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
本文选题:互联网金融 切入点:P2P网络借贷 出处:《清华大学》2014年博士论文
【摘要】:我国P2P网络借贷行业的发展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态势,受到了来自全球各地专家学者以及业内人士的关注。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6月,我国的P2P网络借贷平台数量已经达到714家,预计到2014年底P2P网贷行业的全年累计成交额将有可能超过3000亿元。P2P网贷平台已经成为了中国民间金融中的重要借贷渠道。但目前我国缺乏完善的信用评分体系及个人信用数据的积累,使得网贷平台上的借款人披露的信息未必充分有效,这使得个体投资者处于信息劣势,那么投资者在这样的借贷环境下是否具有信息识别能力?投资者是否能够通过信息识别从而对订单的风险水平进行识别并做出有效判断?那些经验和知识明显不足的投资者如何进行信息识别?投资者对信息的识别是否完全?这些问题都有待探索。本文利用我国人人贷P2P网络借贷平台的交易数据对投资者信息识别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实证研究,得出了以下三个主要结论:第一,尽管我国缺乏完善的个人信用评分体系、借款人披露的个人信息未必充分有效,使得P2P网贷平台的利率定价机制不完全,借款利率未必能反应借款人风险,但是即使在如此严重不对称的信息环境下,我们通过实证研究发现投资者仍然能够根据借款人披露的个人信息和订单信息,对借款人披露信息的价值进行识别,说明这些投资者具有一定程度的风险识别能力。这为我国P2P网贷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的基础。第二,本文进一步研究了投资者能否通过观察他人投资行为进行信息识别的问题。研究发现:人人贷平台上投资者行为存在明显的羊群效应,且这种羊群效应背后有明显的信息传递证据。第三,在前两部分的基础上,本文继续检验了投资者对信息识别是否完全的问题。本文试图通过寻找投资者行为偏差的方式来证实投资者信息识别不完全性,结果发现投资者进行信息识别的时候存在明显的地域歧视,该结果说明投资者的信息识别程度是不完全的。本论文的研究为理解信息不对称情况下个体投资者的信息识别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对于理解利率市场化、投资者行为等相关话题也具有一定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P2P network lending industry in China shows a explosive growth trend, which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experts and scholars from all over the world as well as the industry.Data show that as of June 2014, the number of P2P network lending platforms in China has reached 714.It is expected that by the end of 2014, the total annual turnover of P2P loan industry will probably exceed 300 billion yuan. P2P lending platform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lending channel in Chinese private finance.However, the lack of a perfect credit scoring system and the accumulation of personal credit data in our country make the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borrowers on the Internet loan platform not fully effective, which makes individual investors in the information disadvantage.Do investors have the ability to identify information in such a lending environment?Can investors identify the risk level of an order by identifying the information and make an effective judgment?How do those investors with a clear lack of experience and knowledge carry out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Is the investor's recognition of the information complete?These questions need to be explored.Based on the transaction data of peer-to-peer lending online lending platform in China,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dentification of investors' information, and draws the following three main conclusions: first, despite the lack of a perfect personal credit scoring system in China,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the borrower may not be sufficiently effective, which makes the interest rate pricing mechanism of P2P network and lending platform incomplete, and the borrowing rate may not reflect the borrower's risk, but even in such a severely asymmetric information environment,Through empirical research, we find that investors can still identify the value of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borrowers according to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 and order information disclosed by borrowers, indicating that these investors have a certain degree of risk identification ability.This provides a certain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P2P network loan industry in China.Secondly, this paper further studies whether investors can identify information by observing the investment behavior of others.It is found that the herding behavior of investors on peer-to-peer lending platform has obvious herding effect, and there is obvious evidenc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behind this herding effect.Thirdly, on the basis of the first two parts, this paper continues to examine whether investors'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is complete.This paper tries to prove the incompleteness of investor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by looking for the way of investor behavior deviation. The result shows that there is obvious regional discrimination when investors identify information.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gree of information recognition of investors is incomplete.The research in this paper provides a new perspectiv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formation identification of individual investors under the condition of asymmetric information. At the same time, it has certain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significance for understanding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nvestor behavior and other related topics.
【学位授予单位】:清华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724.6;F83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吴晓光;曹一;;论加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J];南方金融;2011年04期
2 刘文雅;晏钢;;我国发展P2P网络信贷问题探究[J];北方经济;2011年14期
3 王梓淇;;P2P网络借贷平台探析[J];时代金融;2012年08期
4 李雪静;;国外P2P网络借贷平台的监管及对我国的启示[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3年07期
5 陈欢;;不该被遗忘的金融市场——P2P借贷[J];金融博览(财富);2013年11期
6 刘芳;;广东P2P野蛮生长[J];信息技术时代;2013年03期
7 陈建中;宁欣;;P2P网络借贷中个人信息对借贷成功率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人人贷为例[J];财务与金融;2013年06期
8 张国文;;论P2P网络借贷平台的风险防范与监管[J];武汉金融;2014年04期
9 莫易娴;米运生;潘朝顺;;金融排斥视阀下P2P网络借贷产生机理研究[J];发展研究;2014年04期
10 施建华;;智能代理技术在P2P电子商务中应用研究[J];山东纺织经济;2011年1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梁达;王涛;郑为东;杨柳;;浅析P2P网络存储[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4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徐向阳;吴晓峰;;P2P网络中证书库系统的研究与设计[A];2008'中国信息技术与应用学术论坛论文集(二)[C];2008年
4 蔡瑞媛;温小霓;;现代信用借贷的创新模式:P2P网络借贷平台[A];第九届中国软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3年
5 李钧;王新;;P2P存储网络中的冗余维持[A];第15届全国信息存储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6 赵靖;邓倩妮;;Segment Storage System:基于P2P的网络存储服务(英文)[A];2006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三)[C];2006年
7 李红玉;覃海生;;P2P资源搜索算法概述[A];广西计算机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8 张晓玲;钟诚;李智;李锦;张尊国;;基于反馈选择的P2P网络搜索算法[A];2007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7年
9 汤克明;王创伟;陈];;P2P模拟器的比较研究[A];2008年全国开放式分布与并行计算机学术会议论文集(上册)[C];2008年
10 王伟;戴跃发;石东海;;P2P网络安全体系结构[A];中国电子学会第十六届信息论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证券时报记者 唐曜华;银行P2P醉翁之意不在酒?[N];证券时报;2013年
2 深圳商报记者 陈相明;银行争食P2P蛋糕[N];深圳商报;2013年
3 南方日报记者 黄倩蔚 彭琳 实习生 曹丹;传统金融要“触网”民营企业寻路P2P[N];南方日报;2014年
4 本报记者 刘飞;银行系P2P悄然崛起[N];华夏时报;2014年
5 记者 林彦龙;深圳P2P贷款规模占全国四分之一[N];深圳特区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白琳;收益跳水 P2P行业迎来发展新机遇[N];中国商报;2014年
7 何奇峰;P2P新媒体:热过头了[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8 何奇峰;P2P新媒体:热过头[N];中国计算机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杨顺兴;P2P网贷更适合中国中小投资者[N];国际商报;2013年
10 见习记者 苏鹏飞;P2P网络信贷如何突破生死局[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姗姗;基于P2P的大规模分布式虚拟现实系统设计中若干问题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2 张冶江;主动P2P蠕虫的检测与防御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3 曹旭斌;P2P在线借贷平台社会资本测量及作用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3年
4 李梦然;P2P网络借贷投资者的信息识别与行为偏差[D];清华大学;2014年
5 杨磊;针对P2P节点不合作行为的信任与激励机制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6 王卫东;单源P2P组播的系统安全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7 万校基;网络借贷(P2P)平台的成长模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8 刘孝男;移动P2P网络中基于方向搜索算法的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9 王向辉;P2P网络拓扑结构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08年
10 曹佳;P2P组通讯的网络拓扑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计算技术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姚秋红;基于P2P的网络视频会议系统的研究和开发[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2 鲍艳丹;P2P技术与音乐著作权的冲突及解决方式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05年
3 陈恺;协同设计系统中基于P2P的安全通信平台的研究与实现[D];东南大学;2005年
4 柳永春;基于P2P的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电子科技大学;2012年
5 邓荣凯;基于P2P的协同办公系统中共享对象协同操纵技术研究[D];沈阳理工大学;2009年
6 倪泽浩;我国P2P网络借贷投资决策影响因素研究[D];东华大学;2014年
7 白雪;中国P2P网络借贷政府监管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4年
8 李晓圆;中国P2P网络借贷发展问题研究[D];云南财经大学;2014年
9 严新华;基于P2P技术的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设计与实现[D];西北大学;2009年
10 李新水;无结构P2P网络下蠕虫及其防御策略研究[D];大连交通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70550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17055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