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内容、效应与引导策略研究

发布时间:2018-03-22 15:26

  本文选题:无偿发布 切入点:企业用户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博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创意经济和网络经济的时代环境下,信息产业技术发展日新月异,信息产品与服务市场非常活跃,涌现出大量个性化、定制化的智能产品和移动服务产品等以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在这样的形势下,用户的“产品主导意识”和“产品创新意识”日益增强,他们倾向于基于自身产品需求进行创新活动并且可能出现创新的无偿发布行为。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是一种惯性突破行为,是以往公众认知的专利等创新保护机制的变异方式。同时,用户创新无偿发布体现了“智慧共享”、“创新奉献”的先进创新理念,有益于IT企业竞争力提高,有利于信息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也有助于社会福利总值增加,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我国信息产业创新发展中,用户创新无偿发布仍属于一种新现象且相关学术讨论不多见,深入开展研究工作势在必行。 随着移动网络技术的发展以及通信与电子产品的普及,用户的创新成果可以在任意时刻、任意地点、通过任意方式发布出来,为用户创新奉献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信息产业倡导“信息公地”、“开源文化”,增强了用户创新奉献的主观意愿。那么,我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有哪些相关内容?会产生哪些效应?政府和IT企业应该怎样引导和凝聚不同类别用户主体的创新智慧和创新力量?如何制定引导策略以有效地激励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带着这些问题,本研究从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三个层次探讨了信息产业用户创新保密策略、有偿发布策略和无偿发布策略,主要分析了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动机、内容和效应,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本文由七个部分组成,具体内容如下: 第1部分为“导论”。本部分从“我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现象”为出发点展开讨论,阐释了全文的基本问题、核心概念、内容安排、设计思路、研究方法及创新点。 第2部分为“理论基础及研究回顾”。本部分首先对用户创新理论基础进行回顾,然后对用户创新研究现状进行描述,特别是对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相关理论演进脉络进行梳理,最后对现有研究进行了评述。从而理清了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整体研究情况,为后续内容的深度分析奠定理论基础。 第3部分为“用户创新无偿发布与主体形式”。本部分阐述了由用户创新发布到无偿发布的研究视角递进,分析了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动因,探索了无偿发布模式下企业、社团和个体三类用户主体之间的关联性。 第4部分-第6部分是全文的核心部分,构建了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整体分析框架。第4部分为“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模型分析与引导策略”。本部分通过博弈分析,以我国移动通信市场龙头企业——企业用户A和企业用户B为原型,分析了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决策模型。本部分首先描述了模型中的企业用户背景、变量的选择、相关界定等,然后建立了单方创新情况下的决策影响机制以及双方创新情况下的决策影响机制。最后,基于决策模型及访谈内容分析,提出了竞争市场中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引导策略。 第5部分为“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内容、效应与引导策略”。本部分通过访谈法和文献法,首先从“社团用户”聚焦到“开源软件社团用户”,阐释了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相关内容,然后以开源软件社团用户为代表对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效应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 第6部分为“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内容、效应与引导策略”。本部分通过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和文献法,从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的内容和效应方面挖掘其行为特征,在此基础上提出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另外,补充了制造商应对无偿发布行为的相关策略以及用户规模对制造商采纳创新的影响机制,这些也是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的一部分。 第7部分为“结论与展望”。本部分给出了全文的四个主要结论,提出了本研究的局限性以及后续研究展望。 本文的四个主要结论如下: 结论一: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在创新无偿发布动因上存在共性和差异性。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策略表面上显现创新者的无收益性,但其本质是用户预测到创新无偿发布的某种收益并且收益量要高于其他创新发布策略。创新无偿发布模式下,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都有可能存在精神收益期望或者潜在经济收益期望,只是在细节化的期望目标上具有差别性。另外,创新共享的社团宗旨决定了公益性社团用户通常不会考虑创新成果的保密策略和有偿发布策略。而当保密策略和有偿发布策略不能带来理想收益时,企业用户和个体用户也会倾向于选择创新无偿发布策略。 结论二: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在创新无偿发布相关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具体包括:(1)企业用户以获取利润为准则,即使选择创新无偿发布策略,在本质上依然是“有偿行为”。竞争市场环境下的企业用户以利润最大化为前提选择创新无偿发布策略,利用制造商在创新成果商业化方面的优势条件生产商业品,再购买创新产品为己所用。(2)信息产业的社团用户以开源软件社团用户为代表。开源软件社团用户通常以模块化合作设计方式进行创新活动并且将创新成果无偿发布,社团的运行是依托于虚拟的网络平台,社团用户之间的交往隶属于社交网络交往。(3)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加速了创新信息的外溢,实现了创新知识的共享与互利。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表现在发布渠道多样化、发布形式随机化,拥有各种便利的发布平台和媒介。 结论三: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在创新无偿发布效应方面存在共性。具体包括:(1)创新无偿发布正面效应是加速了技术溢出与扩散,提高新产品开发效率,创新者和制造商都能够从创新品中获得收益,提高了社会福利总值。(2)创新无偿发布负面效应是创新用户没有创新垄断特权和短期利润收益,不能防止“搭便车者”。 结论四:本研究将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以及三类用户主体创新无偿发布共同引导策略组成一个完整体系,形成了中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综合引导策略。(1)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包括:创新协作,创新改造,政府分担以及财政资助。制造商要对企业用户进行类型划分,从产品战略、产品项目和开发实施三个层次引导其创新无偿发布。(2)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包括:鼓励IT企业拓展开源项目,建立开源项目无障碍传播渠道,政府资助开源项目,政府建立奖励机制鼓励贡献突出的社团以及扶持小型开源软件社团间的合作创新。(3)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包括:社会视角下的激励环境建设,政府视角下的政策制定,IT企业视角下的培养机制构建以及制造商应对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的策略选择。(4)三类用户主体创新无偿发布的共同引导策略包括:政府部门通过财政补贴、经济资助、税收优惠等方式进行宏观政策调控,IT企业加强培养和激励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社会营造良好的环境以激励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 本文可能的创新点如下: 第一,本文将深度访谈法与我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问题有机结合,发现企业用户、社团用户和个体用户创新无偿发布行为特征各有不同,但是三类用户主体创新无偿发布模式都具有共同的“收益性”特征。 第二,尝试性地通过企业、社团和个体三类用户构成的创新用户主体维度,以及动因、内容、效应和引导策略四个研究方面构成的无偿发布模式维度,对我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现象进行深入研究并发现,企业、社团和个体三类用户在创新无偿发布相关内容上存在差异性、在效应上存在共性,应该按照创新用户主体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引导策略。 第三,按照发布主体不同,本文提出了中国信息产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引导策略。该引导策略主要包括:从协作、改造、政府分担及财政资助等视角引导企业用户创新无偿发布;从开源项目资助、社团奖励机制及社团合作创新等视角引导社团用户创新无偿发布;创新性地对营销漏斗模型进行适度扩展,为IT企业主动引导个体用户进行创新无偿发布提供科学指导。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哲;范婷婷;;基于工具箱的用户创新模式[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1期

2 郑文清;;基于领先用户的顾客创新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0期

3 常建坤;王永贵;高忠义;;领先优势状态、创新投入与创新绩效的关系——基于中国用户社区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07年12期

4 吴伟;李兆友;;国内外关于用户创新的研究综述及未来展望[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1期

5 王永贵;姚山季;瞿燕舞;;消费者参与创新体验的理论探索——对操作说明、感知复杂性、胜任感和自治感关系的实验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7期

6 杨波;刘伟;;基于应用扩展和网络论坛的领先用户识别方法研究[J];管理学报;2011年09期

7 戴凌燕;陈劲;;产品创新的新范式:用户创新[J];经济管理;2003年12期

8 安同良;周绍东;皮建才;;R&D补贴对中国企业自主创新的激励效应[J];经济研究;2009年10期

9 蒋传海;;网络效应、转移成本和竞争性价格歧视[J];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10 吴伟;;用户参与企业产品创新的系统管理机制[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5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何国正;基于领先用户的顾客参与新产品研发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2 常静;百度百科及开源社区参与者的动机与行为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649242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649242.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6591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