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研究

发布时间:2020-04-05 00:01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信息化已成为全球发展的主题。然而,当信息革命的浪潮已席卷全球之时,我国却仍未完成工业化这一国家实现现代化的必经阶段。因此,在这样的发展大趋势下,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就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重大课题。自党的十五大以来提出“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再到十六大的“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直到十七大的“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对信息化和工业化发展不断深刻的认识给我们指出了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清晰方向。两化融合是提升传统产业和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要求,更顺应了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的环境和条件也已日趋成熟,因此,推进两化融合是我国经济协调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历史必然选择。 根据以上研究背景,本文通过对大量国内外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相关理论文献进行研究,并结合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历程,采用比较分析、归纳总结等方法,从两化融合的背景、内涵、关系、层次研究出发,对我国目前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进展情况及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得出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思路,就是要确定一个发展目标,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划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以四个发展重点为中心,同时借以五个措施为保障。 本文通过对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理论层面进行研究以及对我国两化融合实验区进展情况进行分析,得出我国两化融合中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两化融合将是一个长期的需要不断调整的发展过程,同时,由于我国各产业各地区之间的工业化、信息化发展水平高低不同,各行业对信息化的承载能力有所不同等原因,我国两化融合呈现出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两化融合发展不均衡的形势。据此提出我国两化融合的发展战略,就是要确定一个融合的发展目标,即形成我国现代工业产业体系,建立信息化和工业化一体化融合的现代服务型社会,实现工业化强国;要依据两大原则,即多维度系统推进原则和非均衡协调发展原则;融合进程应分为三个阶段,即发展初期的初始融合、全面发展的全面融合及一体化阶段的真正融合;要明确四个重点,即以平台为中心、以流程为中心、以供应链为中心及以网络为中心;融合把握信息化利用水平提升的两大切入点,即利用数字化技术提高信息利用度、利用网络化技术提高信息共享度;要确立五大保障措施,即加强制度建设、健全两化融合的制度保障,鼓励技术创新、形成多方面的创新途径,加大资金投入、发展多元化的投资模式,培养多类型人才、适应两化融合需要,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两化融合环境。
【图文】:

框架图,论文研究,框架图,思路


结论及展望}论文研究思路框架图

战略思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发展现状,科学发展观


依据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结合对两化融合的理论及发展现状的深入分析,我们提出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思路,如图5一1所示:翌翌翌翻翌图5一1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战略思路图如上图所示,我国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发展战略思路主要是,就是要确定一个发展目标,遵循两个基本原则、划为三个阶段分步实施、以四个发展重点为中心,同l8
【学位授予单位】:西安邮电学院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0
【分类号】:F424;F49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英;对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战略的思考[J];商业研究;2005年10期

2 王静;陈庄;冯晋;;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J];四川兵工学报;2008年01期

3 吴颖,刘志迎,丰志培;产业融合问题的理论研究动态[J];产业经济研究;2004年04期

4 尹莉;臧旭恒;;消费需求升级背景下的产业融合研究——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例[J];产业经济评论;2008年03期

5 余晓晖;;电信业转型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若干思考[J];电信技术;2009年01期

6 郭永宏;陈淑梅;;“三全”信息化是“两化”融合的度量衡[J];电信技术;2009年02期

7 程灏;;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微观基础理论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9年05期

8 张世勇;新型工业化道路与电信体制改革[J];黑龙江通信技术;2004年01期

9 姜奇平;;工业化基本矛盾与信息化历史作用[J];互联网周刊;2008年07期

10 姜爱林;论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关系[J];上海经济研究;2002年07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王金杰;我国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机制与对策研究[D];南开大学;2009年



本文编号:261423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261423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33a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