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内外通车通邮交涉期间的蒋汪互动
本文关键词: 蒋介石 汪精卫 通车通邮 出处:《历史教学(下半月刊)》2013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蒋介石与汪精卫在1934年关内外通车通邮交涉中保持了密切合作。通车交涉中,蒋负责决策,汪负责落实。通邮交涉中,面对日本的逼迫,汪精卫与黄郛就谈判底线发生分歧。蒋协调双方,汪则适时修正蒋的主张。在谈判过程中,汪精卫遭到背后有国民党高层支持的舆论围攻。蒋又扮演"护汪"与"慰汪"的角色,对于围攻汪精卫的舆论亲自出面压制。蒋汪一连串的互动,不仅折射出蒋汪关系的某些特质,亦提供了认识1930年代国民党政治文化的一个孔径。
[Abstract]:Jiang Jieshi and Wang Jingwei maintained close cooperation in the negotiations for the opening of postal services between China and the outside in 1934. In the negotiations for opening to traffic, Chiang was in charge of decision-making and Wang was in charge of implementation. In the postal negotiations, he faced Japanese pressure. Wang Jingwei and Huang Fu had different views on the bottom line of the negotiations. Jiang coordinated the two sides, while Wang amended Chiang's position at the right time. In the course of the negotiations, Wang Jingwei was besieged by public opinion backed by senior Kuomintang officials. Chiang played the roles of "protecting Wang" and "comforting Wang" and personally suppressed the public opinion that had besieged Wang Jingwei. Jiang Wang had a series of interactions. It not only reflects some characteristics of Jiang Wang relationship, but also provides an insight into the political culture of the Kuomintang in 1930's.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历史系;
【分类号】:F632.9;K26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薛萌;;戴笠死亡之谜(之三)[J];东方剑;2008年03期
2 梁士刚;;试析汪精卫叛逃的原因[J];历史教学;1989年06期
3 萧勇;浅析“蒋汪上海密谈”[J];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1995年02期
4 夏潮;;大革命时期的汪蒋之争[J];历史教学;1988年09期
5 王关兴;蒋介石、汪精卫五次离合的缘由和性质[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01期
6 杨烈光 ,张阳光;热血青年欲刺蒋 无奈刺杀汪精卫[J];政府法制;2000年11期
7 张生,柴林;蒋介石对汪精卫投敌迟未公开定性与表态之原因探析[J];抗日战争研究;2003年02期
8 孙武;把汪精卫引上不归路的高宗武[J];档案春秋;2005年08期
9 孙武;;“当年那些人”之十一 高宗武,“到底是姓蒋还是姓汪”[J];乡音;2010年07期
10 赵旭;;汪精卫出走原因剖析——"中山舰事件"新探之一[J];历史教学问题;1987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柳蕴琪;;汪精卫通敌卖国原因初探[A];抗日战争史论文集——中国现代史学会第四、五次学术讨论会论文选[C];1987年
2 金以林;;汪精卫与国民党的派系纠葛——以宁粤对峙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7年卷)[C];2007年
3 金以林;;论蒋介石第二次下野与再起[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5年卷[C];2005年
4 李义彬;;南京政府的联苏制日方针[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5 金以林;;从蒋氏下野到蒋汪合流[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2年卷[C];2002年
6 罗敏;;1924~1927年邹鲁与蒋介石关系探微[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3年卷[C];2003年
7 王忠越;;毛泽东在解决皖南事变中的斗争艺术[A];毛泽东思想永放光芒——纪念毛泽东诞辰110周年论文集[C];2003年
8 金以林;;陈铭枢与蒋介石关系初探——以宁粤对峙初期为中心的考察[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2006年卷[C];2006年
9 安成日;;试论抗战时期蒋日“和谈”问题[A];江桥抗战及近代中日关系研究(上)[C];2004年
10 黄道炫;;蒋介石“攘外必先安内”方针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青年学术论坛1999年卷[C];1999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王玉英;蒋介石的三次“下野”之第二次[N];中国档案报;2001年
2 王建英;蒋先云说“我是共产党,,永做共产党员!”[N];中国档案报;2005年
3 编辑 张霖 组版 刘有强 校对 和英;英雄犬儒 历史公判[N];甘肃经济日报;2005年
4 田伟;蒋介石在上海发迹二三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5 田迎五;蒋介石的四次北平之行[N];中国档案报;2002年
6 孙武;胡宗南的“西北梦”[N];中国档案报;2003年
7 潘泽庆;李之龙与“中山舰事件”之谜[N];北京日报;2002年
8 韦晓萍;蒋介石去台湾前在大陆的最后7天他曾对自己的部属说:“台湾是中国的!”[N];中国档案报;2004年
9 张虎林;毛泽东舌战蒋介石[N];中国矿业报;2000年
10 本报记者 李梁 实习生 许桐珲;重庆陪都无可再退[N];南方周末;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智峰;蒋汪合作研究(1931-1938)[D];浙江大学;2012年
2 郑率;蒋介石与民末宪政[D];吉林大学;2009年
3 汪朝光;战后国民党东北决策研究[D];复旦大学;2009年
4 温波;南昌市新生活运动研究(1934-1935)[D];复旦大学;2003年
5 祝志男;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6 杨焕鹏;国家视野中的江南基层政治(1927-1949)[D];复旦大学;2005年
7 王永进;变局中的商人抉择[D];复旦大学;2007年
8 关培凤;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和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D];武汉大学;2007年
9 周韬;南京国民政府文化建设研究(1927-1949)[D];湖南师范大学;2008年
10 宋梅英;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统一战线理论和政策[D];东北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段智峰;蒋介石与汪精卫在二次合作格局下的斗争与合作[D];浙江大学;2009年
2 刘俊红;1935-1938年蒋介石抗战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3年
3 张议学;从新生活运动看蒋介石的社会教育思想[D];曲阜师范大学;2010年
4 付玉旺;论国民党“二期北伐”到“九·一八”事变蒋日关系的演变[D];西南交通大学;2003年
5 顾树卫;蒋介石个人权力的发展演变(1927.4.18-1949.12)[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6 宋海儆;蒋介石“历久弥新”文化观初论[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7 吴光辉;理想与现实[D];江西师范大学;2006年
8 董家强;1926—1937年蒋介石国家统一策略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9 王佳;蒋介石、张学良与中东路事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陈卓;法西斯主义在中国的困境及原因分析[D];西北大学;2008年
本文编号:153594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5359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