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技术产业化的虚拟耦合平台研究
发布时间:2025-01-05 20:35
论文以专利技术成果产业化的现状分析为起点,围绕虚拟耦合平台(Virtual Coupling Platform,简称VCP)和甚短距离通讯技术(Very Short Reach,简称VSR)两个重要概念的解析,全面论述了VCP的研究背景、核心架构和建设路径,分析了VCP建设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论文除第1章绪论、第2章相关文献综述和第9章研究结论与展望外,核心内容可划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由VCP的系统构成(第3章)和VCP的基础架构(第4章)组成,主要从技术层面论述实现专利技术产业化路径创新的基本要求和基于VCP的工作环境;第二层次由VCP的角色设计(第5章)、VCP的需求调查(第6章)和VCP的满意度评价(第7章)组成,主要从社会层面论述专利技术产业化的主体行为、创新需求和满意度评价,揭示了各类角色迷失的表现及生成原因,提供了满足VCP建设的需求信息,并探讨了运用支持向量机对其工作效能进行评价的方式;第三层次是VCP推进计划(第8章),分别对VCP愿景规划、政企学研金模式、企业级Wiki和VOIP的应用、虚拟化与管理变革、VCP建设中的公众参与、VCP运行的软环境等进行了讨论...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概念和范畴界定
1.4 研究方案和逻辑架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专利和专利技术产业化
2.2 技术及技术创新
2.3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2.4 新媒体、虚拟化及企业信息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系统构成
3.1 虚拟耦合平台的构成要素
3.2 虚拟耦合平台的网络结构
3.3 虚拟耦合平台的耦合机理
3.4 虚拟耦合平台的功能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4.1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管理
4.2 虚拟耦合平台的运行机制
4.3 虚拟耦合平台的Web2.0环境
4.4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设计
5.1 专利技术产业进程中的角色迷失
5.2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定位
5.3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修正
5.4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契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调查
6.1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6.2 创意来源
6.3 创新要素
6.4 成果转化
6.5 创新管理
6.6 创新环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满意度评价
7.1 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7.2 相关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7.3 公共因子筛选
7.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满意度评价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推进计划
8.1 制定虚拟耦合平台的愿景规划
8.2 培育“政企学研金”新合作模式
8.3 开放企业级的Wiki和VOIP
8.4 利用虚拟化推动管理变革
8.5 完善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机制
8.6 创造有利于虚拟耦合平台成长的软环境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进程
9.2 主要结论
9.3 研究的不足
9.4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基于虚拟耦合平台构想的两个实验案例
Ⅰ.基于E-Learning 2.0的EL-MBA实验
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附件Ⅰ: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附件Ⅱ:机构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附件Ⅲ: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23228
【文章页数】:178 页
【学位级别】:博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概念和范畴界定
1.4 研究方案和逻辑架构
1.5 论文创新点
第2章 相关文献综述
2.1 专利和专利技术产业化
2.2 技术及技术创新
2.3 创新平台与产学研合作
2.4 新媒体、虚拟化及企业信息化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系统构成
3.1 虚拟耦合平台的构成要素
3.2 虚拟耦合平台的网络结构
3.3 虚拟耦合平台的耦合机理
3.4 虚拟耦合平台的功能设置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4.1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管理
4.2 虚拟耦合平台的运行机制
4.3 虚拟耦合平台的Web2.0环境
4.4 虚拟耦合平台的基础架构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设计
5.1 专利技术产业进程中的角色迷失
5.2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定位
5.3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修正
5.4 虚拟耦合平台的角色契合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需求调查
6.1 样本选择和数据处理
6.2 创意来源
6.3 创新要素
6.4 成果转化
6.5 创新管理
6.6 创新环境
6.7 本章小结
第7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满意度评价
7.1 满意度评价的指标体系
7.2 相关评价指标的因子分析
7.3 公共因子筛选
7.4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满意度评价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虚拟耦合平台的推进计划
8.1 制定虚拟耦合平台的愿景规划
8.2 培育“政企学研金”新合作模式
8.3 开放企业级的Wiki和VOIP
8.4 利用虚拟化推动管理变革
8.5 完善政府推动和社会参与机制
8.6 创造有利于虚拟耦合平台成长的软环境
8.7 本章小结
第9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9.1 研究进程
9.2 主要结论
9.3 研究的不足
9.4 未来研究方向
附录:基于虚拟耦合平台构想的两个实验案例
Ⅰ.基于E-Learning 2.0的EL-MBA实验
Ⅱ.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附件Ⅰ:企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附件Ⅱ:机构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的调研提纲
附件Ⅲ:科技创新及产业化调查问卷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著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本文编号:402322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hongguanjingjilunwen/40232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