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

发布时间:2017-03-09 12:25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 陈海强

关键词:互联网金融;大数据;机遇;创新

01 - 0109 - 04

    伴随着中国金融改革的浪潮不断推进,作为新型金融业态的互联网金融异军突起,现代信息技术不断进入投融资市场参与资源配置,在互联网金融的推动下,中国的金融效率、交易结构,甚至整体金融架构都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传统金融机构需要用自省和发展的眼光来应对这种迅速的市场变化,实现互联网时代的创新发展。

一、互联网金融发展模式分析

格局。

二、互联网金融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价值在于渠道价值,以大数据为基础形成信用评价体系,以供需双方网络直接融资促成资源配置机制,以便捷支付和风险分担建立民主化金融模式,对传统金融业的竞争格局和游戏规则带来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互联网金融给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1. 大数据对传统金融信用风险管理模式带来挑战。小微金融投入产出比效率低是大多数商业银行的共同判断,从企业生命周期、抗风险能力、抵押担保及内部财务管理等各方面考虑,商业银行更倾向于将信贷资源投向政府部门及大中型企业,因而大量小微企业和个人庞大的金融需求无法满足。互联网金融应用大数据整合物流、信息流等信用风险控制关键节点,以快捷方便的网络信用贷款迅速抢占小微市场,商业银行市场定位被迫下沉,并通过与供应链核心企业、电商平台的异业联盟获取大数据来源,创新信用风险管理模式。

    3. 互联网资源配置方式对传统融资格局和金融中介带来冲击。传统金融机构主要以专业技术、密集知识和风险解决方案向大中企业客户和高端零售客户提供安全、稳定、低风险和低成本的金融产品与服务。互联网金融模式下,市场参与者更为普及化和大众化,快捷、方便、灵活化、多样化的金融需求成为普通客户的价值诉求。一方面资金供需双方通过互联网金融搜索平台进行机会发现和交易匹配,对资金信息中介的需求优先于资金中介,削弱了金融中介的独立性和必要性;另一方面,供需双方之间交易要素透明、信息沟通充分、定价机制市场化,信用评级和风险管理数据化,大幅降低市场交易成本和信息不对称。这种“网络直接融资市场”弥补了银行信贷空白,加剧了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传统的价值实现和盈利模式形成冲击。

    1. 深刻理解技术变革带来的影响。互联网金融打破了传统金融机构的政策保护壁垒,商业银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重视为客户提供更快捷、便利的金融服务,从战略导向、经营管理到业务操作、服务质量,自上而下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强客户体验和参与,优化业务流程,提高执行效率,培育差异化的互联网核心业务竞争力,利用技术变革拓展新用户。

   2. 着力资源整合与流程优化。从顶层设计开始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进行整

合,突出市场定位转小、业务流程转简、服务效率转快、产品推送转整的改造规则。一方面,商业银行客户定位由大型企业逐步下沉至小微企业,实施扁平化的组织架构,打破传统银行部门限制,业务流程简化,突出快捷服务、操作便利、有效管控;另一方面,提升银行电子化、网络化的渠道运营效率,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数据挖掘能力,充分整合客户结算、融资、理财等多元需求,为客户提供一揽子的金融产品与服务。

    3. 培育新的价值网络。商业银行需要重构新的价值网络,利用金融优势加强跨界经营,把产品端的先发优势向渠道端推送,通过成立新的渠道载体,或与其他平台开展混业合作,培育新的产业链和生态系统。

三、商业银行在互联网金融时代的创新发展

    1. 构建互联网金融载体,创新渠道运营优势。传统金融业不能仅仅满足于生产金融产品,必须探索走向金融前端,建立自有渠道,获得海量客户和数据。资本实力雄厚的大型银行可自建互联网金融平台,中小型银行可以通过控股、收购等方式实现载体构建。从实践领域看,建设银行自建的善融商务平台是一个有竞争力的模式。该平台充分结合银行金融产品优势,通过对终端客户提供免利息免手续费的分期付款、对商家免收平台费用、实施高性价比的定价策略建立了渠道运营优势。平安集团控股陆金所的创新模式更为大胆,,陆金所不仅演变为借贷平台的组织者和信用风险的担保人,而且成为整合银行、证券、保险、信托等金融业务的资产管理组织者。传统金融业开始意识到数据和客户的重要性,开始争夺以往看起来不入眼的小额、零散客户,未来的金融业态可能朝着混业和全产业链方向发展,在这个过程中,商业银行需要结合自身优势,创建互联网渠道竞争力。

参考文献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的创新发展,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24969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4969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b45f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