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上市公司选择异地独立董事的影响因素及其绩效研究
本文选题:异地独立董事 切入点:代理冲突 出处:《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7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独立董事制度作为公司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设立的初衷是监督制衡控股股东和内部控制人,完善公司治理结构。尽管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许多问题,但也在不断完善。独立董事的教育背景、专业水平、技能、社会关系等都在提升,监督职能和咨询作用同时发挥作用。理论界对于独立董事的研究也更加细化,更多的关注独立董事本身的背景和特征。随着地理经济学的迅猛发展,独立董事的任职地点逐渐进入研究视野,并且很多上市公司中存在异地独立董事,这为独立董事异地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本文通过文献研究的方法,从上市公司选择异地独立董事的影响因素和绩效两个方面对独立董事存在的现象进行解读。公司内部存在着一系列的委托代理关系,各个利益主体的目标不完全相同,便会产生代理冲突。具有资源和权利优势的一方就有进行自利行为的动机,而独立董事的监督作用可能会妨碍这种自利行为,弱化独立董事的整体监督职能便成为管理层或股东的诉求。而地理距离和信息成本增加了异地独立董事监督的难度,影响监督效果,异地独立董事便很可能成为他们青睐的弱监督者。异地独立董事远离上市公司的社交网络,一方面,地理距离和信息成本可能会降低其监督效果,降低公司的经营绩效;另一方面,异地独立董事不囿于上市公司熟人网络及人情关系限制,能够更独立的进行监督,提升公司经营绩效。对于代理冲突如何影响异地独立董事的存在性及异地独立董事如何影响企业绩效,本文通过实证研究的方法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代理冲突越大,选聘异地独立董事的概率越大,异地独立董事很可能是管理层或大股东主动弱化监督的产物。异地独立董事对公司绩效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成本、收益、补助三方面,异地独立董事的存在能够显著提高公司的代理成本和经营绩效,也能够显著降低获得政府补助的数量。并且上市公司地点不同,异地独立董事对经营绩效的影响也不同。可见,上市公司选择异地独立董事的绩效利弊不一,提高经营绩效的同时也会增加代理成本,降低政府补助。此外,本文也在文献分析和实证检验的基础上对上市公司选聘异地独立董事提出了建议,并作出相应的研究展望。
[Abstract]:A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rporate governance, independent director system was established in our country to supervise and balance controlling shareholders and internal controllers, and to perfect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s educational background, professional level, skill,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 on are all improved, the supervisory function and the consultation function play a role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economics, the posi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 has gradually entered the research field of vision, and many listed companies have independent directors. This provides a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the study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This paper interprets the phenomen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from the two aspects of influencing factors and performance of choosing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listed companies. There are a series of principal-agent relationships within the company, and the objectives of each interest body are not exactly the same. There is a conflict of agency. The party with the advantage of resources and rights has the motive of self-interest, and the supervisory role of the independent director may hinder such self-interest, Weakening the overall supervision function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becomes the demand of management or shareholders, 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information cost increase the difficulty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supervision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affect the effect of supervision. Remote independent directors may become their favorite weak supervisors. On the one hand, geographical distance and information cost may reduce the supervision effect and reduce the company's performance. On the other hand,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are not restricted by the network of acquaintances and human relations of listed companies, so they can supervise more independently. How agency conflicts affect the 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and how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affect the performance of enterprises are tested by empirical research.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greater the agency conflicts are, the greater the agency conflicts are. The greater the probability of recruiting independent directors is, the more likely independent directors are the product of active weakening of supervision by management or major shareholders. The influenc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on corporate performance is mainly reflected in three aspects: cost, income and subsidies. The existence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can significantly improve the agency cost and operating performance of the company, and can also significantly reduce the amount of government subsidies. The performance of listed companies choosing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is different. While improving operating performance, it will also increase agency costs and reduce government subsidies. On the basis of literature analysis and empirical test, this paper also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selection and appointment of independent directors in different places of listed companies, and makes a corresponding research prospect.
【学位授予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7
【分类号】:F271;F832.51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晓梅;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中政府作用的分析与探讨[J];国有资产管理;2000年06期
2 李鸿阶;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实证分析[J];福建改革;2000年09期
3 李大守;浅析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若干问题[J];经济问题探索;2001年09期
4 马吉良;上市公司资产置换透视[J];群众;1998年07期
5 王彪,张建成;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对江苏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建议与启示[J];现代管理科学;1999年01期
6 刘大可,朱春燕;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冷思考[J];中国工商;1999年03期
7 王章明;;资产重组与上市公司的持续发展——从宁波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动因及效果看重组的要点[J];宁波经济;1999年09期
8 张高丽,霍伟东;新疆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研究[J];经济问题探索;2000年03期
9 ;福建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路径选择[J];福建改革;2000年12期
10 谢华;对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几个会计问题的再认识[J];经济与管理;200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吕长江;赵宇恒;;ST公司生命轨迹的实证分析[A];中国会计学会第六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暨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C];2004年
2 郑敏;;地勘企业产权制度改革探讨[A];全国地勘行业产权制度改革研讨交流文集[C];2004年
3 姚禄仕;李胜南;;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来自我国证券市场的证据[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4 蔡红艳;韩立岩;;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的行业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2卷第3期(总第7期)[C];2003年
5 王福胜;孙逊;杜晓丽;;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的实证研究[A];中国会计学会高等工科院校分会2006年学术年会暨第十三届年会论文集[C];2006年
6 曹文;;上市公司重组主要问题和解决方法[A];陕西省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优秀论文集[C];2004年
7 王卓;;加速上市公司重组是东北当务之急[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高雷;何少华;黄志忠;;公司治理与掏空[A];经济学(季刊)第5卷第4期(总第22期)[C];2006年
9 项先权;;上市公司中小股东权益保护[A];中华全国律师协会公司法专业委员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10 ;中国公司如何在境外上市[A];陕西省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2004年经济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澄清媒体报道[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记者 胡作华;上市公司资产重组 浙江出台监管新规[N];新华每日电讯;2006年
3 ;ST国嘉出售三公司资产[N];证券日报;2003年
4 小川;创兴科技股东大会因故取消[N];证券日报;2004年
5 潘青山;监管机制将加严上市公司更改募集资金投向难了[N];中国汽车报;2005年
6 记者 蔡锋;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多“短视”[N];国际金融报;2004年
7 记者 杜海涛;长城公司资产处置取得进展[N];人民日报;2001年
8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 王国刚;规范法人权益 提高上市公司质量[N];上海证券报;2005年
9 本报记者 耿飞;上市公司资产重组年底加速[N];证券时报;2005年
10 ;中小企业板上市公司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行为指引[N];中国证券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金桩;中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2 方红;我国上市公司控股权市场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3 郑杲娉;中国上市公司大股东兼任高管的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分析[D];清华大学;2012年
4 马军生;我国上市公司现金持有的影响因素和市场价值[D];复旦大学;2007年
5 卢海;我国上市公司资产整体置换会计与监管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6 梁松;基于公司控制能力的公司绩效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袁继国;风险投资对公司治理的作用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8 祝玉斌;中国综合类证券公司业务结构动态形成研究[D];同济大学;2007年
9 洪卫青;基于终极控制人特征的中国上市公司业绩预告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10 赵迎琳;企业上市:从控制均衡到市场均衡的制度变迁[D];西北大学;200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廖丹纯;国有股权比重对公司绩效的影响[D];辽宁大学;2015年
2 杜聪;上市住宅类房地产公司ROE与公司治理关系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3 郭燕青;基于财务视角的ST公司资产重组绩效研究[D];集美大学;2015年
4 王娟;郑州延伸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治理模式案例研究[D];郑州大学;2015年
5 董晓瑜;我国创业板上市公司高管减持行为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6 沈佳祺;中国可转债对上市公司业绩影响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7 赵艳明;我国有限责任公司资产外部监督机制探究[D];中国青年政治学院;2015年
8 陈柏春;上市公司对外提供担保法律制度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9 陈焕奕;广业公司上市关键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5年
10 侯玉娇;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激励与绩效关系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5年
,本文编号:1566998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5669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