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投融资论文 >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

发布时间:2017-05-18 13:12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货币政策是国家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国家通过对货币政策的运用来调节社会中的货币供应量并最终对社会生活产生影响。中国的金融体系是以银行为主的,而银行业务又长期以存贷业务为主,银行的中间业务较少,因此在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各种渠道当中,银行信贷成为货币政策传导的重要渠道。世界经济形势瞬息万变,随着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经济日益融入世界经济之中,中国经济的发展状况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发展进程。自2008年发生全球性金融危机以来,我国经济的增长也受到了较大的冲击,经济已经由中高速增长逐步回稳,经济增长进入了“新常态”,正在实现软着陆,“新常态”将成为我国未来一段时期经济增长的新态势。受历史和文化的影响,银行在我国经济社会运行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其拥有的资本数量十分巨大,我国的实体经济一旦受到金融危机的冲击,银行业也必然会受到不小的影响,因此在当前这个阶段探讨货币政策对商业银行信贷的影响也就更加具有现实意义。货币政策的实施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影响是不同的,而这种不同又具体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方面,国有五大商业银行(1)与具有全国性影响力的股份制商业银行(2)受到货币政策的影响不同,同样,上述两类商业银行同已经上市了的城市商业银行(3)受货币政策的影响也是不同的,本文将要探讨的就是这三类商业银行对货币当局实施的货币政策的反应情况有何不同;另一方面,货币当局可以动用的货币政策工具的种类也较多,就中国人民银行而言,其较多采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可归纳为三大类,即公开市场操作、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及再贴现。三大货币政策工具对于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的影响又不尽相同,本文也将着力探讨各类商业银行对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反应。本文将通过对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上述两个问题,并最终为货币当局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制定差别化的货币政策提供理论支持。本文选取了2005年—2014年共10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考虑到数据获得的难易程度和样本的代表性,本文选取了已经上市的13家商业银行的资产规模、资本充足水平以及流动资产规模等数据指标,运用动态面板估计方法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出以下结论:对于不同类别银行,其信贷资产的增速受货币政策工具的影响程度是不同的,而且不同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对于银行信贷资产增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不同组别的银行对于央行实行的货币政策表现出了不同的反应。具体结论如下:(1)对于国有五大商业银行,如果要限制其贷款增速,那么中央银行就要重点关注那些在以前期间发放贷款规模较大的银行,中央银行可以要求其提高资本充足率,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其贷款的发放。(2)对于股份制商业银行,一方面可以通过提高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方式降低其贷款增速,另一方面也要重点关注那些资产规模较大,在以前期间发放过较多数量贷款的商业银行。(3)对于城市商业银行,货币当局可以重点关注那些前期贷款规模保持较高水平的银行,因为其在本期发放的贷款很可能继续保持较高的水平,如果需要降低城市商业银行的贷款规模,可以提高对城市商业银行资本充足度的要求或者提高银行间同业拆借利率的水平。总而言之,货币当局应该针对不同类型的商业银行采取差异化的货币政策。
【关键词】:货币政策传导 银行信贷渠道 货币政策调控
【学位授予单位】:吉林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6
【分类号】:F832.4
【目录】:
  • 摘要4-6
  • Abstract6-11
  • 第1章 绪论11-16
  • 1.1 研究背景11-12
  • 1.2 选题意义12-13
  • 1.3 论文研究的内容及方法13-14
  • 1.4 研究中的创新与不足14-16
  • 第2章 文献综述16-20
  • 2.1 国外文献综述16-17
  • 2.2 国内文献综述17-20
  • 第3章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理论概述20-26
  • 3.1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定义20
  • 3.2 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主要渠道20-24
  • 3.2.1 利率传导渠道20-21
  • 3.2.2 汇率传导渠道21-22
  • 3.2.3 资产价格渠道22-23
  • 3.2.4 资产负债表渠道23-24
  • 3.2.5 银行信贷渠道24
  • 3.3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演变24-26
  • 第4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理论分析26-30
  • 4.1 我国商业银行现状26-28
  • 4.2 信贷渠道的重要地位28-30
  • 第5章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实证研究30-40
  • 5.1 样本选取及数据来源30
  • 5.2 模型设定30-32
  • 5.3 描述性统计32-34
  • 5.4 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实证分析34-40
  • 5.4.1 全样本实证结果分析34-37
  • 5.4.2 分样本实证结果分析37-40
  • 第6章 主要结论及对策建议40-44
  • 参考文献44-47
  • 致谢47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马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障碍分析及其优化[J];北方经贸;2001年01期

2 裴学印;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及对策[J];北方经贸;2002年07期

3 刘决琦,程希骏;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及障碍分析和对策[J];价值工程;2002年06期

4 陈锋;货币政策传导:理性思考与机制创新——基层央行货币政策传导工作的思考[J];金融与经济;2004年05期

5 韩青,符展;影响海南省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海南金融;2004年07期

6 曾宪久;国外货币政策传导模式借鉴(之二)——德国货币政策传导模式[J];西南金融;2004年07期

7 孙铭;四大因素影响中国货币政策传导[J];金融信息参考;2004年06期

8 赵德旺,王广生;基层货币政策传导应处理好三个关系[J];济南金融;2004年11期

9 岳意定;赵振华;;金融创新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J];中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4期

10 魏进高;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功能疲软效应”分析与对策[J];探索;2005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中国人民银行济南分行营业管理部课题组;朱传友;李树岭;唐鲁生;王馨;王冠;;货币政策传导过程中的商业银行行为分析——基于对山东省的实证检验[A];金融发展理论与实践(2010)[C];2011年

2 郭琪;;差别化金融调控与信贷结构调整——基于货币政策传导视角的分析[A];《武汉金融》2010年第12期[C];2010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许传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与制度性障碍[N];中国经济时报;2003年

2 FN记者 曾启通 见习记者 宋焱;发挥央行分支机构在货币政策传导中作用[N];金融时报;2005年

3 许传华;从金融监管分离看货币政策传导[N];上海金融报;2003年

4 高洪民;货币政策传导偏重信用渠道[N];上海金融报;2005年

5 记者 牛娟娟;市场化工具运用有助于增强货币政策传导力[N];金融时报;2013年

6 记者 莫莉;亚洲货币政策传导更趋复杂[N];金融时报;2013年

7 本报记者 徐飞;“未富先老”国情:关乎货币政策传导[N];金融时报;2004年

8 夏志琼;基层央行如何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梗阻[N];经理日报;2004年

9 赵彦华 王 森   ;试析基层货币政策传导梗阻与疏导[N];大众科技报;2005年

10 ;货币政策传导应五措并举[N];上海金融报;2005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8条

1 刘明宇;货币政策传导的资本渠道效应研究[D];武汉大学;2012年

2 李南成;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数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4年

3 任啸;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制度分析[D];四川大学;2002年

4 张洪武;金融制度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5 单国俊;银行借贷行为、企业融资决策与货币政策传导[D];复旦大学;2013年

6 孙志贤;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7 闫红波;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区域差异[D];复旦大学;2008年

8 关大宇;基于货币政策传导的金融条件指数构建及应用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思;银行资本对货币政策传导的效应研究[D];复旦大学;2014年

2 罗麒;货币政策传导效应的FAVAR模型实证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5年

3 朱午虹;货币政策传导对房地价格的影响[D];复旦大学;2013年

4 吴启;商业银行行为在货币政策传导机制中的作用分析[D];河南大学;2015年

5 李涛;我国商业银行同业业务发展对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东北财经大学;2015年

6 姜静;我国银行信贷活动对货币政策传导作用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5年

7 黄盼盼;资本充足率对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影响[D];天津财经大学;2014年

8 梁赫;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D];吉林大学;2016年

9 敖前卫;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地区性差异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09年

10 时文朝;中国货币政策传导的环境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5年


  本文关键词:我国货币政策传导的银行信贷渠道研究,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376154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touziyanjiulunwen/376154.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f136***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