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债发行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弹性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本文关键词:国债发行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弹性分析——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研究 出处:《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采用基于状态空间方程的可变参数模型对我国1981—2011年间的国债发行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动态弹性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我国国债发行对于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不显著。对于城镇居民而言,长期来看国债发行对其有正向的引致效应;但从短期看,国债发行量的迅速增加对城镇居民消费支出产生了一定的负向替代效应。弹性系数的变化趋势表明,我国国债发行对于城镇居民消费的影响程度不大且出现阶段性减小的趋势。接下来的基于可变系数的面板数据模型检验解释了其中原因,即我国国债发行仅对城镇居民中收入最高群体的消费产生了显著的正向引致效应,而对大多数群体的消费影响很小。因此,为了刺激居民消费需求以扩大内需,应该改变原有的主要面向机构投资者的国债发行方式,尽量避免国债发行规模的剧烈变化对消费产生负面影响。
[Abstract]:By using variable parameter model and state space equation of the issue of dynamic elastic effect on consumption of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in China from 1981 to 2011 years of treasury bonds for an empirical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Based on China's treasury bonds for the rural residents' consumption is not significant. For urban residents and the long term, the issuance of treasury bonds have caused the positive effect on it; but in the short term, rapid increase in the size of the national debt on the consumption expenditure of urban residents have a certain negative substitution effect. The trend of elasticity coefficient, the issuance of government bonds in China for the consumption of urban residents has less impact and stage decreased. The next variable coefficient panel data model based on test explain the reasons that produced a positive effect caused by China's national debt is only the highest population of urban residents' income in consumption, and for many The consumption of the number group is very small. Therefore, in order to stimulate the consumption demand of the residents to expand domestic demand, we should change the old way of issuing the national debt which is mainly for institutional investors, try to avoid the dramatic change of the scale of the issuance of the national debt, and have a negative impact on consumption.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吉林大学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12&ZD197)
【分类号】:F812.5;F126.1;F2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自亚当·斯密以来[1],国债的宏观经济效应就成为经济学界关注的焦点。而随之产生的政府是否应该举债、举债是否有益的争论也一直没有停歇。纵观西方经济学发展史,其争论主要经历了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的对峙到他们的追随者新古典经济学派与凯恩斯学派的对峙,并形成了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彭志远;国债的总需求效应的分析[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01期
2 郭宏宇;吕风勇;;我国国债的财富效应探析——1985~2002年间我国国债规模对消费需求影响的实证研究[J];财贸研究;2006年01期
3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4 李中义;;李嘉图等价定理的有效性分析及启示[J];当代经济研究;2008年06期
5 马树才;刘忠敏;;国债对民间消费效率的计量分析——基于协整和ECM模型的检验[J];当代经济管理;2009年07期
6 柳功;实施积极财政政策 加大国债投资力度[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8期
7 刘成奎;王朝才;;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协整检验[J];经济问题;2008年01期
8 周杰;;李嘉图等价定理及其在中国的适用性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08年13期
9 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10 高培勇;论举借国债的经济作用机制[J];经济研究;1996年09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家喜;;我国虚拟财富市场泡沫化倾向的内在机理[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03期
2 张斐;严志强;韦燕飞;;广西区域粮食生产特征及其优势度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3期
3 袁力;;多元功能视阈下我国农业现代化实践的新途径[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8期
4 晏智杰;李嘉图学派的解体及其教训[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年06期
5 施玲;;金融危机下自由贸易与贸易保护的选择[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6 卢风;战争与资本主义文化[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年02期
7 孙海波;刘俊昌;;城乡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进展及评价[J];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8 王风云;;进出口贸易与地区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北京市的数据分析[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9 郭华;任钰;何忠伟;;深圳证券交易所记账式国债日收益率的主导因素分析[J];北京农学院学报;2010年03期
10 曹如中;戴昌钧;;知识的经济学演化分析[J];图书与情报;2008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李文;;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的收入与消费[A];当代中国研究所第三届国史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3年
2 韩琦;;拉美结构主义研究中的几个问题[A];中国拉丁美洲史研究会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暨“拉丁美洲现代化进程研究学术讨论会”论文汇编[C];2007年
3 燕群;徐建华;;基于生态气候适宜度的农用地集约利用评价研究[A];福建省土地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2009年
4 林致远;龚敏;;中国财政政策的挑战与抉择[A];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授牌仪式暨“转轨时期中国宏观经济理论与政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5 许晓茵;尹伯成;;凯恩斯经济学的历史地位——为《通论》问世70周年而作[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6 方兴起;;凯恩斯逝世60周年之际的反思[A];中华外国经济学说研究会第十四次学术讨论会论文摘要文集[C];2006年
7 杨文进;;“价值转型”的逻辑乱源——绝对量与相对量的混淆——略论“实体性价值论”与“生产关系性价值论”的不可统一性[A];第一届中国政治经济学年会应征论文集[C];2007年
8 苏迅;干飞;;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综述[A];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资源管理专业委员会2006年学术交流论文汇编[C];2006年
9 周小亮;;偏好、制度与选择:理性选择模型质疑、反思与重构[A];外国经济学说与中国研究报告(2011)[C];2010年
10 朱海就;;危机、复苏与制度失灵[A];浙商研究 2010[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宋美丽;我国东部地区农村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孙海军;经济功能区与经济区域形成理论[D];南开大学;2010年
3 郝大江;要素适宜度与其区域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6 袁忠贤;省域农业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7 张丹;我国地方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8 张宏霞;中国地方政府投资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9 朱玉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转轨国家贸易自由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王海民;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诱导效应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辉延;以铁路传媒网络为例研究地市级媒体的集团化[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杜哲涛;虚拟货币属性的法理分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3 张满飞;基于超效率DEA法的省级政府投资效率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4 刘佳旭;朝阳市服务业结构优化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09年
5 张益坚;出口退税对我国对外贸易的支持效应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6 何庆凤;江山市木材工业发展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0年
7 孟芸;中国—海湾合作委员会自由贸易区的经济效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8 杨嵘;我国公共投资对私人投资的影响[D];湘潭大学;2010年
9 赵科峰;株洲市X新材料有限公司销售人员的薪酬管理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10 伍悦;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消费需求的税收政策选择[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尹恒,叶海云;中国政府债务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年04期
2 张海星;我国国债挤出效应分析[J];财政研究;2001年02期
3 郭庆旺,吕冰洋,何乘材;李嘉图等价定理的实证分析:协整方法[J];财政研究;2003年09期
4 赵志耘,郭庆旺;李嘉图对等定理的分析[J];财政研究;1998年05期
5 邢大伟;影响国债发行规模诸因素的实证分析[J];当代财经;2003年09期
6 马拴友;中国公共资本与私人部门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0年06期
7 韩正清;我国国债规模的现状分析[J];经济体制改革;2000年S1期
8 贾康,赵全厚;国债适度规模与我国国债的现实规模[J];经济研究;2000年10期
9 刘溶沧,马拴友;赤字、国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分析——兼评积极财政政策是否有挤出效应[J];经济研究;2001年02期
10 刘树成;中国经济波动的新轨迹[J];经济研究;2003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刘华;公债的经济效应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治觉;;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效应分析[J];消费经济;2006年06期
2 张治觉;吴定玉;;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引致还是挤出效应——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7年05期
3 王恋;张瑞兵;;我国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1978—2008)——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天府新论;2009年05期
4 田青;高铁梅;;政府支出对居民消费的动态影响研究——基于可变参数模型的实证分析[J];社会科学辑刊;2008年06期
5 黄栋;童光荣;张怀强;;中国国防支出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J];经济与管理;2010年06期
6 杨大楷,朱世武,陆虹;国债发行规模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J];财经科学;1998年03期
7 岳蕾;;影响国债发行规模因素的主成分分析[J];山东工商学院学报;2009年01期
8 张启迪;;国债发行对通货膨胀的影响——基于国债资金运用效率视角的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1年10期
9 刘惠萍;我国国债规模的实证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1993年06期
10 邓慧敏,邓群钊;探析不同期限结构下我国未来国债发行规模[J];南昌水专学报;200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沈坤荣;刘东皇;;是何因素制约着中国居民消费[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2 鲁峰华;马俊炯;刘强;;北京市居民消费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科学发展:社会管理与社会和谐——2011学术前沿论丛(下)[C];2011年
3 蔺栋华;孙健英;颜培霞;;金融危机条件下山东省居民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对策研究[A];“商业改革与创新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衡水老白干杯”征文颁奖活动论文集[C];2010年
4 通化市委党校课题组;王振华;;提高居民消费能力的建议[A];吉林省行政管理学会“政府管理创新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学术年会论文集(《吉林政报》2010·专刊2)[C];2011年
5 马成文;余华银;张志平;;居民消费对我国经济发展影响效应分析研究[A];中国社会科学院第三届中国经济论坛论文集(下)[C];2007年
6 拜四俊;;浅谈居民消费对宏观经济的效应[A];第六届中国科学家论坛论文汇编[C];2007年
7 郭洪晶;刘茂余;;我国国债发行规模的经济计量分析[A];中国运筹学会第九届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8年
8 刘文勇;;居民消费信贷决策的影响因素分析[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9 王燕武;;不同筹资方式下的政府支出冲击对居民消费的效应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10 宋一陵;王兴元;;居民消费质量影响因素层次分析研究[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进展——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3卷)[C];1995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记者 卢海;我省消费结构快步升级[N];青海日报;2005年
2 本报评论员;扩内需 保增长[N];青岛日报;2009年
3 疆成;新疆 居民消费增长态势明显[N];中国信息报;2000年
4 本报记者 贾海峰 实习记者 刘翔;北京率先进入消费型社会?房价物价高涨不止,居民消费“被增长”[N];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
5 记者 张巨峰 实习生 李永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803.9亿元[N];山西日报;2011年
6 本报记者 傅苏颖;信贷投放调整趋势 降中长期升居民消费类贷款[N];证券日报;2009年
7 本报记者 杜静 通讯员 林斌 邹海强;居民消费持续旺盛,带动服务业税收大增[N];海峡财经导报;2010年
8 国家统计局贸经司 严先溥;从居民储蓄看居民消费[N];经济日报;2001年
9 ;黄海:扩大居民消费是一项很长期的任务[N];民营经济报;2007年
10 ;引导消费需有所为有所不为[N];中国经济导报;2005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中明;我国现阶段居民消费分层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世佳;我国居民消费的就业效应分析[D];西南财经大学;2012年
3 张巍;刺激我国居民消费的财税政策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4 刘险峰;居民消费影响因素及改进对策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张邦科;湖北居民消费的影响因素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1年
6 汪东;城市化进程中居民消费碳排放估算方法及减排路径研究[D];南开大学;2012年
7 储德银;财政政策促进居民消费的作用机理与影响效应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1年
8 李军;中国居民消费可持续发展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年
9 李广泳;收入分配、公共支出与居民消费:理论分析与实证检验[D];南开大学;2013年
10 许进杰;资源环境约束下的居民消费模式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晓云;山西省居民消费与产业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0年
2 祝宝超;马克思主义消费理论与现阶段我国扩大居民消费的研究[D];淮北师范大学;2011年
3 齐吴珍;我国居民消费及其影响因素分析[D];安徽大学;2012年
4 邹博;人口老龄化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2年
5 韩春明;建立扩大我国居民消费增长的长效机制研究[D];渤海大学;2013年
6 顾建蓉;刺激居民消费的税收政策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7 吴成彬;我国社会保障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8 高媛媛;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变迁对居民消费的影响[D];云南财经大学;2010年
9 王文秀;上海市居民消费对碳排放的影响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10年
10 王教荣;初次收入分配失衡及其对居民消费的影响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1年
,本文编号:136416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641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