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分位数效用的股权溢价分析模型及实证应用
发布时间:2017-05-24 05:06
本文关键词:基于分位数效用的股权溢价分析模型及实证应用,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近十多年来,金融理论的重要发展都与资产定价有关,而解释“股权溢价之谜”一直是资产定价的研究热点,也是资产定价理论研究的重要内容.自Mehra和Prescott(1985)提出“股权溢价之谜”之后,国内外许多研究学者对这一异像的解释展开了研究,得出的结论不尽相同,甚至有些研究结果还出现了负溢价.修改效用函数是国外研究股权溢价的主要方面.为了解释中国证券市场是否也存在股权溢价,国内学者们也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本文采用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股权溢价的相关问题.基于分位数可以刻画投资者对待风险的态度这一事实,首先系统地介绍了Giovannetti(2011,2013)提出的分位数效用最大化框架下的资产定价原理与方法,这一新的理论方法已经初步并将继续广泛激发学者们的研究兴趣.本文认真跟踪学习了该理论的核心原理、关键方法,进行了深入的模拟研究和实证研究.接着以分位数效用最大化为最优目标进行了股权溢价分析,并试图基于这个视角探索中国股票市场是否存在股权溢价的现象.研究结果发现,分位数越接近于1,即投资者越是风险偏好(或风险厌恶越小)的,那么股权溢价就会越小.同时,文中考虑了宏观经济不确定性,在这一体系下讨论了股权溢价方程(4.4)和(4.15).介绍了股权溢价分析模型的估计和检验方法,如分位数回归(QR)方法、基于矩的方法(SMM、IdIn、EMM)、广义矩估计方法(GMM),从参数估计的结果看,该模型通过了统计检验和模型诊断且估计误差都是在预期范围内.最后,推导了估计参数统计量的渐近分布与渐近性质.在资产定价特别是股权溢价研究方面,鲜见经济理论研究者从分位数效用原理切入,构建数理模型进行模拟研究,并且寻求现代统计方法包括分位数回归方法,进行实证应用分析.本研究出于对股权溢价研究的浓厚兴趣,直接从分位数回归方法切入,也寻求现代微观经济理论的分位数效用原理的支撑,并且做出了初步的艰难尝试,为后续探索者提供了一个启发性的研究案例.在实证研究部分,结合效用函数理论和分位数回归方法,以分位数效用最大化的决策理论为基础对决策者的消费和投资决策行为进行理论推导分析.利用历史宏观经济数据来验证模型,并得到了分位数区间为[0.485,1]时的股权溢价模拟动态曲线图,模拟分析的结果显示,随着分位数的增大,股权溢价的变化是递减的,这一结果与Damodaran(2012)得出的结论类似,即股权溢价会随着投资者风险厌恶水平的变小而降低.对于模型的估计,在矩条件分别为3和1时,分位数效用最大分别为3.66614和3.798641,达到最优目标时计算的溢价为25.58%和24.44%,计算结果与利用我国宏观经济变量(年度)数据计算的结果(23.72%)相差并不大.文中还初步模拟分析了消费者效用函数为时间不可加和不可分离时的动态最优决策过程,最后对本文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分位数效用 有限理性 下偏风险厌恶 基于矩的模拟方法 股权溢价
【学位授予单位】:湖南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5
【分类号】:F832.51;F224
【目录】:
- 摘要3-5
- ABSTRACT5-10
- 1 研究的背景、思路和安排10-20
- 1.1 选题的背景及意义10-12
- 1.2 文献回顾12-17
- 1.2.1 分位数与分位数回归模型12-13
- 1.2.2 效用函数理论13-14
- 1.2.3 股权溢价研究综述14-17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图17-18
- 1.3.1 研究方法17-18
- 1.3.2 技术路线图18
- 1.4 论文的研究思路和结构安排18-19
- 1.4.1 研究思路18-19
- 1.4.2 结构安排19
- 1.5 本文的创新点19-20
- 2 资产定价原理的核心基础20-24
- 2.1 排序依存期望效用(RDEU)模型20-21
- 2.2 随机占优21-22
- 2.3 随机贴现因子22-24
- 3 基于分位数效用的资产定价原理24-34
- 3.1 分位数效用最大化24-29
- 3.1.1 非对称偏好25-26
- 3.1.2 下偏风险厌恶26-28
- 3.1.3 分位数同变性28-29
- 3.2 资产定价29-34
- 4 股权溢价模型、数据与结论34-46
- 4.1 宏观经济不确定性34-41
- 4.2 随机经济不确定性的溢价分析41-43
- 4.3 结果分析43-46
- 5 股权溢价模型的估计46-66
- 5.1 广义矩方法46-49
- 5.2 两步估计法49-50
- 5.3 基于矩的模拟估计方法50-52
- 5.4 估计结果52-65
- 5.5 小结65-66
- 6 总结及展望66-70
- 6.1 总结66-68
- 6.2 研究展望68-70
- 6.2.1 研究的局限性68
- 6.2.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内容68-70
- 参考文献70-76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情况76-78
- 致谢78-79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仁和,陈柳钦;中国股权溢价之谜的检验──Hansen-Jagannathan方法的应用[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5年05期
2 杨晓丽;股权溢价之谜[J];经济与管理;2005年02期
3 程昆;刘仁和;;股权溢价之谜研究述评[J];商场现代化;2006年12期
4 林鲁东;;中国的股权溢价之谜:基于Hansen-Jagannathan方差界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7年12期
5 陈李;;股权溢价测量研究[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12期
6 钟普;;齐当别模型与股权溢价之谜[J];经济论坛;2008年06期
7 朱江;;股权溢价的通胀解释[J];现代商业;2009年08期
8 匡荣彪;周星宇;朱波;;股权溢价之谜:经济含义及对中国的启示[J];经济研究导刊;2009年09期
9 邓学斌;;股权溢价之谜理论述评[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9年05期
10 赵s,
本文编号:38985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jingjiguanlilunwen/3898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