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信用风险交易几率的判定方法研究
本文选题:信用风险 + FAHP ; 参考:《江淮论坛》2013年01期
【摘要】: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使网络交易成为现代购物新模式。但是,网上交易的复杂性和虚拟性使网络信用风险加剧,在分析网络交易信用风险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确定交易信用风险指标体系,采用FAHP法综合影响因子权重,利用对策模型确定交易几率,得出交易几率大小是判别网络信用风险的主要依据。应用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很好的适用性,对于研究网络交易信用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Abstract]: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network technology, online trading has become a new mode of modern shopping.However, the complexity and fictitious nature of online transaction aggravate the network credit risk.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influencing factors of network transaction credit risk, the index system of transaction credit risk is determined, and the weight of influence factor is synthesized by FAHP method.By using the game model to determine the transaction probability,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magnitude of the transaction probability is the main basis for judging the network credit risk.The application results show that this method has good applicability and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 study of network transaction credit risk.
【作者单位】: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理工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安徽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AHSK11-12D293) 淮南市科技计划项目(2011A08015,2012A00913) 安徽省教育厅人文社科项目(2011SK375)
【分类号】:F224;F49;F203
【参考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于鸣燕;人工神经网络在金融领域信用风险评估中的应用[D];南京理工大学;2007年
【共引文献】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罗文婷;铁路应急预案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08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德栋,张强;基于神经网络的企业信用评估模型[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4年11期
2 郑也夫;信任:溯源与定义[J];北京社会科学;1999年04期
3 陶芝兰;王欢;;信任模式的历史变迁——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2期
4 徐晓霞;李金林;;基于决策树法的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研究[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3期
5 郑王力;电子商务时代的信用评级[J];商业研究;2002年23期
6 张雷宝;政府采购中的博弈:理论分析及其监管模型[J];财经论丛;2002年05期
7 李必强;市场经济中的信用、信用资源和信用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2期
8 杨保安,徐晶,查秋野;基于人工智能贷款风险分类的系统设计[J];管理工程学报;2003年02期
9 金玉芳,董大海;消费者信任影响因素实证研究——基于过程的观点[J];管理世界;2004年07期
10 戴晓枫,肖庆宪;时间序列分析方法及人民币汇率预测的应用研究[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05年04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刘怀伟;商务市场中顾客关系的持续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3年
2 金玉芳;消费者品牌信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5年
3 周磊;中国在线消费者对在线营销者信任问题的实证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4 杨静;供应链内企业间信任的产生机制及其对合作的影响[D];浙江大学;2006年
5 杨志蓉;团队快速信任、互动行为与团队创造力研究[D];浙江大学;2006年
6 王远均;网络银行管理体制及监督制度建设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7年
7 徐碧祥;员工信任对其知识整合与共享意愿的作用机制研究[D];浙江大学;2007年
8 杨庆;消费者对网络商店的信任及信任传递的研究[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许科;员工对领导者信任的结构研究[D];河南大学;2005年
2 李松青;国有商业银行信贷风险管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宋雯雯;;我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现状分析[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2 倪翠云;;我国网络购物的信用风险研究[J];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18期
3 曹黄;;基于KMV模型的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1年10期
4 王静;朱满红;;基于突变理论的农户小额信贷信用风险评价方法研究[J];金融理论与实践;2011年07期
5 刘安;;甘肃商业银行信用风险的研究[J];时代金融;2011年17期
6 张琳;郭文旌;;含有信用风险的跳扩散市场的最优组合选择[J];经济数学;2011年02期
7 谢铨;;基于Copula的信用风险经济资本计量模型及应用[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1年17期
8 唐元琦;邓翔;;产业间信用风险的测算[J];统计与决策;2011年16期
9 刘易;任学敏;;一类创新型权证的数学模型[J];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6期
10 魏正元;高红霞;;多跳-扩散模型与脆弱欧式期权定价[J];应用概率统计;2011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蒋益民;;对中国商业银行信用风险压力测试的几点思考[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2 刘文蕊;张目;周宗放;;基于粗糙集和遗传算法的企业集团信用风险识别[A];“中国视角的风险分析和危机反应”——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四届年会论文集[C];2010年
3 王喜平;闫丽莹;;基于熵权的电力上市公司信用风险模糊评价[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4 杨扬;周宗放;;基于科层结构的我国集团上市公司信用风险实证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商务智能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5 韩立岩;郑承利;杨哲彬;;基于模糊期权的市政债券信用风险分析[A];第12届全国模糊系统与模糊数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6 王英烈;周宗放;;基于模糊聚类的赊销客户信用风险研究[A];中国灾害防御协会风险分析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年会论文集(二)[C];2006年
7 翟东升;张金宝;王明吉;张书杰;;基于财务指标的上市公司信用预警模型研究[A];中国现场统计研究会第12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5年
8 温红梅;韩晓翠;;基于因子分析的我国房地产业信用风险的实证研究[A];第十一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9 张国永;田金信;徐凯;;信用风险下基于Black-Scholes的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及应用研究[A];第八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10 蒋敏;胡奇英;孟志青;;多目标条件风险值的一种求解方法[A];2004年中国管理科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陈经纬;让我们共同关注信用风险问题[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2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 孙晓林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 潘虹;信用风险研究回顾与展望[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3 本报记者 康民;各国信用风险加剧 德国被列入负面观察[N];中国保险报;2009年
4 全国政协委员、 香港经纬集团董事局主席 陈经纬;危机下更应加强我国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年
5 ;应大力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N];中华工商时报;2009年
6 邹建平;我国须构建与信用风险特征相符合的评级标准[N];经济参考报;2010年
7 张海峰 林萍;电视购物广告暴露信用风险[N];中国工商报;2009年
8 广发期货发展研究中心 许江山 曹晓军;信用风险衍生品及其定价[N];期货日报;2010年
9 ;加强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建设[N];人民政协报;2009年
10 本报记者 荆宝洁 张晓玲;内地房企频繁高息发债信用风险扩大[N];21世纪经济报道;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罗长青;信用风险相关性度量模型的构建及其应用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2 徐志春;我国商业银行中小企业 信用风险管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3 顾乾屏;商业银行法人客户信用风险模型研究[D];清华大学;2009年
4 陈泽鹏;新创小型企业间接融资的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5 王国栋;信用风险参数估计的若干问题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6 郑勇;信用市场不完全性及其经济效应的理论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7 刘凤娟;银行混业经营的风险管理[D];中国矿业大学(北京);2010年
8 孙亚南;中国个人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研究[D];中国人民大学;2008年
9 王维;商业银行整合风险度量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10 蒋东明;基于信用评级和违约概率的贷款定价研究[D];天津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静;基于KMV模型的不同地区上市公司信用风险的比较分析[D];浙江工商大学;2010年
2 熊枫;中国信用风险管理问题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4年
3 邓善科;基于内部评级法(IRB)的我国商业银行客户信息风险测量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柏雪怡;基于KMV模型的中小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评价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5 金志博;基于KMV模型的上市中小企业信用风险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6 钟美瑞;基于信用风险可转换债券定价模型及数值算法研究[D];中南大学;2003年
7 何琳洁;信用资产组合一致性风险价值模型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04年
8 李庆颖;带信用风险公司债券的利率风险结构[D];上海交通大学;2010年
9 文鹏;我国上市公司信用风险计量模型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10 田敏;基于客户潜在价值的B2B客户购买增长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本文编号:17722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7722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