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模型探索——基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

发布时间:2017-12-16 09:08

  本文关键词: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理论模型探索——基于三元经济结构视角


  更多相关文章: 两化融合 新经济 三元经济模型 中国特色新二元经济


【摘要】:通过对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简称"两化融合")的文献梳理,发现对其内涵、本质和指标体系构建方面的研究不少,但对理论模型的研究几乎没有。通过对传统二元经济理论在新形势下的局限性分析,得出两化融合源于新经济发展带来的三元经济理论,并提出一个简单三元经济模型,得出农业现代化和两化融合的"中国特色新二元经济"形态是三元经济理论的中国化体现。
【作者单位】: 辽宁大学;
【基金】: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资助项目“沈阳经济区新型工业化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发展报告”系列成果
【分类号】:F49;F424;F224.0
【正文快照】: 引言关于两化融合的理论模型,学术界研究甚少,更没有形成统一观点。有学者从比较优势理论、后发优势理论、贸易条件恶化理论、工业反梯度推移理论的角度来分析[1],认为这些理论构成了两化融合的理论依据。诚然,这些理论可以作为两化融合的理论支撑,但是追本溯源,两化融合概念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黄泰岩;;中国经济学的历史转型[J];经济学动态;2007年12期

2 陆惠民;“新经济”的形成、发展及对世界经济的影响[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00年06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连睿智;宗鑫;;马克思资本有机构成理论在中国的运用——基于劳动力相对过剩问题分析[J];阿坝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年04期

2 汤汇;;安徽省农村剩余劳动力资源转移策略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6年04期

3 支婷婷;;从农民收入状况看农村发展——以淮安市为例[J];安徽农学通报(上半月刊);2011年09期

4 谭宇;加快我国二元经济结构转换的有关问题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1期

5 谭宇;兼业型劳动力转移经济模型的构造[J];安徽农业科学;2005年02期

6 王桂芝;袁博;;有序人口流动模型及其实证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29期

7 陈秀;藏少梅;于学江;;农民市民化的制约因素与对策[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4期

8 楼旭明;;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力资源开发现状与对策——以陕西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7期

9 刘芬;杨绪萍;;二元经济结构下中国西部农业发展路径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9期

10 韩秀丽;;影响西部贫困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因素的实证分析——以宁夏西海固地区原州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铖;;二元经济结构转型:国外理论与中国实践[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下)[C];2011年

2 许晓文;;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后的就业问题研究——国外经验分析与启示[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3 王冠国;;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初步研究与分析[A];成渝地区城乡统筹与区域合作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4 马蓓蓓;鲁春霞;;城市化进程中远郊型市镇的开发战略研究——以重庆市统筹城乡发展试验区五宝镇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5 陈永堂;;打破城乡二元结构 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贵州城乡二元结构的历史演变、改革成效、问题及对策思路[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6 刘有祥;;贵州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思考[A];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暨民族地区科学发展理论研究[C];2010年

7 杨松;;加快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8 张海涛;田东山;陈龙;;武汉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A];“两区”同建与科学发展——武汉市第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朱允卫;黄祖辉;;经济发展与城乡统筹互动关系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A];2005年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5年

10 苏雪串;;西方收入分配理论评析[A];经济发展与管理创新--全国经济管理院校工业技术学研究会第十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盖丽丽;中国农村金融监管:变迁、效果及改进[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陈泽浦;沿海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丁胜;中国制造业货币政策效应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4 姚宇;我国产业低碳化经济发展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梅;二元经济结构下最低工资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秦伟江;城市化进程中的民族区域自治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王佳佳;双转移的影响因素与路径规律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8 普雁翔;中国制造业集聚:企业规模异质性视野的分析与实证[D];浙江大学;2011年

9 晏淼;云南民族地区发展劳务经济的政策选择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屈怡;湖北省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法律问题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孙超;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3 吴正刚;我国农村金融法律制度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4 孙书青;农民工就业现状与对策[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5 徐景芝;国内重点城市创新能力综合评价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6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7 韩丽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新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8 关玲;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9 瞿逸;我国经济转轨期民工荒问题探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10 盖运动;东营市统筹城乡发展主要问题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09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条

1 李源;;IBM“变形金刚”全球版[J];中外管理;2007年09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吴隆杰;新经济的创新特征[J];经济工作导刊;2000年21期

2 ;“新经济”新在哪里[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0年04期

3 则刚;;新经济的启示[J];经营者;2000年08期

4 郑之杰,李铁;风险投资与新经济中的金融创新[J];金融研究;2001年03期

5 黄建彬;新经济与政府创新[J];特区理论与实践;2001年02期

6 庞淑芬;再谈新经济[J];国际市场;2001年02期

7 张震阳;新经济之绝代双骄[J];深圳特区科技;2001年01期

8 ;新经济:好戏刚开场[J];多媒体世界;2002年12期

9 康树春;;共创蓝色新经济[J];中国经贸;2008年02期

10 吴宏武;;传统行业与新经济行业领导特征的差异[J];新资本;2005年06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廉钢生;单永珍;;迎接新经济的挑战[A];经济全球化和中国技术经济发展[C];2000年

2 李新创;;对新经济的认识和思考[A];中国金属学会冶金技术经济专业委员会第七届年会论文集[C];2001年

3 丁为民;;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以新经济为重点的考察[A];中国《资本论》研究会第11次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4 陈晋;;“新经济”与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因透析[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5 刘诗白;;简论“新经济”[A];面向新世纪的中国经济[C];2000年

6 鞠树林;;以人力资本为依托实现新经济增长的战略思考[A];新世纪人才战略研究——黑龙江省人才研究会第六届年会暨第七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2年

7 陈淮;;新经济:科技创新与市场创新的经济[A];首届湖北科技论坛主体报告及专家建议书[C];2001年

8 张建红;姜照华;;高科技、新经济与全球化——我国的三重联动对策[A];西部大开发 科教先行与可持续发展——中国科协2000年学术年会文集[C];2000年

9 林青云;;公共图书馆如何顺应新经济的特点而发展[A];福建省图书馆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10 王娟;;面向“新经济”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研究[A];电子高等教育学会2002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王振中(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新经济下企业面临四整合[N];中国化工报;2001年

2 迅龙;亚太会计师“论剑”新经济[N];中国财经报;2000年

3 本报记者 陈共德 杜永明;碰撞新经济谁的道理硬[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4 东方;民营企业再排榜 新经济引领风骚[N];福建工商时报;2000年

5 杜新;繁荣还是泡沫?[N];中国计算机报;2000年

6 申子言;新经济与人才竞争[N];国际商报;2001年

7 北京市通信管理局局长 陈卫军;网络新经济的启示[N];通信产业报;2001年

8 迪思海;新经济就是创新与速度[N];人民政协报;2000年

9 大连舰艇学院教授、经济学博士 杜辉;新经济可以追赶不可套搬[N];厂长经理日报;2000年

10 ;新经济依然充满生机[N];发展导报;200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赵麟斌;论中国发展“新经济”[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2 张伟;“新经济”与中国投资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2年

3 张斌;新经济下的网络兼并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4 陈翔;新经济时代企业信息系统开发和应用策略[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02年

5 胥军;中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的影响因素及策略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6 刘金红;美国新经济增长与克林顿政府的财政政策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黄建康;新经济条件下产业集群与发展动力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8 田明;电视娱乐产业战略发展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9 郭宇飚;知识经济中一种新的产权制度和生产方式[D];北京大学;2004年

10 王莉;基于技术创新的金融结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蔚虹;论新经济[D];广东工业大学;2000年

2 王征;美国电信行业及新经济趋势分析[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3 刘勇;新经济下财务财告问题研究[D];广西大学;2004年

4 南兴烈;发展风险投资业,,培育延边新经济[D];延边大学;2001年

5 周海;“新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分析——技术与制度[D];厦门大学;2001年

6 朱晓云;新经济条件下券商发展战略研究[D];浙江大学;2001年

7 田禾;新经济条件下我国中小企业的发展策略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2年

8 粟娟;论风险投资[D];广东工业大学;2001年

9 阎梁;中国发展新经济的条件分析与思路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2年

10 方磊;中国电信业迎接新经济的到来[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本文编号:129545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29545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5a9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