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期货论文 >

基于终极控制权视角的股权激励研究

发布时间:2017-09-11 11:19

  本文关键词:基于终极控制权视角的股权激励研究


  更多相关文章: 股权激励 股价效应 财务绩效 终极控制权 行权条件


【摘要】:论文以中国证券市场上实施的股权激励事件为研究对象,在梳理国内外相关股权激励的理论基础上,讨论实施股权激励所导致的激励效应,并从终极控制权的角度讨论了股权激励中的相关问题。对2011年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结构的统计分析表明,44.7%的上市公司存在两权偏离的现象,终极控股股东的控制权平均为38.93%,现金流权平均为33.67%,两权偏离程度平均为5.16%,控制杠杆比例平均为1.16。私人企业的两权偏离现象更为显著,但其股权偏离度均值小于其它类型的控制人。对2006年至2012年中国上市公司提出和实施股权激励的公司统计分析表明,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方案的公司大部分分布在具有高科技含量(如信息技术业医药、生物制品、石油、化学等行业)的上市类公司和增长迅速的行业(房地产)内。股权激励已经成为上市公司激励管理层的一个常态化工具,特别是创业板块的上市公司,在创业板上市的公司,平均29.43%的公司提出股权激励方案,平均19.71%的实施股权激励方案,这两个比例均高于主板及中小板块的比例。论文进一步通过以下几个层次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的激励效应以及该效应和终极控制权结构的关系进行了详细的讨论:(1)从股价和财务指标两个方面考察了中国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效应。研究认为,股权激励方案的实施产生正向的激励效应:累计买入持有异常收益(BHAR)显著优于大盘指数和可比上市公司的数值;股权激励刺激了公司利润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在实施股权激励当年达到顶峰,此后逐年下降。股权激励后,公司的规模增长优先于利润的增长,与此同时公司的财务风险增加。(2)对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结构是否会影响股价激励方案的中行权条件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终极控制权结构会影响股权激励方案的设计。控制权比例上升会使得股权激励方案中期权行权价格与财务业绩标准定得更加严格。控股股东的控制权比例越大,股权激励强度越低,这说明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希望以最小的成本(股权稀释)实现公司价值增长最大化的期望。股权偏离度与控制权的比值越大,行权价格条件越高,而行权财务业绩条件越低。(3)以行权条件为调节变量,分析了控制权通过行权条件,对股权激励效果的直接和间接的影响。研究表明,股权偏离度通过股权激励强度设置对长期股价效应及财务绩效变化均产生间接的影响。随着股权激励强度的变化,股权偏离度与BHAR及ROECH的相关性将发生变化,从正相关变为负相关,或者相反。国有股权性质(STATE)与BHAR、ROECH均呈显著的正相关,这表明国有企业的股权激励效应要高于民营企业的股权激励效应。本文得出的诸多结论无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方案设计及对股权激励行为的监管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从监管层的角度看,如何更好的发挥股权激励对公司发展的推动作用,杜绝股权激励成为上市公司高管的福利性措施,是必须考虑的问题,从本文的研究结论看,管理层可能通过择时性来获取更高的股权激励收益,因此如何遏制这种投机性的行为是必须考虑的。从上市公司的股权激励方案设计看,合理的行权价格和财务绩效条件是必须考虑的重要指标,其中按照当时市价来设定行权价格并非最优的一个设定标准。
【关键词】:股权激励 股价效应 财务绩效 终极控制权 行权条件
【学位授予单位】:西南交通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5;F272.92;F832.51
【目录】:
  • 摘要6-8
  • abstract8-12
  • 第1章 绪论12-17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12-13
  • 1.2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内容13-14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14-15
  • 1.3.1 研究内容14
  • 1.3.2 研究方法14-15
  • 1.4 主要研究工作15-17
  • 第2章 文献回顾与评述17-35
  • 2.1 股权激励的动机17-21
  • 2.1.1 委托代理理论17-18
  • 2.1.2 控制权理论18-20
  • 2.1.3 其它理论20-21
  • 2.2 股权激励与公司价值21-29
  • 2.2.1 国外相关文献21-25
  • 2.2.2 国内相关文献25-29
  • 2.3 终极控制权理论29-35
  • 第3章 中国股权激励现状及终极控制权特征35-51
  • 3.1 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特征分析35-41
  • 3.1.1 研究数据与研究方法36
  • 3.1.2 中国上市公司的终极控制权和所有权现状36-38
  • 3.1.3 不同类型控制人的终极控制权和所有权状况38-39
  • 3.1.4 中国上市公司终极控制权状况的历史变化39-41
  • 3.2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历史及现状分析41-50
  • 3.2.1 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发展阶段划分41-42
  • 3.2.2 中国上市公司提出或实施股权激励统计分析42-46
  • 3.2.3 股权激励方案特点46-50
  • 3.3 本章小结50-51
  • 第4章 终极控制权对股权激励后长期股价效应的影响51-62
  • 4.1 前言51-52
  • 4.2 长期事件研究方法52-54
  • 4.3 长期股价效应实证研究54-60
  • 4.3.1 研究样本54-56
  • 4.3.2 长期股价效应统计结果56-58
  • 4.3.3 股权结构特征与长期股价效应58-60
  • 4.4 本章小结60-62
  • 第5章 终极控制权对股权激励后财务绩效的影响62-85
  • 5.1 前言62-64
  • 5.2 样本的选择及财务指标的选择64-65
  • 5.3 股权激励前后公司财务绩效变化65-68
  • 5.4 基于可比公司的财务绩效变化68-72
  • 5.5 剔除盈余管理后企业财务绩效的变化72-81
  • 5.5.1 理论分析72-75
  • 5.5.2 盈余管理程度的计量方法75-77
  • 5.5.3 剔除盈余管理水平后的公司股权激励前后财务绩效变化77-79
  • 5.5.4 剔除盈余管理水平后与配对样本比较的财务绩效变化79-81
  • 5.6 财务绩效及股权结构关系81-84
  • 5.7 本章小结84-85
  • 第6章 终极控制权对股权激励行权条件设置的影响85-97
  • 6.1 股权激励行权条件85-87
  • 6.2 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设87-90
  • 6.3 研究样本及计量模型90-94
  • 6.3.1 样本的选择90-91
  • 6.3.2 变量设置和模型定式91-94
  • 6.4 实证结论94-96
  • 6.5 本章小结96-97
  • 第7章 终极控制权结构、行权条件对股权激励效应影响97-106
  • 7.1 理论分析及研究假设97-101
  • 7.2 研究样本及计量模型101-103
  • 7.3 实证结论103-104
  • 7.4 本章小结104-106
  • 总结与展望106-109
  • 致谢109-110
  • 参考文献110-123
  • 附录123-125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125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胡国强;彭家生;;股权激励与财务重述——基于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财经科学;2009年11期

2 李乐;张良;闫磊;;行业特征对我国上市公司股权激励制度的影响——一个新的研究框架[J];财经科学;2011年08期

3 高雷;宋顺林;;高管人员持股与企业绩效——基于上市公司2000~2004年面板数据的经验证据[J];财经研究;2007年03期

4 黄小花,李林初;管理层收购与上市公司治理绩效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4年01期

5 周晖;马瑞;朱久华;;中国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高管薪酬激励与盈余管理[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4期

6 胡铭;上市公司高层经理与经营绩效的实证分析[J];财贸经济;2003年04期

7 孙堂港;;股权激励与上市公司绩效的实证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8 苏坤;张俊瑞;杨淑娥;;终极控制权、法律环境与公司财务风险——来自我国民营上市公司的证据[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5期

9 宋增基,张宗益;上市公司经营者报酬与公司绩效实证研究[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11期

10 高峰;崔玲;;经营者薪酬与公司业绩相关性——以湖南上市公司为例[J];系统工程;2012年01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林大庞;股权激励的公司治理效应:基于盈余管理与公司业绩视角的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2 何炜;上市公司管理层股权激励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3 张海平;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4 罗富碧;上市公司股权激励条件下的信息操纵机理研究[D];重庆大学;2009年

5 周绍妮;管理层股权激励对股东利益影响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郑晓玲;上市公司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苏州大学;2009年

7 张宏敏;中国上市公司高管股票期权激励有效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8 刘晓霞;国有控股公司管理者报酬激励与盈余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9 胡敏杰;可转换债券融资与股价效应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83042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qihuoqq/83042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da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