综述
3 中国城市化与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历史进程回顾
    3.1 我国的城市化进程现状
        3.1.1 城市化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3.1.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现状
        3.1.3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困境
    3.2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历史回顾
        3.2.1 1950-1965年——重工业优先的赶超战略
        3.2.2 1966-1976十年文革——城市化停滞期
        3.2.3 1979-1995年城市化稳定发展期
        3.2.4 1996至今城市化加速期
    3.3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
        3.3.1 外出人数、务工收入比重逐年上升
        3.3.2 农村劳动力的文化程度有较大的提高
        3.3.3 外出劳动力的就业行业多样化,但仍集中在低梯度产业
        3.3.4 跨省就业是劳动力转移的主要方式
    3.4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历程回顾
        3.4.1 改革开放前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道路(1949—1978年)
        3.4.2 改革开放后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道路(1978年至今)
4 两部门经济与劳动力转移
    4.1 农业部门与剩余劳动力供给
        4.1.1 农业部门的资本深化
        4.1.2 农业部门的模型构建
        4.1.3 结论分析
    4.2 农业生产要素投入、产出与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4.2.1 数据来源及相关变量说明
        4.2.2 计量方法
        4.2.3 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
        4.2.4 结论与评述
    4.3 非农业部门与剩余劳动力需求
        4.3.1 基本模型
        4.3.2 结论分析
    4.4 非农业产业与劳动力转移的实证分析
        4.4.1 分析方法与变量设定
        4.4.2 结果分析
        4.4.3 结论与评述
    4.5 供求均衡
5 劳动力转移的的经济增长效应
    5.1 中国经济增长的历程与机制
        5.1.1 中国经济增长取得的成绩
        5.1.2 中国经济增长波动明显
    5.2 劳动力转移的增长效应的相关研究
        5.2.1 间接法——分解生产函数
        5.2.2 间接法——分解劳动生产率
        5.2.3 直接法——边际产出之差
    5.3 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机理
        5.3.1 劳动结构变动
        5.3.2 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增长机理
    5.4 劳动力转移增长效应的实证分析
        5.4.1 基本模型
        5.4.2 数据来源
        5.4.3 岭回归估计法
        5.4.4 劳动力转移效应的测算
6 劳动力转移、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6.1 中国城乡收入差距
        6.1.1 城镇居民收入与农村居民收入
        6.1.2 城乡收入差距的度量
        6.1.3 城乡收入差距变化的特征
        6.1.4 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协整关系
    6.2 劳动力转移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机理
        6.2.1 已有模型回顾
        6.2.2 城市化滞后下的劳动力转移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关系
    6.3 劳动力流动与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6.3.1 时间序列
        6.3.2 面板数据
        6.3.3 结果分析
        6.3.4 城市化与城乡收入差距
7 总结与展望
    7.1 本文总结
    7.2 促进我国劳动力转移的政策建议
        7.2.1 我国农村劳动力合理化转移的制约因素
        7.2.2 政策建议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附录
    附录A 基本数据表
    附录B 分析表
致谢
详细摘要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陆德明;高一兰;;人力资本积累与海南农村劳动力转移规模的实证分析[J];经济师;2011年02期

2 尹继东;王秀芝;;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基于江西的实证[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3 朱长存;王俊祥;马敬芝;;农村劳动力转移、人力资本溢出与城乡收入差距[J];宁夏社会科学;2009年03期

4 朱长存;马敬芝;;农村人力资本的广义外溢性与城乡收入差距[J];中国农村观察;2009年04期

5 贺文华;;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征·原因及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5期

6 洪舻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中的思考[J];金融经济;2006年12期

7 梁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 推进农村现代化建设(一)[J];云南农业;2003年12期

8 曾翔;;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村建设的关系[J];现代商业;2010年32期

9 赵慧卿;郝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障碍及对策[J];新疆农垦经济;2008年11期

10 赵慧卿;郝枫;;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制约因素实证分析[J];北京农业职业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岳锋利;中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及其经济效应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2年

2 李厚喜;转型时期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及政策研究[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3 马华泉;城市化中教育投资对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0年

4 申鹏;基于中国人口转变视野的农村劳动力转移制度创新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杨松;论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兰景力;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制度完善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1年

7 莫堃;职业教育对中国西部农村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8 毛隽;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9 张安良;山东省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2年

10 张焕英;城乡统筹发展背景下的重庆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芳;重庆农村劳动力转移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研究[D];西南大学;2010年

3 吴万群;安康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管理策略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4 杨贺;辽宁农村劳动力转移数量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5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6 付虎山;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分析与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7 王婷;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劳动力转移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夏宏祥;对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及其均衡的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9 孙立群;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黑龙江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研究[D];东北农业大学;2010年

10 吕强;农村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郑州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85766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285766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ab1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