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来自准自然实验的证据
发布时间:2023-12-02 10:43
当前,中国仍然面临城乡收入差距较大的现状。如何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成为中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为此,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到2035年基本实现新型城镇化以及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显著缩小的宏伟目标。因此,本文主要从理论、实证及对策三个层面研究新型城镇化建设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探索在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情境下借力新型城镇化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内在规律与策略选择。本文首先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城镇化的演进历程做系统的梳理后,通过对比分析法彰显新型城镇化的独特之处。在此基础上以城乡融合理论、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以及二元结构理论为基础进行后续研究。其次,本文运用经济模型推演法,通过构建两部门经济进行模型推导,初步提出本文的研究假设,同时从《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中重要内容出发,探讨了城乡间“人”、“物”、“技术”等要素流动,交通和网络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公共服务供给等在试点政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过程中所扮演的渠道作用。再次,本文将新型城镇化试点视作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政策冲击,以2005—2017年中国285个城市为研...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概念界定、演进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和城市化
二、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演进历程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演变历程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历程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推演
一、理论模型假设
二、模型的动态分析
第二节 传导机制分析
一、要素流动视角
二、基础设施建设视角
三、公共服务供给视角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数据说明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双重差分法
二、中介效应模型
第二节 变量设定和数据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设定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平行趋势检验与动态性检验
第二节 基准回归
第三节 工具变量回归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拓展性分析
第一节 稳健性检验
一、PSM-DID回归
二、安慰剂检验
三、其他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异质性检验
一、城市等级的异质性
二、城市区位的异质性
三、城市科教水平的异质性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检验
一、要素流动机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69504
【文章页数】:70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和问题提出
一、研究背景
二、问题提出
第二节 研究意义和创新点
一、研究意义
二、研究的创新点
第三节 相关文献综述
一、文献综述
二、文献评述
第四节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研究思路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思路
第一章 概念界定、演进历程及理论基础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城镇化和城市化
二、新型城镇化
第二节 演进历程
一、中国城镇化发展演变历程
二、城乡收入差距的演变历程
第三节 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恩格斯城乡融合理论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三、二元经济结构理论
第二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分析
第一节 理论模型推演
一、理论模型假设
二、模型的动态分析
第二节 传导机制分析
一、要素流动视角
二、基础设施建设视角
三、公共服务供给视角
第三节 本章小节
第三章 实证研究设计和数据说明
第一节 模型设定
一、双重差分法
二、中介效应模型
第二节 变量设定和数据描述性统计
一、变量设定
二、数据描述性统计
第四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平行趋势检验与动态性检验
第二节 基准回归
第三节 工具变量回归
第五章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拓展性分析
第一节 稳健性检验
一、PSM-DID回归
二、安慰剂检验
三、其他稳健性检验
第二节 异质性检验
一、城市等级的异质性
二、城市区位的异质性
三、城市科教水平的异质性
第三节 新型城镇化影响城乡收入差距的机制检验
一、要素流动机制
二、基础设施建设机制
三、公共服务供给机制
第六章 研究总结
第一节 研究结论
第二节 政策启示
第三节 不足之处与展望
一、不足之处
二、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本文编号:386950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386950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