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信息技术对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19 17:10

  本文选题:信息技术 切入点:产业集群 出处:《世界地理研究》2013年0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信息时代,信息技术对传统地理学的许多理论和概念提出了新的挑战。其中,尤其值得我们关注的是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集群理论提出的挑战以及赋予其的新活力。本文结合统计数据、企业访谈和问卷调查等数据,以37个实地调研的产业集群为案例,分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的演变及延伸。研究表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演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契机和媒介,信息技术带来的产业集群空间组织变革过程中既有集聚又有扩散。总体来说,可以归纳为四种模式,即网络式集群"、信息港"式集群、虚拟集群、走向衰落。
[Abstract]:In the information ag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oses new challenges to many theories and concepts of traditional geography. In particular, we should pay attention to the challenge and new vital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the traditional industrial cluster theory. This paper takes 37 industrial clusters investigated in the field as a case study, combining with statistical data, enterprise interviews and questionnaires, etc.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evolution and extension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rought abou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extensiv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provides a new opportunity and medium for 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industrial clusters. In the process of spatial organization reform of industrial clusters brought by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here are both agglomeration and diffusion. Generally speaking, it can be concluded into four modes: network cluster, information port cluster, virtual cluster, and decline.
【作者单位】: 中国科学院区域可持续发展分析与模拟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01081)
【分类号】:F49;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甄峰,朱传耿,赵勇;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2 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温岭市鞋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3 宋周莺;刘卫东;;中国虚拟企业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8期

4 刘卫东,甄峰;信息化对社会经济空间组织的影响研究[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5 宋周莺;刘卫东;;信息时代的企业区位研究[J];地理学报;2012年04期

6 甄峰,顾朝林;信息时代空间结构研究新进展[J];地理研究;2002年02期

7 刘卫东,Peter Dicken,杨伟聪;信息技术对企业空间组织的影响——以诺基亚北京星网工业园为例[J];地理研究;2004年06期

8 孙中伟;;信息化对海尔空间组织变革的驱动作用[J];经济地理;2009年06期

9 周建华;;美特斯·邦威的电子商务探路[J];经理人;2007年08期

10 汪明峰;李健;;互联网、产业集群与全球生产网络——新的信息和通信技术对产业空间组织的影响[J];人文地理;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翥,石侃;挑战与对策:网络社会化与青少年道德教育[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4期

2 邱泽奇;隔代无仇:布波文化融合的社会基础[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年06期

3 仰海峰;全球化与资本的空间布展[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4 管先海;;档案馆面临的技术困境及其对策思考[J];北京档案;2007年08期

5 周庆山;;基于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整合构建的文献交流思想述略[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7年01期

6 刘云杉;;从“人力资本”到“公民生活”——乌尔里希·贝克《美丽的工作新世界》的启示[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03期

7 马维娜;文化再制中的教育公平——在现实与虚拟中跃迁的教育解读[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2期

8 杨聪;;网络符号文化主体与客体[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9 吴明红;;论网络明星现象及其成因[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10 王保臣;杨艳萍;;曼纽尔·卡斯特研究述评[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刘阳;;隐私话语的诞生与大众传媒业——一种知识考古学的路径[A];中国传媒大学第五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2 林晓珊;;身体流动与性别不平等:社会性别视角下的城市家庭汽车消费[A];第18届中国社会学年会“改革开放30年与女性发展”论坛论文集[C];2008年

3 吴琳;;网络政治学视域下虚拟社会管理实践机制探索[A];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11年年会暨“加强行政管理研究,推动政府体制改革”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4 叶育成;;全球城市区域视角下的次区域协调规划探索[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5 谢天武;;互联网视域中政党形象的建构与传播[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6 陆俊;;论网络社会运动[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7 肖亦卓;;世界城市内涵及形成的讨论[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奠定世界城市基础——2010城市国际化论坛论文集[C];2010年

8 何威;;QMC研究初探[A];全球信息化时代的华人传播研究:力量汇聚与学术创新——2003中国传播学论坛暨CAC/CCA中华传播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下册)[C];2004年

9 郑志勇;;网络社会群体研究[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2006年

10 高莹;李季;;数字时代虚拟环境下的“场所”新解[A];首届中国高校美术与设计论坛论文集(上)[C];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志辉;网络条件下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杨席珍;资本主义扩张路径下的殖民传播[D];浙江大学;2010年

3 鄢显俊;信息垄断:信息技术革命视阈里的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D];云南大学;2010年

4 王巍巍;我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增值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孙余余;人的虚拟生存与思想政治教育创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孙为;交互式媒体叙事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年

7 李小妹;我国省部产学研平台建设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9 刘琼;中国网络新闻可信度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10 黄永宜;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霞;青少年网络生态文明教育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2 秦璐;网络舆情引导方法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黄业雷;网络社会视阈下虚拟领导初探[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5 郭乙廷;“人肉搜索”涉及的道德问题研究及对策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6 邢艳;网络公共领域建构:障碍与路径[D];湘潭大学;2010年

7 李典璋;网络背景下行政权力运行机制创新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8 杨程;文化视域下的我国网络阅读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9 唐芳;新媒介环境下的政府公共传播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袁佳穗;虚拟环境下的人际互动[D];湘潭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姚士谋,朱英明,陈振光;信息环境下城市群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1年08期

2 王璐,吴华意;赛博空间技术及其在虚拟旅游规划中的应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1期

3 甄峰,朱传耿,赵勇;信息时代空间结构影响要素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年05期

4 孙中伟,路紫;流空间基本性质的地理学透视[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1期

5 孙中伟;金凤君;王杨;;信息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组织作用[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8年04期

6 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中小企业集群信息技术应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温岭市鞋业集群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07年04期

7 孙中伟;王杨;;中国信息与通信地理学研究进展与展望[J];地理科学进展;2011年02期

8 孟庆民,李国平,杨开忠;学习型区域:面向全球化的区域发展[J];地理科学;2001年03期

9 路紫;匙芳;王然;韩冰;吴士锋;韩瑞玲;;中国现实地理空间与虚拟网络空间的比较[J];地理科学;2008年05期

10 H·巴凯斯,路紫;从地理空间到地理网络空间的变化趋势——兼论西方学者关于电信对地区影响的研究[J];地理学报;2000年0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泊溪;;以港兴市的战略思考[J];港口经济;2008年09期

2 徐金发;江青虎;张宏;;基于产业集群视角的总部经济分析[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3 王仕卿;韩福荣;;基于产业集群的质量生态实证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年S2期

4 黄章树;周小梅;;海峡西岸经济区产业集群的物流信息化建设[J];物流技术;2008年04期

5 余忠抴;洪志生;欧阳钟辉;许美麟;;生态化产业集群中现代物流的发展研究[J];电子商务;2009年08期

6 薛剑虹;;信息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关联效应分析[J];北方经贸;2010年12期

7 川崎昭一郎;俞杨;;信息港设想—高度信息化时代的地域开发[J];地理科学进展;1985年04期

8 魏守华,王缉慈,赵雅沁;产业集群:新型区域经济发展理论[J];经济经纬;2002年02期

9 许正中,许铭桂;我国城市经营应注意的问题及关键[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年04期

10 陆文其;张海涛;;常州:为产业清“障”[J];中国质量技术监督;2008年1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范家琛;;河南省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基于循环经济视角[A];第四届中部地区商业经济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宋敏;;基于脆性理论的陕北资源型产业集群风险治理[A];第十三届中国科协年会第6分会场-绿色经济与沿海城市可持续发展战略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3 郝俊卿;;基于关天产业集群演变的关天经济区城镇化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1年

4 李嘉征;;打造钢铁物流产业集群 促进区域竞争力的提升[A];全国生产资料流通企业工作座谈会会刊[C];2009年

5 耿建明;;基于廊坊区域经济发展的房地产业集群研究[A];京津走廊经济崛起与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研究——纪念廊坊开发区建立十五周年暨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专题征文研讨活动论文集[C];2007年

6 胡登峰;;产业集群转移和衍生——基于技术创新的关联效应研究[A];循环经济理论与实践——长三角循环经济论坛暨2006年安徽博士科技论坛论文集[C];2006年

7 张小涛;杨静;张学民;;基于信息技术的第三方物流[A];制造业与未来中国——2002年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C];2002年

8 熊孟英;;电子商务对我国物流产业的影响及对策[A];全国第九届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5年

9 杨树青;;我国中小企业产业集群与物流配送相关问题的研究[A];中国市场学会2006年年会暨第四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6年

10 乔丽;张可明;;产业集群与城市物流发展耦合机理分析[A];中国铁道学会物资管理委员会物资管理与营销暨物资流通系统理论学组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谈李;产业集群提升长三角企业竞争力[N];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2005年

2 翟慎良;用“产业集群”为中小企业“强身”[N];新华日报;2004年

3 宋怀宇;鄂旗重点打造六大产业集群[N];鄂尔多斯日报;2006年

4 记者 田宜龙 李煊;我省产业集群格局凸现[N];河南日报;2006年

5 本报记者 柏岩瑛;透视沈阳产业集群放大效应[N];辽宁日报;2006年

6 记者 张艾阳;产业集群成为沈阳经济新增长板块[N];辽宁日报;2006年

7 本报记者  刘芳滨;青岛六大产业集群建设进展顺利[N];青岛日报;2006年

8 本报记者  林刚;我市“八路并进”做强六大产业集群[N];青岛日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孟斌;一条涌动的经济龙脉[N];郑州日报;2006年

10 本报记者 陈yN淼;茶洪旺:公共政策应促进产业集群优化升级[N];中国工业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杜静;产业集群发展的绿色创新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2 王重远;基于产业生态学的创意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3 金潇明;产业集群合作创新的螺旋型知识共享模式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4 付京;欠发达地区的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洁;综合比较优势视角下的中国产业集群竞争力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赵剑冬;基于Agent的产业集群企业竞争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聪颖;产业集群发展与创业人才孵化双螺旋模型与仿真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8 徐维祥;产业集群与城镇化互动发展机制及运作模式研究[D];浙江大学;2005年

9 赵小芸;旅游小城镇产业集群动态演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0年

10 周兵;基于产业集群的区域经济增长研究[D];重庆大学;200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肖登峰;产业集群风险评估模型的研究[D];湖南科技大学;2010年

2 段满;太原不锈钢产业集群风险评价与防范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3 黄海燕;产业集群与政府职能及管理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5年

4 刘甜甜;产业集群的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竞争力评价研究[D];燕山大学;2010年

5 王静;促进贵州地区循环产业集群发展的相关机制研究[D];贵州财经学院;2010年

6 宋瑞峰;大连市物流产业集群竞争优势研究[D];大连海事大学;2011年

7 王瑟;广州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技术扩散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8 范亚舟;重庆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D];重庆工商大学;2010年

9 王利华;基于产业集群的农村城镇化模式研究[D];西北大学;2004年

10 徐璐;西北五省区人力资本与产业集群的相关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3521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63521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bc2d***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