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游戏一场梦: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有线电报势力朝向中国的努力
本文选题:美国 + 晚清 ; 参考:《兰州学刊》2013年03期
【摘要】:自19世纪中期起,为加倍巩固和提升各种涉华利益,将电线引入人口众多、幅员辽阔的中国,成为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关注和争夺的焦点。利用《海防档(丁)·电线》及《美国外交文献》中的相关档案,文章考察了19世纪60年代前后,美国有线电报势力谋求进入晚清中国电报市场但无果而终的历史脉络。
[Abstract]:Since the middle of the 19th century, in order to double consolidate and promote all kinds of interests concerning China, the electric wire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China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and vast territory, which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and contention among the major capitalist countries in the West. By using the relevant files in Haiphong (D) Wire and American diplomatic documents, this paper examin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in which the American cable and Telegraph forces sought to enter the Chinese Telegraph mark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 without success.
【作者单位】: 天津财经大学人文学院;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基金】:天津市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近代天津租界外侨社团研究”。(项目编号:20112806)
【分类号】:F637.12;K25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项翔;划时代的传播革命──有线电报的发明及其对社会历史的作用[J];历史教学问题;1996年01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马静;电报在近代中国的创办历程[D];河北师范大学;2005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文亚;;大西洋电缆与开尔文初探[J];科学文化评论;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韩晶;晚清中国电报局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6条
1 王海红;电报在晚清的发展历程及作用[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2 张政;国民政府与民国电信业(1927—1949)[D];广西师范大学;2006年
3 顾永杰;晚清有线电报技术的引进和发展[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年
4 余建贞;传统与变革[D];四川师范大学;2010年
5 王东;盛宣怀与晚清中国的电报事业(1880-1902)[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6 沈勇;电报应用与新闻传播[D];浙江师范大学;2012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条
1 黄建新;近现代西方舆论观的嬗变[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北根;中美关于白银和币改问题的交涉[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04期
2 梁建;;晚清驻美公使杨儒的美国排华观[J];黑龙江史志;2010年19期
3 石荣慧;抗日战争时期中美之间的合作与斗争[J];河池师专学报;2002年01期
4 黄钟;;看不尽的周折[J];中国新闻周刊;2008年21期
5 史宝龙;;清末中国对日本法学的引进[J];历史教学;2006年03期
6 谢世诚;;李鸿章与清末华工问题[J];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06期
7 王向辉;;评《候补文官群体与晚清政治》[J];社会科学评论;2009年02期
8 张勇;;论陈兰彬与晚清海外华工的保护[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8期
9 石维有;;冷战以来中泰关系的巨大变化及其决定因素[J];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05年06期
10 刘晓莉;;薛福成出使之前的外务历练与见识探析[J];兰州学刊;2008年07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翟广顺;;容闳与晚清幼童出洋“教育计划”[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3)——中国教育制度史研究[C];2009年
2 高黎平;;晚清在闽美国传教士西学翻译的兴与衰[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5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3 刘功君;;晚清留日经费的筹付与管理[A];纪念《教育史研究》创刊二十周年论文集(7)——中外教育交流史研究(含留学教育、教会教育等)[C];2009年
4 喻大华;;论晚清自由主义者的思想、实践与认识误区[A];中国近代史上的自由主义——“自由主义与近代中国(1840~1949)”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5 朱玉;王年一;;也谈红军长征中的“密电”问题——请教范硕同志[A];纪念李先念同志诞辰95周年文集[C];2004年
6 李世焱;;英明的决策[A];中国抗日战争胜利的意义和思考——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大会论文集(四)[C];2005年
7 智仁勇;;到淮南日报社抄《论联合政府》的电报稿[A];老兵话当年(第九辑)[C];2005年
8 张希繁;;对友军工作的片断回忆[A];联抗战友忆联抗[C];1997年
9 叶飞;;东进抗日[A];一个红军团的战斗道路[C];2000年
10 过秀珍;;林育英对制止张国焘分裂活动的特殊作用[A];纪念建党85周年、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雁旭;清末电报档中鲜为人知的故事[N];中国档案报;2005年
2 建溪;一份震慑汪逆的电报提案[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6年
3 杨俊国;重庆谈判背后的一份绝密电报[N];协商新报;2006年
4 孙闻;第十四世达赖喇嘛为拥护协议事致毛泽东主席电报公布[N];新华每日电讯;2008年
5 史诚;十月革命消息怎样传到中国的[N];协商新报;2005年
6 ;日本偷袭珍珠港密电是谁破译的[N];北京日报;2004年
7 王鹏;一条没有发出的“独家新闻”[N];团结报;2002年
8 吴强;中法战争与云南电信的开端[N];云南日报;2003年
9 向贤彪;信念是灯塔[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倪墨炎;关于“鲁迅茅盾致红军信”的探讨[N];文汇报;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赵璐;晚清义利观研究[D];西北大学;2005年
2 张世红;晚清买办与实业家徐润研究[D];暨南大学;2005年
3 李世众;晚清温州权力关系格局透视[D];华东师范大学;2006年
4 蔡晓荣;晚清华洋商事纠纷之研究[D];苏州大学;2005年
5 林广志;晚清澳门华商与华人社会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孙成华;洋务运动时期海防思想研究[D];吉林大学;2009年
7 魏露苓;晚清西方农业科技的认识传播与推广(1840-1911)[D];暨南大学;2006年
8 赵广军;西教知识的传播与晚清士流[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9 向军;晚清华侨与中国经济现代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7年
10 吴永;晚清洋务派政治思想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布林;资源委员会与美国的技术贸易(1932-1949年)[D];广西师范大学;2005年
2 郭青松;晚清知识分子心态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3 高林琳;总理衙门与晚清近代化[D];吉林大学;2007年
4 张翠萍;晚清地方自治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懿华;论薛福成国防科技思想[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年
6 徐学谦;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及其对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发展道路的启示[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5年
7 帅艳华;国民政府参与与联合国创建的动态考察[D];安徽大学;2005年
8 赵姝婕;抗日战争时期美国对华政策及特点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6年
9 刘怡君;论义和团运动前后英国在华外交政策的转变[D];东北师范大学;2006年
10 杨慧慧;晚清学部编审教科书的活动[D];吉林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79932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7993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