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制度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02:10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上市公司开展员工持股计划可以使劳动者与所有者共同分享公司的发展成果,提高公司凝聚力,增强市场竞争力,改善公司治理结构,通过资本市场实现社会资金的优化配置。目前试点处于初级阶段,员工持股计划的管理模式选择上还存在一定争议,而切实有效的员工持股管理模式是员工持股这一制度在上市公司中发挥其应有作用的制度保证。鉴于此,本文在阐述员工持股的概念和历史发展后,再对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的特殊性、现有员工持股模式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在员工持股制度运行需要和股权信托制度的基础上,提出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可以将信托作为管理模式来有效运行ESOP,并结合现有的员工持股案例中暴露出的普遍性问题,重新构建员工持股信托制度。本文主要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的概述和现状分析。首先介绍员工持股制度的概念,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阐述这一制度在我国的一系列变迁。上市公司作为一种特殊的公司组织形态,其员工持股计划具有不同于有限责任公司和非上市股份有限公司的特点,再对当前现有的四种员工持股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引出信托模式是一种可选择的管理模式,可以充分有效地发挥员工持股计划的作用。第二部分阐述股权信托可以很好地契合上市公司员工持股计划对制度设计的需求。首先对股权信托进行介绍,股权信托是一种特殊的信托设计。员工持股计划的运行需要受托管理机构帮助员工以未来的劳动取得上市公司股权并进行专业化管理,集中并长期行使。而运用信托模式可以有效克服持股主体法律障碍问题和解决融资渠道问题,所有权和受益权分离理念和信托财产独立性可以屏蔽风险,受托人的介入有利于优化法人治理结构,信托合约可以化解股东变更手续复杂的问题。第三部分则结合实践操作中的员工持股计划发现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现存的问题和障碍并构建应有的信托制度。目前实践中存在消极信托,民事信托不利于员工持股计划的有效管理,对员工权益保护的不足,缺乏员工持股退出机制等问题,并归纳、分析问题存在的原因,为完善信托管理模式奠定理论基础。构建我国员工持股信托制度,首先应当禁止消极信托,并且限制民事信托,明确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的受托人应当是专业的信托机构或资产管理机构,且要对信托的股份进行登记,完善员工作为受益人的权利,强化信托机构作为受托人的信义义务,并建立起一套完整的员工持股信托退出机制。
【关键词】:上市公司 员工持股计划 信托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政法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D922.282
【目录】:
  • 摘要2-4
  • abstract4-8
  • 导言8-12
  • 一、问题的提出8
  • 二、研究价值及意义8-9
  • 三、文献综述9-10
  • 四、主要研究方法10
  • 五、论文结构10-11
  • 六、论文主要创新及不足11-12
  • 第一章 我国现行员工持股制度12-20
  • 第一节 概述及发展12-14
  • 一、员工持股概念12-13
  • 二、历史发展13-14
  • 第二节 上市公司员工持股特点14-16
  • 第三节 员工持股管理模式分析16-20
  • 一、直接持股模式16
  • 二、工会或员工持股会模式16-17
  • 三、壳公司持股模式17-18
  • 四、信托模式18-20
  • 第二章 员工持股的股权信托20-28
  • 第一节 股权信托概述20-22
  • 一、股权信托财产20
  • 二、股权信托目的20-21
  • 三、股权信托特征21
  • 四、股权信托财产的独立性21-22
  • 第二节 员工持股的制度要求22-24
  • 一、专业化运作22-23
  • 二、权利集中行使23-24
  • 三、计划长期运作24
  • 第三节 股权信托的价值24-28
  • 一、克服持股主体法律障碍24-25
  • 二、解决持股融资不足25-26
  • 三、保证信托财产独立性26
  • 四、简化股东变更手续26-28
  • 第三章 员工持股信托现存问题及制度构建28-42
  • 第一节 员工持股信托现存问题28-33
  • 一、相关案例的启示28-29
  • 二、消极信托模式违背信托制度本意29-30
  • 三、主体不确定30-31
  • 四、登记制度31
  • 五、对员工权益保护力度不足31-32
  • 六、退出机制不完善32-33
  • 第二节 员工持股信托的制度构建33-42
  • 一、禁止消极信托33-34
  • 二、确定员工持股信托相关主体34-35
  • 三、完善信托登记制度35-36
  • 四、加强员工权益保护36-40
  • 五、员工持股信托退出机制的完善40-42
  • 结语42-43
  • 参考文献43-46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宜均;国有企业推行员工持股制度的实践与思考[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2期

2 姚小雄;试论科技企业员工持股制度[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08期

3 陈瑞莺;对企业员工持股制度的思考[J];特区理论与实践;1996年10期

4 陈淮;;论“员工持股”思路的可行与不可行[J];内部文稿;2000年18期

5 陈淮;论“员工持股”思路的可行与不可行——“国有经济改革:理论辨析”之三[J];理论视野;2001年02期

6 周建波;探索国企员工持股制度[J];群众;2002年09期

7 佟蓬晖;论员工持股的意义[J];理论界;2004年04期

8 丁彦敏;;内部员工持股制度现存问题及对策[J];实践;2004年02期

9 张越;;员工持股模式分析及实施建议[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年04期

10 杨军;;建行员工持股的是与非[J];南风窗;2007年1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唐为民;;股份制企业员工持股满意感的实证研究[A];第九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文摘选集[C];2001年

2 陈国政;;低效国企推行员工持股制度须慎重[A];第五届中国煤炭经济管理论坛暨2004年中国煤炭学会经济管理专业委员会年会论文集[C];2004年

3 陈亮;;中小企业对人才实行股权激励的政策研究[A];2003’江苏省劳动和社会保障论文集[C];2003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兴业证券江映华;深圳规范员工持股:对症下药[N];中国证券报;2002年

2 齐安甜;多途径丰富员工持股资金[N];中国乡镇企业报;2004年

3 牛津;五类企业适合员工持股[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4 ;员工持股能不能留住人才?[N];人民政协报;2001年

5 本报记者 储兴华;“员工持股”应慎重行事[N];中国证券报;2001年

6 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谭浩俊;员工持股这个闸门该如何打开?[N];上海证券报;2012年

7 记者 马婧妤 孙霖;境外市场为推行员工持股提供九大经验[N];上海证券报;2012年

8 申银万国证券研究所市场研究总监 桂浩明;鼓励员工持股还需税收制度护驾[N];上海证券报;2012年

9 记者 吴晓芳 见习记者 徐佳佳;佛山将扩大企业员工持股试点[N];南方日报;2013年

10 本报记者 包涵;员工持股谜题[N];华夏时报;201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4条

1 罗智渊;中国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2 梁慧瑜;中国员工持股法律制度研究[D];厦门大学;2007年

3 李士萍;我国企业员工持股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8年

4 张翔鹏;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刘英杰;我国员工持股制度存在的问题与完善[D];天津大学;2007年

2 冯敏;员工持股模式的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10年

3 孟繁权;改制分离企业的员工持股制度研究[D];山西大学;2010年

4 杨文彬;关于员工持股制度的考察及对成套公司实践的思考与建议[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0年

5 李睿;美国员工持股计划对我国员工持股制度的启示[D];华东政法学院;2001年

6 任干斌;上市公司员工持股模式探讨[D];贵州大学;2006年

7 李宇锋;私营企业员工持股制的探讨[D];西北大学;2003年

8 叶汉建;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信托模式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5年

9 孙雨晴;我国国有商业银行混合所有制改革及招商银行员工持股改革案例分析[D];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2015年

10 唐京晶;我国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的税收法律制度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5年


  本文关键词:上市公司员工持股信托制度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4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74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a0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