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UTAUT模型对“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21-11-10 05:29
近年来,信息中介在全球进入飞速发展时期。2002年,谷歌推出froogle,提供线上购物搜索服务,2007年更名为www.google.com/products更加突出了这种信息服务的本质;2003年雅虎启动了“雅虎购物”,提供产品搜索比较服务,这些标志性事件表明信息中介热潮的到来。根据调查,全球每年有超过上亿的人浏览或使用过信息中介。在我国,信息中介的发展速度也很快,饭统网(www.fantong.com)、搜房网(www.soufang.com)、太平洋电脑网(www.pconline.com)、前程无忧网(www.51job.com)一个接一个的出现,成为中国信息中介发展大潮中的一员。信息中介是从大量供应商那里集聚信息,并向网上顾客提供搜索和比较服务的中介。它向使用者提供信息服务,如产品价格比较服务、产品推荐服务等等,帮助使用者寻找适合的信息并协助消费者制定购买决策。与搜索引擎相比,信息中介能够对无效信息进行过滤,同时有效地保护顾客隐私。对企业来说,信息中介能够帮助企业找到适合的目标顾客,同时促进买卖双方交易的完成,信息中介是连接消费者与零售商的枢纽。信息中介拥有的广阔发展前景和...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流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中介
2.1.1 信息中介的定义
2.1.2 信息中介的相关研究
2.2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2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第3章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接受”的模型构建和方法设计
3.1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1 理论框架
3.1.2 研究假设
3.2 变量定义
3.2.1 绩效期望
3.2.2 努力期望
3.2.3 社群影响
3.2.4 配合条件
3.3 量表设计
3.3.1 量表第一部分
3.3.2 量表第二部分
3.4 方法设计
3.4.1 样本描述及抽样方法
3.4.2 问卷搜集
3.4.3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4.1 描述统计
4.1.1 人口统计变量和上网习惯的描述统计
4.1.2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当前接受情况的描述统计
4.2 信度和效度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检验
4.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影响因素
5.2 对管理的建议
5.2.1 饭统网:通过“绩效期望”增加使用者的行为意愿
5.2.2 百度贴吧:通过“圈子”吸引网友对信息中介的使用.
5.2.3 对经营者的建议
5.3 研究的贡献与后续的研究建议
5.3.1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5.3.2 研究的创新性
5.3.3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486674
【文章来源】: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 211工程院校 985工程院校 教育部直属院校
【文章页数】:63 页
【学位级别】:硕士
【文章目录】: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动机
1.2 研究目的
1.3 研究流程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信息中介
2.1.1 信息中介的定义
2.1.2 信息中介的相关研究
2.2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相关研究
2.2.1 技术接受模型TAM
2.2.2 整合技术接受模型UTAUT
第3章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接受”的模型构建和方法设计
3.1 研究框架与假设
3.1.1 理论框架
3.1.2 研究假设
3.2 变量定义
3.2.1 绩效期望
3.2.2 努力期望
3.2.3 社群影响
3.2.4 配合条件
3.3 量表设计
3.3.1 量表第一部分
3.3.2 量表第二部分
3.4 方法设计
3.4.1 样本描述及抽样方法
3.4.2 问卷搜集
3.4.3 数据分析方法
第4章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模型拟合和假设检验
4.1 描述统计
4.1.1 人口统计变量和上网习惯的描述统计
4.1.2 使用者对信息中介当前接受情况的描述统计
4.2 信度和效度
4.2.1 信度分析
4.2.2 效度分析
4.3 模型整体的拟合度检验
4.4 假设检验与路径分析
第5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使用者对信息中介的接受”的影响因素
5.2 对管理的建议
5.2.1 饭统网:通过“绩效期望”增加使用者的行为意愿
5.2.2 百度贴吧:通过“圈子”吸引网友对信息中介的使用.
5.2.3 对经营者的建议
5.3 研究的贡献与后续的研究建议
5.3.1 研究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
5.3.2 研究的创新性
5.3.3 研究的局限性和后续的研究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调查问卷
本文编号:3486674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34866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