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宏观经济论文 >

武汉城市圈经济辐射机理探析——基于复杂性系统论视角

发布时间:2021-08-31 12:57
  在武汉城市圈发展中,因其开放性特征形成耗散结构,将外界媒质作为平衡力量融入系统运行,抵消了因熵的增加而产生的混乱、无序效应,并通过对资金、能源、技术、人才、信息等参序量的引导保持经济运行的非均衡稳定;在各城市经济得到发展的同时,形成新的基础设施循环网络、产业循环网络、市场循环网络、生态循环网络,并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推动系统自身不断完善,实现武汉城市圈发展的超循环模式。未来政策的制定应关注系统耗散结构的活力、系统内非平衡状态的动态稳定性以及相关参序量的正向引导。 

【文章来源】:华东经济管理. 2016,30(05)北大核心CSSCI

【文章页数】:8 页

【文章目录】:
一、引言
二、武汉城市圈发展现状
    (一)武汉城市圈经济发展概况
    (二)区域市场一体化现状
三、复杂性系统论方法在城市圈经济发展路径分析中的应用
    (一)维持系统稳定的关键点——耗散结构
        1. 开放性与外界媒质
        2. 非平衡状态与稳定
        3. 非线性作用与整体最优
    (二)维持系统稳定的动力——系统变化的有序性
    (三)维持系统稳定的平衡器——协同学的实现
    (四)维持系统长久稳定的机制——超循环模式的构建
四、加强武汉城市圈经济一体化建设的新思路
    (一)对武汉城市圈耗散结构的维持是区域经济提升的重要基础
    (二)对武汉城市圈系统变化有序性的充分认识是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基本来源
    (三)对武汉城市圈内部协同性的发挥及劣势因素的制约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关键手段
    (四)对武汉城市圈的发展契机及其超循环模式的把握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催化剂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武汉城市圈城市低碳竞争力仿真评价[J]. 郭海湘,叶文辉,刘晓,谢韵典.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5(05)
[2]武汉城市圈城市生活空间质量综合评价[J]. 何利杰,曾菊新,杨琴,杨琳.  河南科学. 2015(08)
[3]武汉城市圈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空间耦合研究[J]. 李细归,吴清,廖天.  统计与决策. 2015(12)
[4]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驱动演变、趋势与中国应对[J]. 冯梦骐,萨秋荣.  管理现代化. 2015(03)
[5]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博弈与中国的战略选择[J]. 盛斌,果婷.  世界经济与政治. 2014(10)
[6]论后危机时期中国外贸发展方式转变——基于世界经济结构调整的视角[J]. 郭熙保,陈志刚.  经济学家. 2013(05)
[7]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困境与选择——与“长三角”对比研究[J]. 张亚明,张心怡,唐朝生.  北京行政学院学报. 2012(06)
[8]复杂性研究的成就与困惑[J]. 苗东升.  系统科学学报. 2009(01)
[9]武汉城市圈与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比较研究(上)[J]. 中共武汉市委党校课题组.  长江论坛. 2005(05)
[10]欧洲一体化性质及特点[J]. 刘文秀.  国际问题研究. 2004(02)

博士论文
[1]“珠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研究[D]. 张军.西南财经大学 2011



本文编号:337493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7493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dfdc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