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
发布时间:2021-09-07 04:24
近年来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随之而来的是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出现和农业富余劳动力的大规模转移。农业大国的基本特征决定了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和挑战,如何合理引导并促进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是加快农业发展、建设新农村的需要,也是增加农民收入、解决三农问题的艰巨任务之一。因此,加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研究”为选题,采用理论研究、实证研究、比较研究、系统研究等研究方法,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进行了深入、系统地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及研究结论如下(1)理论研究及研究结论。对国内外典型的劳动力转移模型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各理论模型的分析思路、分析框架、分析结论及各自的局限性。对农业富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和内在机制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计算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数量。研究了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的计算方法,并计算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2)实证研究及研究结论。系统研究了近年来我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的现状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现状,并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及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进行了实证分析。农业富余劳动力现...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国内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2.3.1 刘易斯(Lewis)模型
2.3.2 拉尼斯-费(Ranis-Fei)模型
2.3.3 乔根森(Jogenson)模型
2.3.4 托达罗(Todaro)模型
2.3.5 其它模型及理论
第3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研究
3.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方法
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
3.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3.2.2 分地区各年度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
3.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3.3.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整体现状分析
3.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分地区现状分析
3.4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的计算
3.4.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计算方法
3.4.2 中国分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计算
3.5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3.5.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整体现状分析
3.5.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分地区现状分析
3.6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1.1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 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3 劳动生产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4 其它因素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模型
4.2.1 变量选择及定义
4.2.2 实证模型的建立
4.2.3 数据来源及数据整理
4.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各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5.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模型
5.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分析
5.3.1 A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3.2 其它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3.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分析结论
第6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策略研究
6.1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策略
6.1.1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6.1.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策略
6.1.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化策略
6.1.4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化策略
6.1.5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知识化策略
6.1.6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其它策略
6.2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1 促进A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2 促进B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3 促进C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4 促进D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7.4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A 各地区就业人员及地区生产总值
附录B 各地区城乡人口及其它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及对策[J]. 文飞人.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9)
[2]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家庭时间配置的理论分析[J]. 罗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 杨宗锦,卢明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 刘洪银. 软科学. 2011(07)
[5]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 毕赛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 王春枝. 经济论坛. 2011(06)
[7]新迁移经济学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J]. 赵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1)
[8]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J]. 宋廷山,常博. 山东经济. 2011(02)
[9]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 兰景力,佟光霁. 学习与探索. 2011(02)
[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基于拉尼斯—费模型[J]. 王新利,陈敏. 农业技术经济. 2011(02)
硕士论文
[1]转轨中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 武治国.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88838
【文章来源】:武汉理工大学湖北省 211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195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研究方法及研究的技术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本研究的技术路线
第2章 文献综述和理论基础
2.1 概念界定
2.2 文献综述
2.2.1 国外研究文献综述
2.2.2 国内研究文献综述
2.3 国内外劳动力转移理论
2.3.1 刘易斯(Lewis)模型
2.3.2 拉尼斯-费(Ranis-Fei)模型
2.3.3 乔根森(Jogenson)模型
2.3.4 托达罗(Todaro)模型
2.3.5 其它模型及理论
第3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研究
3.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方法
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
3.2.1 数据来源及说明
3.2.2 分地区各年度农业富余劳动力计算
3.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现状分析
3.3.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整体现状分析
3.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分地区现状分析
3.4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的计算
3.4.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计算方法
3.4.2 中国分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量计算
3.5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现状分析
3.5.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整体现状分析
3.5.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分地区现状分析
3.6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存在的问题
第4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4.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
4.1.1 城乡收入差距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2 农业生产条件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3 劳动生产率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1.4 其它因素对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4.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模型
4.2.1 变量选择及定义
4.2.2 实证模型的建立
4.2.3 数据来源及数据整理
4.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1 各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4.3.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结论
第5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1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
5.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模型
5.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分析
5.3.1 A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3.2 其它地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研究
5.3.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影响实证分析结论
第6章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策略研究
6.1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总体策略
6.1.1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基本思路
6.1.2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组织化策略
6.1.3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非农化策略
6.1.4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城镇化策略
6.1.5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知识化策略
6.1.6 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其它策略
6.2 促进中国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1 促进A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2 促进B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3 促进C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6.2.4 促进D区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的分区策略
第7章 研究总结及展望
7.1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内容
7.2 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结论
7.3 本研究的主要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7.4 研究局限及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获得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
附录A 各地区就业人员及地区生产总值
附录B 各地区城乡人口及其它数据
【参考文献】:
期刊论文
[1]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影响及对策[J]. 文飞人. 现代农业科技. 2011(19)
[2]劳动力转移与农户家庭时间配置的理论分析[J]. 罗芳. 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04)
[3]农村劳动力转移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研究[J]. 杨宗锦,卢明芳. 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04)
[4]技术进步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条件和机理[J]. 刘洪银. 软科学. 2011(07)
[5]基于二元经济理论浅析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J]. 毕赛赛.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04)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渊源及其嬗变轨迹考察[J]. 王春枝. 经济论坛. 2011(06)
[7]新迁移经济学对研究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问题的适用性分析[J]. 赵燕. 经济研究导刊. 2011(11)
[8]山东省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分析[J]. 宋廷山,常博. 山东经济. 2011(02)
[9]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理论启示与制度完善[J]. 兰景力,佟光霁. 学习与探索. 2011(02)
[10]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分析——基于拉尼斯—费模型[J]. 王新利,陈敏. 农业技术经济. 2011(02)
硕士论文
[1]转轨中的中国工业化、城市化与农业劳动力转移关系研究[D]. 武治国.东北师范大学 2005
本文编号:338883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3888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