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使用与政治行为——研究观点、分析路径及中国实证
本文关键词:互联网使用与政治行为——研究观点、分析路径及中国实证,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过去20余年国际学者关于互联网使用和政治行为关系研究中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乐观主义者认为互联网对政治行为正面影响体现在提升政治知识传播水平,降低获取政治知识成本,增进公民政治效能感等方面;而怀疑主义者称其存在信息鸿沟,人际信任等负面影响。进一步探索则发现观点差异背后有不同研究路径和方法支撑,即源自技术决定主义的替换工具视角、源自社会结构主义的补充工具视角和比较历史视角等。上述理论研究中的差异提供多角度解读相关社会现实的窗口,但依然缺乏对此议题严谨的中国实证佐证。通过采取全国性大样本数据实证检验表明:不同类型传播媒介对中国公众不同类型的政治行为有着差异化影响,其中互联网对促进公众参与相应政治行为影响较为有限,文章对这一结果进行初步探讨,同时也指出其解释力、理论局限及未来改进方向。
【作者单位】: 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哈佛大学定量社会科学研究院;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北京大学政府学院;
【关键词】: 政治行为 互联网 中国实证
【分类号】:D08;F49
【正文快照】: 一、导语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用户从数百万人到数十亿人口,世界各地无论是普通公民,社会活动家,还是(非)政府组织等都纷纷卷人到互联网使用浪潮中。在中国,据2013年1月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全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互联网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9条
1 谢金林;;网络空间草根政治运动及其公共治理[J];公共管理学报;2011年01期
2 杜骏飞;;网络群体事件的类型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9年07期
3 宋宝安;于天琪;;我国群体性事件的根源与影响[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0年05期
4 娄成武;刘力锐;;论网络政治动员:一种非对称态势[J];政治学研究;2010年02期
5 刘学民;;网络公民社会的崛起——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新生力量[J];政治学研究;2010年04期
6 宋为;佘廉;;新时期我国腐败现象与网络反腐探讨[J];政治学研究;2011年02期
7 杨嵘均;;论虚拟公共领域对公民政治意识与政治心理的影响及其对政治生活的形塑[J];政治学研究;2011年04期
8 毛寿龙;;“网络政治”带来了什么[J];人民论坛;2007年14期
9 杨凤春;;互联网是现代政治福音[J];人民论坛;2007年14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杜治洲;张瑞;;中国网络政治的发展现状及战略构想[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3期
2 王凤栖;;从勒庞的“群体理论”看网络群体性事件[J];今传媒;2012年01期
3 朱淼;;疏导网络群体性事件的法律路径[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胡圣方;;国内网络群体性事件理论研究述评[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5 巢乃鹏;王美芳;;对网络失范行为的公众认知与态度调查[J];当代传播;2010年05期
6 张明新;;互联网时代中国公众的政治参与:检验政治知识的影响[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6期
7 夏临;;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舆情研究现状综述[J];东南传播;2010年07期
8 魏娟;;网络集群的规律与政府应对策略研究[J];东南传播;2010年09期
9 袁仲伟;;网民的权界——关于近年来网络舆论监督实践的反思[J];东南传播;2010年09期
10 陶荣婷;;自媒体传播理论研究进展分析[J];东南传播;2011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甘永平;郭淑娟;;对网络群体性事件概念的探讨[A];中国传媒大学第四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0年
2 陈亮;牛静;秦怀杰;曹嘉霖;;中国网民心理感知过程模型——网络群体事件演化前期阶段研究[A];第五届(2010)中国管理学年会——公共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3 陈永杰;;新加坡的制度反腐策略及启示——基于新加坡《反腐败法》的文本分析[A];第六届珞珈国是论坛论文集[C];2012年
4 周敏;;试论传受者对议程设置的相互引导与构建——以央视《新闻1+1》钓鱼岛事件报道为例[A];中国传媒大学第六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5 殷琦;;数字时代的社会分裂风险与报纸功能重塑[A];新闻教学与学术研究[C];2010年
6 ;微博的集群关注与传播特色分析——以“微博打拐”为例[A];第三届华中地区新闻与传播学科研究生学术论坛获奖论文[C];2012年
7 曾凡斌;;社会资本、媒介使用与政治参与——基于2005中国综合社会调查(CGSS)的农村数据的研究[A];媒介化社会的社会文明建构——第四届“华中地区研究生新闻传播学术论坛”优秀论文集[C];2013年
8 臧雷振;;互联网使用影响政治参与吗?[A];中国传媒大学第七届全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博士生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3年
9 陈福平;;信息区隔与网络赋权——从互联网使用差异到在线公民参与[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2)——可沟通城市:理论建构与中国实践论文集[C];2012年
10 徐红;;媒介化关系视野下网络集群对抗现象的研究——以“袁姗姗滚出娱乐圈”事件为例[A];“传播与中国·复旦论坛”(2013)——网络化关系:新传播与当下中国论文集[C];2013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方付建;突发事件网络舆情演变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2 王韧;公众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大学;2011年
3 叶敏;中国特色网络民主形态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4 金毅;当代中国公民网络政治参与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曲婧;全媒体时代网络问政的价值及实现路径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6 李铁锤;网络热词传播现象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7 朱丽峰;论网络民意与政府回应[D];吉林大学;2010年
8 刘普;政治安全:网络时代的挑战与对策[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12年
9 常锐;群体性事件的网络舆情及其治理模式与机制研究[D];吉林大学;2012年
10 李华俊;网络集体行动组织结构与核心机制研究[D];上海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高鹏虎;中共驾驭网络媒体能力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2 于燕云;网络媒体微博客与公民社会互动关系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杨柳;网络群体性事件互动模式分析[D];西北大学;2011年
4 安耕;基于中国互联网平台的信息权利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5 王玮;网络群体无聊问题研究[D];中共中央党校;2011年
6 肖轲;网络舆情事件的应对模型探讨[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7 许璐;网络群体性事件的现实影响[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8 刘畅;应对我国网络群体性事件的实证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9 周雅鹏;当代中国公共政策过程中网民政治参与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1年
10 陈艳飞;网络群体性事件中的政府行为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张雷;刘曙光;;论网络政治动员[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2期
2 石长峰;;“网络暴民”,劣根之痛[J];东北之窗;2006年16期
3 韩笑莲;王广郊;;社会失范理论——浅析迪尔凯姆和默顿的犯罪学思想[J];法制与经济(下半月);2008年01期
4 王妮;任延涛;;转型背景下的道德失范与青少年行为失当[J];辽宁公安司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5 田大宪;;网络流言与危机传播控制模式[J];国际新闻界;2007年08期
6 吴卫东;;公共权力腐败的经济学分析及对策[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年01期
7 王国勤;;“集体行动”研究中的概念谱系[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05期
8 何增科;中国转型期腐败和反腐败问题研究(上篇)[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3年01期
9 揭萍;熊美保;;网络群体性事件及其防范[J];江西社会科学;2007年09期
10 季明;李舒;郭奔胜;;网络意见领袖“显性化”[J];w,
本文编号:412210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4122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