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
发布时间:2017-04-16 17:07
本文关键词: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城市综合承载力涉及城市的资源、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等多方面内容,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紧密相关。目前,我国正处于快速城镇化阶段,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城市的开发和扩张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文章利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土地利用及规划等空间数据,基于GIS平台,采用空间数据分析方法,主要开展了以下两个方面的工作:(1)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综合考虑城市综合承载力的内涵及其整体性特征,从支撑力、压力和调控力三个方面着手,选取了资源禀赋、生态环境、社会经济和公共服务在内的26个相关指标构成徐州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Arc GIS的缓冲区分析、网络分析、核密度分析等方法对相关空间信息数据指标进行了评价和计算,选用层次分析法确立指标体系的权重,以1km?1km格网为评价单元,对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指数进行计算;并按综合承载指数的高低分为低、较低、中、较高和高五个等级,分析了其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呈现出大范围集中、小区域分散、高中低各个承载区渐变分布的特点。总体上看,西部地区承载力高于东部地区,西南部高于东北部,西北部高于东南部。受政策及调控优势影响,铜山城区及主城区周围城市综合承载状况优于其它地区;中承载区面积较大,主要分布在中东部、南部和西北部,未来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受生态环境和地质条件因素的限制,低承载区主要分布在东南部故黄河两侧,不牢河以北地区以及微山湖周围。评价结果与城市总体规划方向基本吻合,部分地区存在矛盾。(2)徐州都市区建设用地扩展、预测研究。为进一步分析徐州都市区扩张范围内的城市综合承载力状况,选取建设用地扩张速度和相对变化率模型,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建设用地的发展动态,发现1994年后建设用地处于快速增长趋势,以东北-东、东-东南和东南-南方向为主要扩张方向。同时,借助Arc GIS和IDRISI软件,根据CA_Markov模型原理,选择了建设用地、交通用地和水域3个限制条件,距市中心距离、道路距离等6个适宜性因子条件,利用MCE决策模块,制定了建设用地转化适宜性图像,对短期内建设用地的扩张趋势进行了整体性预测,通过提取发现,建设用地扩张主要集中在城区周围和主道路两侧,在都市区的东部、南部和东北方向增加比较明显。将其与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相叠加,发现约85%的预测建设用地分布在高承载区、较高承区和中承载区范围内,只有零星区域落在低承载区内,验证了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结果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城市综合承载力 空间分布规律 建设用地扩张 徐州都市区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299.27;P208
【目录】:
- 致谢4-5
- 摘要5-6
- Abstract6-15
- 1 绪论15-23
- 1.1 研究背景15-16
- 1.2 研究意义16-17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17-20
-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20-23
- 2 城市综合承载力理论与方法基础23-28
- 2.1 城市综合承载力基础理论23-25
- 2.2 城市综合承载力研究方法基础25-28
- 3 研究区概况与数据来源28-37
- 3.1 研究区概况28-30
- 3.2 数据来源30-31
- 3.3 指标体系的构建31-37
- 4 城市综合承载力的评价37-50
- 4.1 指标体系的处理37-42
- 4.2 指标权重的确定42-44
- 4.3 城市综合承载指数的计算44-47
- 4.4 城市综合承载力空间分析47-49
- 4.5 本章小结49-50
- 5 基于建设用地扩展的综合承载力结果分析50-64
- 5.1 市区建设用地演变分析50-54
- 5.2 建设用地扩展趋势预测54-60
- 5.3 建设用地趋势预测及结果分析60-63
- 5.4 本章小结63-64
- 6 结论与展望64-66
- 6.1 结论64-65
- 6.2 展望65-66
- 参考文献66-71
- 作者简历71-73
- 学位论文数据集73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黎夏;李丹;刘小平;何晋强;;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及前沿研究[J];地球科学进展;2009年08期
2 张小富;张协奎;;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城市群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2期
3 任通先;;城市承载力研究进展浅析[J];技术与市场;2009年10期
4 黄焕春;运迎霞;李明玉;;基于GIS的延吉市城区居住用地适宜性分析[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5 吴建寨;彭涛;徐海燕;姜广辉;;山东省建设用地扩展时空动态及驱动力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08期
6 黎夏;李丹;刘小平;劳春华;张亦汉;何晋强;黄康宁;;地理模拟优化系统GeoSOS软件构建与应用[J];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年04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徐琳瑜;城市生态系统复合承载力研究[D];北京师范大学;2003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马军霞;城市水资源承载能力计算及应用研究[D];郑州大学;2006年
本文关键词:徐州都市区城市综合承载力评价及应用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1126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112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