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互联网对社会的影响及其建设思路

发布时间:2018-05-31 19:01

  本文选题:互联网 + 社会结构 ; 参考:《北京社会科学》2013年01期


【摘要】:互联网作为一场全新的技术革命,对社会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作用。互联网迅速地改变和重塑着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使其经历着一场解构与重构的革命,形成和凸显着一种全新的社会关系和社会运行模式。由此,中国社会在交往互动、舆论表达、利益诉求、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呈现出不同于传统的新特性。互联网的影响既带来显著的社会进步,也给管理者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压力。十八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创新社会管理、加强社会建设。本文认为"互联网社会建设"也是创新社会管理的重要内容,因而提出互联网社会建设的相关政策建议,旨在提高互联网的管理水平,规范社会秩序,实现互联网社会的良性互动,最终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Abstract]:As a new technological revolution, the Internet has had a great impact on the social field. The Internet is rapidly changing and reshaping the traditional social structure of China, making it undergo a revolution of de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forming and highlighting a new social relationship and social operation mode. As a result, Chinese society presents new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from the traditional ones in such aspects as communication and interaction, public opinion expression, interest demand, value concept, life style and so on. The influence of the Internet brings not only remarkable social progress, but also unprecedented pressure on managers. The report of the 18th National Congress proposed that building a well-off society in an all-round way needs to innovate social management and strengthen soci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holds that "Internet social construction" is also an important part of innovative social management, so it puts forward relevant policy suggestions for Internet social construction, aiming at improving the management level of Internet and standardizing social order. Realize the benign interaction of Internet society, and finally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harmonious society.
【作者单位】: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委托项目(12@ZH009)
【分类号】:C913;F49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章池,曾建华;我国网络出版发展与出版组织变革的关联性研究[J];出版科学;2004年04期

2 张雪梅;网络婚外恋状况初探[J];重庆工学院学报;2005年09期

3 章光日;信息时代人类生活空间图式研究[J];城市规划;2005年10期

4 魏立华;闫小培;;大城市郊区化中社会空间的“非均衡破碎化”——以广州市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5期

5 罗震东;;秩序、城市治理与大都市规划理论的发展[J];城市规划;2007年12期

6 章光日;人类生活空间图式变迁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4年03期

7 魏立华,闫小培;社会经济转型期中国城市社会空间研究述评[J];城市规划学刊;2005年05期

8 杨国亮;从西方竞争理论的演变看马克思竞争理论的历史地位[J];当代经济研究;2005年10期

9 赵国栋,黄永中;关于中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状况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远程教育;2005年08期

10 乐军;;对教育信息化本质的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06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罗震东;;秩序、城市治理与大都市规划理论的发展[A];和谐城市规划——2007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玉荣;互联网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沈逸;开放、控制与合作:美国国家信息安全政策分析[D];复旦大学;2005年

3 汪晓风;信息与国家安全[D];复旦大学;2005年

4 陈秋珠;赛博空间的人际交往[D];吉林大学;2006年

5 杨月如;社会哲学视野中的中国社会资本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06年

6 陶能祥;高等教育内分流模式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7 刘子川;“后现代”转向中的工业设计观[D];东南大学;2005年

8 范军勇;技术极区理论与中国的实践[D];同济大学;2006年

9 吴琼;“文本”到“人本”—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范式转换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10 严小龙;“两个反哺”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禹建萍;邓小平理论与转型期的利益群体分化[D];郑州大学;2003年

2 刘鹰;基于信息技术范式山西旅游产业电子商务发展研究[D];山西大学;2004年

3 王坤;当代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D];吉林大学;2004年

4 丁妍;当代中国社会分层的价值省察[D];南京师范大学;2004年

5 李军;贫富差距研究:在社会转型视野中的解析[D];西南师范大学;2004年

6 姜玉齐;我国现阶段的阶级问题研究论纲[D];南京师范大学;2005年

7 昌灯圣;网络条件下提升政府履行经济职能的品质和效率研究[D];武汉大学;2005年

8 刘晓燕;信息网络技术的发展对国家主权的影响[D];武汉大学;2005年

9 胡卫红;高校信息化教育资源平台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06年

10 刘晴;网络语言的文化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2条

1 孔昭君;网络文化管窥[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02期

2 沈毅;人缘取向:中庸之道的人际实践——对中国人社会行为取向模式的再探讨[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5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聂磊;;“结构洞”理论分析——解析《结构洞:竞争的社会结构》[J];群文天地;2011年16期

2 吕炳强;;行动历程中的叙事与筹划[J];社会;2011年04期

3 石英;;马克思主义社会学视野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三个维度[J];人文杂志;2011年04期

4 高源;;小窥“历史中的结构”——读马歇尔·萨林斯《历史之岛》[J];中国图书评论;2011年09期

5 孙立平;;绝望比贫穷更可怕[J];中华儿女;2011年13期

6 王铭铭;;再谈“超社会体系”[J];西北民族研究;2011年03期

7 潘莎;;《乡土中国》与当代社会[J];企业导报;2011年09期

8 李煜;;婚姻匹配的变迁:社会开放性的视角[J];社会学研究;2011年04期

9 宋振美;;构建和谐社会的社会控制策略研究[J];领导科学;2011年17期

10 易丹;;社会研究者应如何选题及确定研究内容——解读《社会学的想象力》[J];群文天地;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Melvin Kohn;王卫东;裴蓉;;变迁中中国的社会结构与个性[A];中国社会心理学会2008年全国学术大会论文摘要集[C];2008年

2 杨云珍;;当代社会结构变迁及中国共产党适应性分析[A];变革世界中的政党政治——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政党理论北京研究基地论文集(第五辑)[C];2012年

3 沈关宝;;公共空间与社会结构[A];社会转型与社区发展——社区建设研讨会论文集[C];2001年

4 葛宏坤;;和谐社会社会结构构成原理探索[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5 张云武;;地区城市化度与居民的社会交往[A];福建省社会学2008年会论文集[C];2008年

6 郅志刚;郭齐胜;张斌;李光辉;;GH法在评价社会结构中的应用研究[A];科学发展观与系统工程——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十四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7 陈阳;;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之考察[A];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年会文集(2007年度)(政治·法律·社会学科卷)[C];2007年

8 王宏波;宋景峗;;社会结构变迁的概念与研究方法[A];2002年全国自然辩证法学术发展年会论文集[C];2002年

9 李振;;社会哲学视野下的宽容内涵及其时代特征[A];中国的前沿 文化复兴与秩序重构——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四届学术年会青年文集(2006年度)[C];2006年

10 陈文正;;生存剥夺、村民行动与村庄失范——浙东A村的个案分析[A];秩序与进步:中国社会变迁与浙江发展经验——浙江省社会学学会2006年年会暨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李培林;调整社会结构 构建和谐社会[N];浙江日报;2005年

2 本期提问者 本报记者 童岱;中国社会结构亟待调整[N];北京科技报;2010年

3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 陆学艺;社会结构落后经济15年[N];中国教育报;2010年

4 陆学艺 王茜 吴晶 任芳;要补好调整社会结构这一课[N];经济参考报;2010年

5 记者:王婷;后危机时代调整社会结构更重要[N];社会科学报;2010年

6 王天夫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分化机制重塑社会结构[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7 张新文;合理的社会结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石[N];济南日报;2005年

8 清华大学教授 李强;积极调整社会结构[N];人民日报;2006年

9 李强;中国目前的社会结构是“倒丁字型”[N];北京日报;2006年

10 李强;“倒丁字形”社会结构是社会不和谐根源[N];南京日报;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鸿;现实社会结构观与西方社会结构理论批判[D];吉林大学;2005年

2 高峰;当代视野中的市民社会研究[D];苏州大学;2006年

3 张兆曙;非常规行动与社会变迁[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4 王建民;中国社会的象征二元结构[D];吉林大学;2008年

5 吴怀连;边缘性:中国社会结构性质分析,,以重庆·合川市为例[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0年

6 赵定东;市场渗透中的利益关系协调[D];吉林大学;2007年

7 章伟;失去农民的村庄:夏村叙事(1976-2006)[D];华中科技大学;2008年

8 邱梦华;社会变迁中的农民合作与村庄秩序[D];上海大学;2008年

9 奂平清;华北乡村集市变迁与社会结构转型[D];中国人民大学;2005年

10 高红艳;社会网络与“新生存空间”的生成[D];上海大学;2007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炯;湘东泉村宗族的社会结构与变迁[D];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

2 胡楠;论社会利益群体的分化与马克思主义社会结构理论的发展[D];吉林大学;2006年

3 澹丰霞;旅游扶贫与农村社区变迁[D];郑州大学;2006年

4 王磊;创意产业园区:空间生产中的文化的结构性力量[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5 杨贺;Jamaat:都市中的亚社会研究[D];清华大学;2004年

6 汤茜草;无形城市的非技术因素研究——以社会学的视角分析[D];苏州大学;2004年

7 韩梅;弱嵌入性与下岗失业女工再就业[D];华中师范大学;2006年

8 傅琦;中国社会结构分化对群际交往的影响[D];东北师范大学;2005年

9 蒋传刚;结构与行动:现代社会中的行为理性化[D];广西师范大学;2007年

10 王劲松;毛泽东社会学理论初探[D];华中师范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960940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1960940.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0f7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