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经济管理论文 >

社会需求导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

发布时间:2016-11-02 13:43

  本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是中国在发展高等教育进程中较早设置的专业,在中国的现代发展历史进程中,为国家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培养和输送了大量的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的专门人才。但是自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人才培养的目标已经发生了根本的转变,特别是进入“十二五”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的社会结构和经济结构将进入一个历史性的转变,城市化进程将空前加速,在未来20年左右的时间内,将有数亿农业人口完成从身份到职业的根本转化,这一外部环境的变化,决定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的空间,只有适应社会的变迁对人才培养的需求,满足社会的发展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才能不断地发展与壮大。而这一发展与变化的过程,将是人类历史上从未发生过的社会实践过程,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的发展能否对这一社会实践相适应,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生存与发展。

  在办学思想上,要高度重视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21世纪,人类已经全面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间的交叉、融合、渗透不断增强,使得新兴的边缘学科、交叉学科、横断学科不断出现。这一背景下,作为传统农林经济管理所涵盖农业、经济、管理三大学科的宽口径专业,更要面对更多新兴学科的挑战。

  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学位从早期的农学学士到中期的经济学学士以及现在的管理学学士,体现了在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上“复合型、操作型和实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适应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国农业经济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另一方面,随着大学生就业体制的变革以及政府职能的转变,企业逐渐成为接纳农林经济管理毕业生就业的主要领域。进入“十二五”后,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伴随这一进程,中国的农村、农村区域经济、农业将发生深刻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将会促生出大量的新生农业经济问题,比如:失地农民问题,农民身份与职业转变的不适应可能导致的新的“城市二元结构”问题,农村社区化管理问题等等,这些新的问题都需要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所培养的新型专业人才解决;同时在这一社会变迁过程中,还会促生出对农产品物流、农产品营销、涉农产业高级管理人才等方面的人才培养需求。

  这种新时代背景下的人才,都需要对变化中的中国农业、农村区域经济、农业经济管理的实践具有一定认知,并具备独立解决相关问题的理论储备和实践能力,这一任务的达成,是具有直观性、综合性、创新性的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所肩负的历史与社会责任。因此,从办学思想上,学校应把实践教学作为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加大投入力度,建立和规范实践教学体系传统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根据本专业培养目标和四年的学期分配,实践教学体系包括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和综合实践三方面,具体体现在实验模拟训练、教学实习、科研训练和毕业实习四部分,并分别制订了各阶段的考核指标。但是,随着高校扩招,本就不充分的教学资源更加稀缺,致使上述的实践教学难以按原定的质量要求开展,常出现“放任自流”和“走马观花”形态,即在实践环节上,学生自已联系实习单位,实习结束后开具一张加盖实习单位公章的合格评语,并上交一份实习报告了事;或是由教师带队集中实习,但由于受到经费、实习基地(或单位)、时间等现实条件的制约,大多数情况下只能是随便走几家与专业相关的单位,或是请一些与专业领域相关的人员介绍一下有关领域的现实运作情况,之后结合课程教学提交感想、体会等了事。

    上述实践教学的现实形态显然达不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因此,,要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及未来趋势,加大投入力度,在教学、实训中,引入最新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所需要的实践教学手段,如ERP系统、物流管理系统、营销模拟系统等,提高校内教学环节的实践质量;结合社会发展最新形式,增加实践教学的课程门数,拓展和建设新的教学实践基地,对典型乡村或企业进行长期跟踪实习,提高校外实践教学环节质量。在此基础上,逐步建立和完善各环节的质量评价体系,并与教师的社会需求导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进入“十二五”后,中国的农村城市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同时中国的社会结构与经济结构也将发生重大变化,使得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体系面临着全新的挑战。因此,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应该面向社会和市场需求,重新构建实践教学平台,以提升本专业培养人才的社会适应能力。依据社会发展需求,对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建立和完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创新实践教学内容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培养出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发展需求的农林经济管理复合型、应用型人才提供参考。

  教学研究相结合,最终规范入教学大纲,形成完善的教学、实训、课程实践、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的实践教学是集教师、学生、校内外实习基地和相关部门为一体的综合系统,只有充分调动各方的积极性,才能保证整个实践教学过程的质量。首先,学校可以与相关企业、单位签订协议,将企业或相关部门的有关业务承揽下来,并安排有关教师组织学生以课题组的方式,根据企业或相关部门的要求完成其委托的项目,视项目质量,对方给付一定报酬,对企业来说,能降低项目成本,对学校而言,既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创新动手能力,又部分地解决了实习经费短缺问题;其次,学校可以对教师的实践教学和科研实践提出质量要求,建立实践教学工作质量评价指标,并建立对应的量化津贴、实践教学成果奖励等,或是在职称评审等方面给以一定倾斜,以调动教师教学改革与教学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最后,学校可以对学生进入实习阶段,即在本专业内选择实习指导教师,其选择办法可参考毕业论文指导师等方法进行,指导教师一旦确定即全程负责相应的学生在校四年的各个实践环节,各环节均由指导教师带队,进行小团体集中运作,既利于师生互相了解,教师责任明确,责任心增强,而且小团体进行,便于操作。

  并通过建立学生科研创新基金,加强学科竞赛活动,构建大学生创新基地,创办大学生创业中心,开展各类创业大赛活动,鼓励学生搞科研创新。适应社会需求,创新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学生与社会的双向选择使高校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学生就类似于企业的产品,学校必须生产出合格的产品提供给社会,而这一产品在市场导入前就应该接受过考验,即经历过实习和实践的锻炼,而这一实践,必须来自与社会发展的实践。

  因此,在实践教学设计中,一定要与时俱进,时刻根据社会发展实际,及时调整、创新一些新的实践教学环节,培养新的学科生长点。根据市场经济和社会实践发展的需要,延边大学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在本科实践教学形式与内容上拟进行以下几方面的改革:

  规范实践教学环节本科生在进入第二学年后,随着专业课的展开,在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紧密的专业课教学中,加入实训类教学实践内容(如在管理心理学中加入情绪管理等内容),并在此基础上,按指导教师专长与学生兴趣,成立指导教师负责的课题组,实行指导教师负责制度,直接跟踪社会实践发展的最前沿,制定与调整课题组实践内容,与社会发展同步;在第三学年结合农业经济学、农业企业管理学、农产品营销学等课程的教学实习,建立和完善教学实习基地,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实时调整教学实习内容,在此基础上,形成综合教学实习体系;在第四学年结合毕业论文撰写、社会发展实践与学生就业方向,建立学生自愿、导师指导相结合的毕业实习实践教学体系。

  创新实践教学形式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具有又“农、”又“经”、又“管”的特点,是一门名副其实的交叉学科。为培养出农林经济管理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应采取多种实践教学形式。我们认为,除了坚持校内实训与校外实习相结合的形式外,还应该采取“请进来讲座、走出去实习与兴趣小组实践”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这种方式的具体做法是:首先,聘请延边州农委、农业经营管理站、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相关领导和专家到学校进行专题讲座,使学生将所学理论与实践知识进行初步的结合;其次,带领全班学生到农村、农业企业等校外实习基地集中进行参观和见习,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了解并发现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和所需要的理论;最后,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和爱好,将全班学生分成若干个“兴趣小组”,如农业企业管理组、政府干部组、区域发展规划组等,每个小组都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带领各小组学生到相应单位或部门进行调查、实践和研究,一方面可以帮助实习单位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另一方面也学生的毕业论文奠定基础,真正做到了理论与实际的结合,在实践中理解理论、掌握理论,并运用理论解决现实问题。

  改革实践教学内容在实践教学内容上,既要体现专业培养目标,又要符合时代发展对学科的新要求,同时还要具备本学科的特色。

  在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实践教学内容的组织设计上,要充分预见到社会、农林经济管理学科发展的优势,瞄准社会、科学发展的前沿,体现前瞻性,比如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城市化进程、新生代农民、新形农民经济组织、区域发展等;要切实发挥自身的区域优势与比较优势,比如学校所立足的延边地区独特的区域经济、文化、经济特色,体现可操作性;要突破原有学科界限,通过大力推进学科的交叉与融合培养新的学科增长点,体现创新性与复合性,解决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新矛盾。从而全面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提升农林经济管理学科的学科地位与社会影响力,提高农林经济管理学科所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的竞争力,更好的满足转型期社会发展各方面需要,更好地为地方和全国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

  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制度为充分调动各方面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应建立和完善质量评价与激励制度。实践教学基地方面,加大投入力度,从实际经济利益(如组建相关教师与学生组成的项目小组,为企业等组织解决生产、管理、市场开发等实际问题)和社会效益(聘任企业等组织在相关领域内取得一定成就并具备相关经验、能力的中、高层管理人员为专业的特聘讲师、教授,建立校企定点长期联系)角度出发,制定激励制度;在教师方面,从职称评定、科技教育评优、培训等方面建立相关支持制度,鼓励和支持实践教学一线教师深入开展实践教学理论研究与实践活动,保证实践教学的质量有效提升;从学生方面,在专业思想教育引导的基础上,加大实践教学在整个学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与此同时,鼓励学生根据社会实践的新领域,提出实践的新方向及内容,并按质量,做为相关评价的依据,从而提升学生主动参与实践教学的积极性。

  如有的学校开展实践教学仅仅采取组织假期学生社会调查的形式,至于其他形式要么是因为对实践教学理解认识上的问题,没有真正把握实践教学的内涵,把一种形式归结为实践教学的全部,要么兵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成因分析。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研究的一个主要问题,已引起广大教师和学者的普遍关注,主要分析新疆生产建设兵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问题的原因进行探究,以期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具有普遍的指导作用。


上一篇:高等农林院校经济管理专业经济数学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基于学生视角的农林经济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调查与分析以北京林业大学为例


  本文关键词:社会需求导向下农林经济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探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1621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1621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d115***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