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摘要】:以劳动力需求与供给两方面的理论探讨为基础,结合对技术进步内生及教育质量外生的综合分析,得到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为技能偏向型,即:信息产业技术进步会增加对高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减少对低技能劳动力的相对需求,并增加两种技能类型劳动力的工资差距。由于教育质量的影响,高技能与低技能劳动力的就业量之比在长期内会达到动态的稳定均衡状态,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而致的工资差距不会一直增大。最后用中国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信息产业的相关数据证实了理论分析的结论。以典型的技术密集型的信息产业为对象展开研究,重点考察教育质量的影响作用,这不仅补充了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双重影响效应的理论分析,更为中国技术进步与劳动力充分就业并行发展的政策制定提供了可供借鉴的现实依据。
【作者单位】: 山东大学管理学院;山东大学经济学院;
【关键词】: 信息产业 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 工资差距 教育质量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际金融危机后中国产业组织的重大问题与对策研究”(批准号12AJY004) 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重大研究项目(学校“985工程”三期经费支持)“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制造业产业集中度、企业规模与国际竞争力研究”(批准号12RWZD15) 山东大学研究生自主创新基金项目“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机制研究”(批准号yzc12027)
【分类号】:F49;F249.2;F224
【正文快照】: 一、问题提出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更新及其在全球范围内的应用,经济发展对信息产业的依赖性逐渐增加,信息产业已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领头羊。信息产业是技术密集型产业,技术进步是首要问题,其中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的影响尤其引人关注。技术进步究竟会增加还是减少劳动力就业?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6条
1 赵红军;孙楚仁;;二元结构、经济转轨与城乡收入差距分化[J];财经研究;2008年03期
2 许志成;闫佳;;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必然加剧工资不平等吗?[J];经济评论;2011年03期
3 喻美辞;熊启泉;;中间产品进口、技术溢出与中国制造业的工资不平等[J];经济学动态;2012年03期
4 张军,吴桂英,张吉鹏;中国省际物质资本存量估算:1952—2000[J];经济研究;2004年10期
5 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6 宋冬林;王林辉;董直庆;;技能偏向型技术进步存在吗?——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经济研究;2010年05期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曾国平;王正攀;曹跃群;;对农业资本存量K估算的文献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5期
2 郭东旭;;河南省农村人力资本与农民收入关系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6期
3 王磊;郭义民;;财政分权与中国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的联立方程估计[J];北方经济;2009年18期
4 李瑞娟;孙琳琳;;中国省际资本使用效率测算:1981~2005[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5 司先秀;;我国区域电信业与当地经济发展的适应性研究[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4期
6 陈金保;何枫;赵晓;;税收激励对中国服务业生产率的作用机制及其实证效果研究[J];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1期
7 李声明;陈晓毅;;我国民族自治地区经济增长因素的测算分析[J];商业研究;2008年07期
8 刘振滨;;我国流通产业成长路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11期
9 陈春华;路正南;;能源强度与经济增长相互制约关系分析[J];商业研究;2011年08期
10 高建刚;;制度变迁、空间外溢效果对经济增长的贡献[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11年03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周芳;石磊;马中;;CO_2减排对中国省际生产率的影响[A];2011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三卷)[C];2011年
2 万永坤;董锁成;王隽妮;毛琦梁;;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联动效应研究[A];发挥资源科技优势 保障西部创新发展——中国自然资源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11年
3 黄少安;韦倩;;合作与经济增长[A];2010年(第十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郑若谷;干春晖;余典范;;中国产业结构变迁对经济增长和波动的影响研究[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5 黄蕊;朱永彬;王铮;;经济平稳增长下的城市能源消费和碳排放高峰预测——以上海市为例[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三卷)[C];2010年
6 曲兆鹏;姜晓华;;二元性劳动力市场政策与经济增长——来自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证据(讨论稿)[A];2005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年会会议论文集[C];2005年
7 胡芳;周培明;张智敏;;教育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实证分析——基于武汉市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的数据[A];2009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9年
8 陈伟;严长清;吴群;李永乐;;开发区土地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基于江苏省面板数据的估计与测算[A];2010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9 马虎兆;栾明;;天津市服务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算与分析[A];2008中国服务创新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10 王博;;中国出口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再考察:1978-2004[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邱瑞;对外贸易对黑龙江省经济发展影响机理及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0年
2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3 张伟;经济福利测度:理论分析与中国经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4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杨博琼;FDI对东道国环境污染的影响[D];南开大学;2010年
6 蒋欣;金融自由化、资产市场波动与经济危机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马元;货币量值的经济周期波动模型[D];南开大学;2010年
8 魏下海;全要素生产率增长与人力资本效应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9 迟诚;我国贸易与环境问题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10 刘艳;中国服务业FDI的技术溢出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袁昭;城市圈土地结构效率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吴栋;信息化对能源强度变动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良玉;中国能源效率空间分布格局及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曾鸿志;中国高企业储蓄原因的理论和实证分析[D];湘潭大学;2010年
5 章辉荣;城市化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机制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6 张奇;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7 张夏;我国区域技术进步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8 孙亮;我国服务业演进的阶段性特征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平;FDI对江苏经济增长作用的地区差异性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徐丹;对外直接投资促进技术创新的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喻美辞;;进口贸易、R&D溢出与相对工资差距:基于我国制造业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0年07期
2 刘修岩;贺小海;殷醒民;;市场潜能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地级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管理世界;2007年09期
3 魏后凯;张冬梅;;我国西部地区发展状况与面临的重大课题[J];经济研究参考;2008年05期
4 何枫,陈荣,何林;我国资本存量的估算及其相关分析[J];经济学家;2003年05期
5 张军;;增长、资本形成与技术选择:解释中国经济增长下降的长期因素[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6 黄勇峰;任若恩;刘晓生;;中国制造业资本存量永续盘存法估计[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许宪春;;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核算[J];经济学(季刊);2002年04期
8 张军;施少华;陈诗一;;中国的工业改革与效率变化——方法、数据、文献和现有的结果[J];经济学(季刊);2003年04期
9 赵红军;尹伯成;孙楚仁;;交易效率、工业化与城市化——一个理解中国经济内生发展的理论模型与经验证据[J];经济学(季刊);2006年03期
10 李小平;卢现祥;朱钟棣;;国际贸易、技术进步和中国工业行业的生产率增长[J];经济学(季刊);2008年02期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任志成;张二震;;开放对发展中国家工资差距的影响:一个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研究;2007年09期
2 李晓艳;;国有企业职工工资差距的实证分析[J];经济论坛;2006年03期
3 靳卫东;;人力资本需求与工资差距:技术、贸易和收入的影响[J];现代经济探讨;2007年03期
4 丁华军;;信息化对我国劳动就业的影响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7年08期
5 王芬芳,冯江源;信息产业发展与主要国家人才需求的前景预测[J];理论建设;2000年06期
6 童燕;刘修岩;;新经济地理学与地区工资差距——基于中国城市数据的实证检验[J];世界经济情况;2008年09期
7 郑学玲;论培养跨世纪信息产业人才[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5年04期
8 杨扬;冯睿;舒元;;技术革新、产业层级分工与工资差异[J];南方经济;2011年07期
9 赵国香;刘洪;;江苏省职工工资差距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6年07期
10 靳卫东;;人力资本需求与工资差距:技术、贸易和收入的影响[J];经济经纬;2007年01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余向华;陈雪娟;;行业垄断与中国行业工资差距问题——基于CHARLS微观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A];2010年中国产业组织前沿论坛会议文集[C];2010年
2 史龙祥;;经济开放对我国行业工资差距的影响——基于2005年15个营利性行业的地区截面分析[A];2008年度上海市社会科学界第六届学术年会文集(经济·管理学科卷)[C];2008年
3 李飞跃;;经济结构转变与工资差距[A];教育部文科重点研究基地联谊会2008年年会暨青年经济学者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蒋莉莉;;贵州省“十二五”期间农民就业形势展望[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贵州发展——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九十周年理论研究[C];2011年
5 罗亚萍;;受教育程度与就业的相关性研究[A];道路 创新 发展——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2009)学术年会暨陕西省社会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社会保障与就业论坛论文集[C];2009年
6 胡永健;;我国工资收入差异变化及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家计调查的实证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姚先国;郭继强;;劳动力产权与劳动力市场[A];深化企业改革和治理通货膨胀研究[C];1995年
8 陈诗达;陆海深;贺佩华;;浙江省社会就业现状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三辑)[C];2003年
9 霍爱英;;国际金融危机下我国失业问题原因及对策[A];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挑战·机遇·对策——山东省社会科学界2009年学术年会文集(2)[C];2009年
10 赖存理;金汝斌;;影响浙江劳动就业的因素分析[A];探索与创新——浙江省劳动保障理论研究论文精选(第二辑)[C];2002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邓志君;不能让工资差距成为和谐社会的“杀伤因子”[N];联合日报;2007年
2 王攀;不妨用央企利润缩小行业工资差距[N];中华工商时报;2007年
3 李雪 记者 谭迎春;城镇工资差距呈扩大趋势[N];黑龙江日报;2006年
4 记者 王娇萍 康劲;缩小实际工资与名义工资差距[N];工人日报;2007年
5 记者 张剑雯;二季度我省劳动力市场需求大增[N];山西经济日报;2006年
6 九江学院商学院 王经忠;从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看“用工荒”[N];九江日报;2010年
7 何春德 杨阳 记者 尹婷婷;二季度我市企业劳动力需求有所增加[N];成都日报;2009年
8 楚一民;私营和非私营单位工资差距说明什么[N];济南日报;2011年
9 通讯员 曾祥菊 田瑞芳 记者 张璐;四类行业求才若渴[N];天津日报;2006年
10 戴军玲 记者 赵晓强;企业劳动力需求景气指数攀升[N];锦州日报;2008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冯晓华;国际贸易对中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许娜;工资差距对技术偏向选择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3 刘翠翠;经济开放对我国工资差距的影响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4 李春梅;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其劳动力就业的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3年
5 赵云;国有单位和非国有单位的工资差距问题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2年
6 甘春华;城乡劳动力市场融合的动力机制研究[D];暨南大学;2008年
7 黄顺春;产业创新视角下的转型期产业工资差距变迁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09年
8 袁晖光;中国高校扩招背景下大学生就业和工资调整研究[D];辽宁大学;2010年
9 付伯颖;促进就业的财政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年
10 晋利珍;劳动力市场双重二元分割与工资决定机制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田丽;外商直接投资对中国工资差距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0年
2 姚洁;外包贸易与工资差距[D];湖南大学;2012年
3 苏丽丽;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制造业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10年
4 王岩;我国信息产业吸纳就业的统计分析及影响因素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5 邓丽东;经济全球化对我国工资差距影响的实证分析[D];湖南大学;2009年
6 胡昆鹏;对外开放、市场准入与工资差距的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1年
7 兰丹;技术进步、外包、FDI对工资差距的影响[D];重庆大学;2013年
8 叶锦锦;信息产业对经济和就业的影响与预测的实证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
9 李芝瑞;性别工资差距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10 金丹;中国中间品进口对制造业工资差距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4年
本文关键词:中国信息产业技术进步对劳动力就业及工资差距的影响,由笔耕文化传播整理发布。
本文编号:412713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4127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