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信息经济论文 >

论技术资本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7-09-01 12:40

  本文关键词:论技术资本与公司治理的关系


  更多相关文章: 技术资本 公司治理 要素资本 优化 量化 产权


【摘要】: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之后,企业创新的重心开始由制度创新转向技术创新。而管理创新则是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得以实现的保障。目前,在世界经济全球化的中国,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推动技术创新。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桥梁是技术资本。市场经济中只有资本才创造价值。在资本雇佣劳动制度下,货币资本和人力资本协助物质资本创造价值。但在信息技术普及和“新经济”制度条件下,企业收益由技术资本、人力资本、货币资本和物质资本共同创造,技术逐渐成为核心资本。技术资本承担直接创造价值的任务。既然技术资本同企业的货币资本、人力资本等生产要素资本共同创造价值,那么,技术资本所有者就应同企业货币资本所有者和人力资本所有者一样,参与企业所有权的分享和企业剩余收益及剩余资产的分配。并且直接参与企业内部治理结构的构建。所以,研究企业技术资本及其引发的公司治理结构的变化,将成为财务学理论研究的重大课题。重要的是,虽然我国的经济总量指标跃居世界前列,但我国的关键技术自给率却很低,企业产品生产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美国和日本则在5%左右。不仅如此,我国高科技含量的关键性机器设备也主要依靠从国外进口来解决。如何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扩大自主技术拥有量,将自主技术研发、技术引进和消化吸收结合起来,并尽快使技术转变为技术资本,已经成为我国未来工业化进程中必须解决的一个重要现实问题。因此,本文选择技术资本及其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作为论文题目,试图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展开研究,并力争在财务理论研究上有所突破和创新。 本文主要采取规范分析的研究方法,以理论分析为主要研究方式。由于研究问题的复杂性,本文在研究能够获得相关数据的问题时运用了实证分析研究方法。根据研究设计,论文主要解决的问题依次是:(1)介绍本文的研究背景,提出所研究的问题,阐述研究问题的方法和思路;(2)综述前人对公司治理、公司治理与创新、技术创新、技术资本以及技术资本和公司治理相关性等问题的研究,解决“已经做了什么”的问题;(3)分析技术资本的产权机制和会计特征,解决了“应该是什么”的问题;(4)采集可靠数据,采用案例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从单样本和多样本的角度讨论了“现在怎么样”的问题;(5)采用仿真分析方法,确定技术资本价格,解决了“应该怎么做”的问题;(6)应用优化理论探讨分析了“还应该怎么做”的问题。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1)理论价值:创建技术资本机制理论,解释技术资本直接创造收益的基本原理,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资本理论,实现理论突破;为技术资本配置和参与公司治理的结构优化提供了极为重要的理论依据。(2)现实方面:为公司治理和技术资本之间搭建联系的桥梁;为企业提供技术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系统方案和操作机制;推行技术财务管理,实现财务方法创新。 技术虽然是人们生产和生活中的常用概念,但我国人民更热衷于文化建设。人们对技术的理解往往并不十分准确。实际上,技术与知识、文化、信息等,属于不同的概念。技术是人类生产活动中的技巧、技能和术用,其主要形式是人工制品(软件、工艺机件)、工作文件(图纸、论文或报告)和人的特别行为(操作方法、技巧和平衡术等)。技术与知识、文化相对独立。技术创新是一个从产生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到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的一系列活动。企业创新技术通过新产业或新生活的出现、生产过程、生产成果产权化,交易过程,以及再投入经济活动等五个步骤形成技术资本。 目前,中国经济下行的压力和产能过剩的矛盾加剧,生产经营成本急剧上升与创新能力不足并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均衡,分配收入差距过大。依靠技术创新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新的发展方式,是摆脱危机和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技术创新已成为中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过程中的重要战略议题。很多企业的专利技术拥有量急剧增长,但专利技术没有转化为技术资本,使专利技术闲置浪费,并且技术资产没有进入会计核算系统,技术资本没有发挥资本的功能和作用。以技术资本为核心,适当增加知识资本,是我国经济转变增长方式的有效途径。在现有的公司财务理论的基础上,引入技术资本建立可行的要素资本平衡表,并分析与公司治理水平向适应的技术,优化公司治理结构,是理论界所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资本和公司治理的关系是本文研究的重点。在理论分析部分,基于新制度经济学,利用产权理论和会计理论对技术资本的产权机制和会计特征进行分析讨论。我国长期以来技术落后,其重要原因之一在于技术发明人未获得技术所有权。技术产权在我国市场经济中的制度创新是技术进步的基础。当人们解决了技术产权的制度创新之后,技术进步的关键就在于技术的管理创新,即在理论和实践上解决技术转化为技术资本的问题。技术是一种比较高级的劳动产品。同其他原材料和机器设备等产品一样,当这种产品在人民的生活中消费了,那么该产品就变成人们的生活费用。如果这种产品不是用在人们的日常生活被消费掉,而是被投入再生产过程变成生产要素之一,并且,该产品被登记产权之后,在企业的生产过程里创造价值。那么,该产品就成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资本。同理,技术转化为技术资本就是这样的过程。技术资本机制是本文理论分析的重心。 在实证分析部分,采用案例研究和回归分析方法,从单样本的显著特征和多样本的共同特征查找技术资本与公司治理结构的关系,以及他们对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协同作用。研究表明,董事会结构变量中两职合一以外的因素均对技术资本投入具有负面影响。说明目前战略性新兴产业上市公司的董事会结构基本与技术资本投入不适应,在控制董事会成员数量方面应采取以质量代替数量的方法,适当缩小董事会规模,会对公司经营战略有利;引入独立董事基本与建立上市公司独立董事制度初衷不一致,应当对独立董事的业绩进行公开,使独立董事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抑制独立董事为迎合公司决策层的表面意图而损害公司长远利益的行为。战略规划委员会不是市场分析委员会,它不应局限于当期或近期公司业绩,应当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和引导公司短期行为。两职合一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以上负面影响,促进了技术资本投入。以上四种情况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由于董事会成员不负责任或不能胜任本职工作,从而扩大董事会成员或引入外部董事,导致人数增加,职能(职责)也分开,从而设置了战略规划委员会等国外先进的治理制度,但这些人都抱着“搭便车”心里,揣摩着董事长意图行事。可见,董事长的工作强度没有下降,但这些人的信息汇总到一个人手时,降低了信息不对称情况发生的概率,因此两职合一者能够从战略的眼光正确分析处理问题,支持未来业绩的技术资本投入。在以上条件下,扭转不利局面,想降低两职合一者的工作强度,并不影响战略决策的正确性,可以引入各种会议制度和会议纪要公开制度。 在仿真分析部分中,应用蒙特卡洛仿真模拟分析方法,对技术资本进行定价,为包含技术资本的要素资本平衡表的建立提供定量数据。笔者建立模型时统筹考虑了复杂程度和贴近现实两方面因素。案例研究对象仅仅是单项RD项目,本研究为一个公司的多种项目或多个公司的多项项目的技术资本价值评估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Crystal ball软件是复杂情况下的期权研究配备专用插件,只要把多种技术资本投入项目逐一输入后,运行优化插件就获得相关结果。该模型的一个重要缺陷是需要输入方差和市场份额,该数据不像加权平均资本成本一样能够从公司数据中获取,如果人为确定该值时容易引起有偏估计,因此对模型起到较大的约束作用,笔者建议使用以往项目的历史数据或行业数据来克服此约束。 最后,在包含要素资本的公司治理结构的优化问题方面进行探索性研究。在Benhabib的研究的基础上,扩展引入了非最新技术资本的投资,并在动态框架中研究了典型公司的投资行为。引入以上扩展时忽略了内生性报废问题,要考虑内生性报废时,需要资本存量的非负约束,但在最大化原则中无法处理非负约束。通过数据分析本章主要回答了一下三个问题:一、新技术为什么常常被采用的缓慢?二、显然优越的技术可获得的情况下,人们为什么投资与旧技术?三、更新的技术即将来临的预期下,人们如何决策应用现在的新技术? 本文的研究结论是,(1)证明了技术资本的独立产权机制与技术资本的存在性。技术拥有独立的产权和价值,同其它生产要素一样,技术也是现代生产要素之一,其商品化和资本化已经成为现实。并解释了技术资本创造价值的财务规则、技术的可见性和货币计量性会计特征,技术资本可以同货币资本一起参与企业收益分享。(2)得到了以资产负债表为基础的公司治理结构研究框架、公司治理与技术创新的相关关系表,证明了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必要性、可行性和有效性。大幅度提升了企业财务管理工作的实践水平。有力地促进了企业管理创新。(3)证明了技术资本价格与RD项目价值之间的区别,获得了技术资本价格的定量数据。结合现有会计学的货币计量假设,把技术资本引入到要素资本平衡表,向优化资本结构、优化公司治理结构、完善绩效激励机制提供了量化基础。 研究表明,,技术资本和公司治理结构具有较强关联性,以要素资本平衡表为基础向现有的会计体系中引入技术资本可行有效,与公司治理水平向适应的技术资本的优化配置,已成为公司财务实践活动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技术资本 公司治理 要素资本 优化 量化 产权
【学位授予单位】:中国海洋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4
【分类号】:F271;F273.1;F632.3
【目录】:
  • 摘要5-9
  • Abstract9-13
  • 目录13-16
  • 1 导论16-29
  • 1.1 研究背景16-20
  • 1.2 研究的问题与意义20-24
  • 1.2.1 研究的问题20-22
  • 1.2.2 研究的意义22-24
  • 1.3 研究思路与方法24-27
  • 1.3.1 研究思路24-26
  • 1.3.2 研究方法26-27
  • 1.4 可能的创新与贡献27-29
  • 2 文献评论29-55
  • 2.1 公司治理文献述评29-36
  • 2.1.1 公司治理理论的形成30
  • 2.1.2 内部治理研究综述30-32
  • 2.1.3 外部治理研究综述32-36
  • 2.2 技术创新与公司治理的相关性综述36-46
  • 2.2.1 内部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37-38
  • 2.2.2 外部治理与技术创新的关系38-42
  • 2.2.3 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其它治理因素42-46
  • 2.3 资本理论文献述评46-51
  • 2.3.1 经济学家关于资本理论的述评46-50
  • 2.3.2 要素资本与资本结构研究述评50-51
  • 2.4 技术资本及其参与公司治理的文献述评51-53
  • 2.4.1 技术资本文献述评51-52
  • 2.4.2 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文献述评52-53
  • 2.5 本章小结53-55
  • 3 技术资本的产权机制与会计特征55-71
  • 3.1 问题的提出55-56
  • 3.2 理论基础56-59
  • 3.3 技术的独立产权与技术资本化59-65
  • 3.3.1 技术的产权问题59-61
  • 3.3.2 技术资本投资的两种处理方式61-62
  • 3.3.3 技术资本两种处理方式的比较分析62-63
  • 3.3.4 技术资本与其它资本在企业多要素资本配置中的对等性63-65
  • 3.4 技术资本在财务会计中的实际应用问题65-69
  • 3.5 本章小结69-71
  • 4 华为公司技术资本的运营战略及分析71-92
  • 4.1 基于企业家视角的技术资本运营研究综述71-73
  • 4.2 企业技术经营的一个事实:华为公司的技术开发描述73-77
  • 4.2.1 华为公司的发展历程73-74
  • 4.2.2 华为公司财务概要74-75
  • 4.2.3 技术资本运营业绩75-76
  • 4.2.4 华为公司治理结构76-77
  • 4.3 华为公司技术资本的经营分析77-85
  • 4.3.1 技术资本分享利润方式77-79
  • 4.3.2 技术资本开发的成本与收益79-81
  • 4.3.3 技术资本开发战略81-84
  • 4.3.4 以知识资本支撑技术资本开发,并形成企业文化84-85
  • 4.4 技术资本参与公司治理的操作性制度安排85-90
  • 4.4.1 技术资本分享企业剩余索取权的制度安排85-89
  • 4.4.2 技术资本参与企业剩余控制权安排89-90
  • 4.5 本章小结90-92
  • 5 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资本投入的影响——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例92-117
  • 5.1 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资本问题93-95
  • 5.2 研究假设与理论分析95-100
  • 5.2.1 内部治理结构与技术资本投入的关系95-99
  • 5.2.2 外部治理结构与技术资本投入的关系99-100
  • 5.3 研究设计100-105
  • 5.3.1 样本的选取100-101
  • 5.3.2 模型的构建101-102
  • 5.3.3 被解释变量的设计102
  • 5.3.4 解释变量的设计102-103
  • 5.3.5 控制变量的设计103-105
  • 5.4 公司治理结构对技术资本效率影响的回归分析105-110
  • 5.4.1 样本数据的相关性分析105-106
  • 5.4.2 回归估计106-110
  • 5.5 分析结果的解读110-114
  • 5.5.1 内部治理结构对技术资本投入的影响110-113
  • 5.5.2 外部治理结构与技术资本投入的关系113
  • 5.5.3 控制变量对技术资本投入的影响113-114
  • 5.6 本章小结114-117
  • 5.6.1 实证结论114-116
  • 5.6.2 存在的局限性116-117
  • 6 技术资本定价117-137
  • 6.1 一般物品的定价方法和问题118-119
  • 6.2 模型的建立119-124
  • 6.2.1 模型的基础性描述119-121
  • 6.2.2 成本与现金流量121-122
  • 6.2.3 R&D 项目价值122-123
  • 6.2.4 技术资本价值123-124
  • 6.2.5 求解方法124
  • 6.3 蒙特卡罗仿真分析124-134
  • 6.3.1 案例描述125-128
  • 6.3.2 仿真结果与分析128-132
  • 6.3.3 公司治理因素对技术资本价格的影响132-134
  • 6.4 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134-136
  • 6.4.1 理论意义134-135
  • 6.4.2 应用与实践意义135-136
  • 6.5 本章小结136-137
  • 7 内含技术资本及公司治理指数的资本积累模型137-150
  • 7.1 适宜技术问题137-138
  • 7.2 模型的建立138-140
  • 7.3 最大化原则140-142
  • 7.4 分析和应用142-148
  • 7.4.1 给定时间上嵌入不同年龄技术的设备投资144-146
  • 7.4.2 技术年龄给定时投资对时间的变化146-147
  • 7.4.3 资本存量的积累过程147-148
  • 7.5 本章小结148-150
  • 8 结论与展望150-158
  • 8.1 主要研究结论150-154
  • 8.2 研究不足与研究展望154-158
  • 8.2.1 研究不足154-155
  • 8.2.2 研究展望155-158
  • 参考文献158-165
  • 致谢165-166
  • 个人简历166-167
  • 发表的学术论文167-168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前10条

1 罗福凯;李鹏;;论公司财务视野中的技术与知识[J];财会通讯;2009年04期

2 袁龙龙;邵云;;技术资本所有者参与公司治理的相关问题探讨[J];财会月刊;2012年17期

3 罗福凯;;论要素资本——由一则故事引发的思考[J];财经理论与实践;2009年01期

4 陈昆玉;;创新型企业的创新活动、股权结构与经营业绩——来自中国A股市场的经验证据[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4期

5 罗福凯,孙健强;资本理论学说的演进和发展研究[J];东方论坛.青岛大学学报;2002年02期

6 罗福凯;李鹏;;论要素资本理论中的技术、信息和知识[J];东方论坛;2008年05期

7 芮明杰,郭玉林;智力资本激励的制度安排[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9期

8 吕政;黄群慧;吕铁;周维富;;中国工业化、城市化的进程与问题——“十五”时期的状况与“十一五”时期的建议[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12期

9 纪建悦;吕帅;;利益相关者满足与企业价值的相关性研究——基于我国酒店餐饮上市公司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2期

10 许江波;;公司治理和破产关系的理论与实证研究——基于董事会结构和国有股比例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8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3条

1 张子峰;公司治理对企业R&D投入的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孔玉生;科技人力资源参与企业收益分配的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4年

3 邓颖;战略资本配置与企业发展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前2条

1 宋琼丽;企业技术研发投资的研究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2年

2 夏志;HS公司项目财务决策方法与案例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77215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xxjj/77215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37142***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