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区域信息经济的技术进步与效率测度研究
本文选题:信息经济 切入点:技术进步 出处:《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3年01期
【摘要】:根据信息资源利用的深度,构建中国信息经济的分析框架,认为中国目前处于信息社会的初级阶段。然后选取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作为投入变量,经济发展水平作为产出变量,采用DEA与Malmquist指数测度中国信息经济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并进一步研究投入要素的利用效率。研究结果表明,纯技术效率的地区差距不大,规模效率较低地区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效率较低地区也以西部地区为主;技术进步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差距明显,最终导致了全要素生产率东部地区要高于中、西部地区;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西部地区明显比东、中部地区低;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最高,其次是劳动力,最后是资本。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depth of the utilization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analytical framework of China's information economy, and points out that China is now in the primary stage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Then choose capital, labor, information resources as input variables, economic development level as output variables, using DEA and Malmquist index to measure the technical efficiency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of China's information economy, and further study th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of input elements.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regional gap of pure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small, the region with low scale efficiency is mainly in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region with low technical efficiency is also dominated by the western region, and the gap between the eastern and middle region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the western region is obvious.Finally,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 the eastern region is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entral and western regions;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n the western region is obviously lower than that in the east and central region; the information resource utilization efficiency is the highest, followed by the labor force, and finally the capital.
【作者单位】: 宁波大学商学院现代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信息资源与经济增长”(11FTQ006)
【分类号】:F49;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何伟;;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和效率差异的实证研究[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10年06期
2 俞立平;;基于DEA的中国地区信息资源生产效率研究[J];图书情报知识;2008年01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丽艳;有中国特色的跨越之路——论新民主主义构想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2 徐家英;知识经济与法制建设[J];北方论丛;2003年03期
3 葛新权;知识经济初探[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1998年04期
4 陈谨;知识创新与建立图书馆创新体系[J];国家图书馆学刊;2005年01期
5 于洋;刘丹琪;;知识经济发展及影响[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7年08期
6 李永安;;论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对发展经济的作用[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0年04期
7 阿艳芳;教育:不是平等的[J];毕节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综合版);2004年04期
8 石庆焱;赵玉川;;高技术服务业统计体系研究[J];数据;2010年01期
9 徐崇敬,谈平,宋凤菊,施伟唯;知识经济时代农业科技期刊的定位[J];编辑学报;2002年01期
10 张忠,韩海涛,封玲;知识经济时代新疆科技期刊的发展对策[J];编辑学报;2003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王续琨;侯剑华;;知识计量学的学科定位和研究框架[A];科学学理论与科学计量学探索——全国科学技术学暨科学学理论与学科建设2008年联合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魏文娟;;浅析科技创新与社会发展的关系[A];第三届全国科技哲学暨交叉学科研究生论坛文集[C];2010年
3 王孝炯;汤书昆;刘萱;;OECD科学、技术与产业记分板的研究及其启示[A];第四届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Ⅱ)[C];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刘运通;产品设计过程知识配送服务关键技术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王晓雨;中国区域增长极的极化与扩散效应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3 周艳梅;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工业结构升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4 李静;基于多元表征的初中代数变式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11年
5 漆捷;意会知识及其表达问题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1年
6 郑钟扬;科研成果生产制度及其在中国的实践[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7 娄赤刚;知识管理构面与绩效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8 叶飞;基于主题图的电子政务门户知识管理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9 许广;高校知识联盟合作创新与绩效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10 雷井生;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知识转移机制研究[D];中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燕;区域科技型人才聚集下的知识溢出效应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赵鑫;科学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变及其意义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李天鹏;企业知识共享绩效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晓英;知识关联及其应用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5 徐小丽;博弈视角下的知识联盟形成动因与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徐灵梅;学术自由思想与大学人才培养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7 王进伟;网络能力对新创业隐性知识获取、成长绩效的影响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8 王玉玲;企业知识管理绩效评价指标体系设计及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9 周明非;基于知识工作结构化的知识共享实证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李新杰;基于DEA方法的省级自然科学基金效率实证研究[D];中原工学院;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冰;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信息结构与信息效率比较[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1994年05期
2 汪斌,余冬筠;中国信息化的经济结构效应分析——基于计量模型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4年07期
3 苗建军;社会信息化的经济结构解析[J];工业技术经济;1999年04期
4 陶长琪;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实证分析[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1年04期
5 马生全,张忠辅,曹颖轶;西北少数民族地区信息化建设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研究方法初探[J];经济数学;2003年01期
6 郭东强,王志江;论企业信息化建设投入对企业产出增长的贡献[J];管理信息系统;2000年10期
7 何伟;;中国工业行业信息化水平及其变化趋势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6年04期
8 袁正;关于我国信息化水平的实证研究[J];南方经济;2003年10期
9 马费成,王晓光;信息经济学(十) 第十讲 信息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共享效率[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3年04期
10 赖茂生,杨秀丹,胡晓峰,徐波;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白俊红;江可申;李婧;;中国地区研发创新的技术效率与技术进步[J];科研管理;2010年06期
2 彭e,
本文编号:169897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6989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