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发布时间:2018-01-05 11:18

  本文关键词: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对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出处:《经济问题》2014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更多相关文章: 经济发展 技术进步 人口老龄化 随机效应模型


【摘要】:通过理论推演和利用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对人口老龄化具有显著的正影响,且我国经济发展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会增长0.035%,技术进步每增长1%,人口老龄化会增长0.041%。基于此,我国应该通过增加教育投入、大力发展人力资本促进经济持续发展和技术进步的方式来降低出生率、控制人口总量。
[Abstract]:Through an empirical panel data by theoretical deduction and analysis shows that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has a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 on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every 1% growth,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will increase 0.035%, every 1% increase in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aging of the population will increase 0.041%. in China should be based on this. By increasing investment in education, vigorously develop the human capital to promote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o reduce the birth rate of population control.

【作者单位】: 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广东技术师范学院天河学院;
【基金】:国家开发银行广东省分行合作项目“肇庆新区新型城镇化建设系统性融资规划”(2013 GD GH06)
【分类号】:C924.24;F124
【正文快照】: 一、引言21世纪以来,关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成为了理论界讨论的焦点话题。值得注意的是,大部分人口老龄化的国家或地区都是经济较发达或经济发展较快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Warren Thompson(1929)提出的人口转变理论认为,随着经济发展、技术进步、医疗生活条件的变化,世界发达国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4条

1 杜鹏,翟振武,陈卫;中国人口老龄化百年发展趋势[J];人口研究;2005年06期

2 原新;刘士杰;;1982-2007年我国人口老龄化原因的人口学因素分解[J];学海;2009年04期

3 于学军;中国人口转变与“战略机遇期”[J];中国人口科学;2003年01期

4 王丰;安德鲁·梅森;沈可;;中国经济转型过程中的人口因素[J];中国人口科学;2006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曙明;;泛长三角人才培养、开发和流动机制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3期

2 杨光飞;;社会资本的经济学诠释:限度及反思[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3 余明江;;市场化的农村反贫困机制构建[J];合肥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4 余明江;;我国农村反贫困机制的构建——基于“政府—市场”双导向视角的研究[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5 宋佩茹;田秀山;;人口·环境·资源与可持续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6年13期

6 曹骞;袁运生;;恩施州打造鄂西圈增长极的可行性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20期

7 曾维莲;刘天平;;西藏农村金融与农村经济的关系初探[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6期

8 李仙娥;董利娟;;山西古村镇老龄化发生特点及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5期

9 张俊霞;韩阳;;我国农村人力资本投资优化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10 丁仁船;;安徽省劳动力需求与供给预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8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陈来;李雅婷;;基于女性人力资本投资的人才规划战略[A];区域人才开发的理论与实践——港澳台大陆人才论坛暨2008年中华人力资源研究会年会论文集[C];2008年

2 杜鹏;李强;;中国老年人的生活自理预期寿命及其变化,1994-2004年[A];北京论坛(2006)文明的和谐与共同繁荣——对人类文明方式的思考:“人口与区域发展”人口分论坛论文或摘要集(上)[C];2006年

3 杨希;;研究生资助配置的专业差异——以教育收益为视角的实证研究[A];2010年中国教育经济学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4 罗润东;;创新劳动无限需求模型及其就业含义[A];与时俱进 开拓进取(下)[C];2002年

5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6 张宝贵;;经济增长、人力资本与教育投入的数学模型解析[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7 任维哲;蔡立雄;;西部地区农业新增长方式的路径研究[A];《资本论》与贫困问题研究——陕西省《资本论》研究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8 刘治彩;;科学技术与人力资本关系初探[A];云南师范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研究与理论探索[C];2010年

9 刘永平;陆铭;;放松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影响经济增长——基于家庭养老视角的理论分析[A];经济学(季刊)第7卷第4期[C];2008年

10 王大任;;市场、权力与资源流失——近代东北农村经济发展模式的再探讨[A];中国近代乡村研究的理论与实证[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包玉香;人口老龄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0年

2 闫俊;中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10年

3 刘士杰;人口转变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燕安;我国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差异趋向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5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6 钱明亮;中国生育率转变的人口效应分析[D];浙江大学;2010年

7 姚引妹;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经济效应研究[D];浙江大学;2010年

8 杨迪航;农户融资困境问题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10年

9 谢建刚;抗高血压药物合成及其电纺载药纳米纤维膜的制备研究[D];东华大学;2011年

10 吕新发;均等化目标下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制度创新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晓楠;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人力资源开发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2 蒋乐平;风险管理审计在企业人力资本投资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3 王慧娟;基于知识产权战略的企业技术创新扩散机制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4 张丽华;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企业、人才一体化模式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刘林军;应对农村外出劳动力回流的政府行为研究[D];湘潭大学;2010年

6 鲁智勇;漠河县旅游产业发展对策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徐莹;人力资本出资入股的法律思考[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8 戴小玉;高等教育与陕西区域经济和谐、可持续发展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0年

9 郭植冰;企业人力资源培训的绩效评估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0年

10 胡勇;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D];南昌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蔡fs,王德文;中国经济增长可持续性与劳动贡献[J];经济研究;1999年10期

2 黑田俊夫,安菁春;亚洲人口年龄结构变化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关系[J];人口学刊;1993年04期

3 翟振武;1990年婴儿死亡率的调整及生命表估计[J];人口研究;1993年02期

4 李树茁;80年代中国人口死亡水平和模式的变动分析──兼论对1990年人口普查死亡水平的调整[J];人口研究;1994年02期

5 郭志刚;从近年来的时期生育行为看终身生育水平──中国生育数据的去进度效应总和生育率的研究[J];人口研究;2000年01期

6 于学军;对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总量和结构的估计[J];人口研究;2002年03期

7 郭志刚,张二力,顾宝昌,王丰;从政策生育率看中国生育政策的多样性[J];人口研究;2003年05期

8 张广宇,原新;对1990年代出生漏报和生育水平估计问题的思考[J];人口研究;2004年02期

9 张二力;从“五普”地市数据看生育政策对出生性别比和婴幼儿死亡率性别比的影响[J];人口研究;2005年01期

10 张二力,路磊;对中国1990年人口普查成年人口死亡登记完整率的估计[J];中国人口科学;1992年03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孔斌;以技术进步驱动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J];宁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年04期

2 王英;我国企业技术进步的国际比较[J];管理评论;1994年03期

3 周德华;;技术进步使企业腾飞——记常州市九中校办工厂发展之路[J];学校管理;1994年05期

4 陈如雄;;依靠技术进步 实现两个转变 茂石化公司“八五”科技进步成果丰硕[J];南方论刊;1996年05期

5 陈刚;;税收政策与企业技术进步[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7年04期

6 白雪梅,赵松山;关于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关系的若干思考[J];统计研究;1998年02期

7 尹继;加快国有企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的重要性及紧迫性[J];大庆社会科学;1999年06期

8 王建,韩立达;关于绵阳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几点思考[J];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03期

9 王千红,张万朋;市场经济条件下技术进步、金融成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J];河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10 张红芳,郭亚军;技术进步、结构变革与经济增长——一个两部门增长模型框架[J];人文杂志;2003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马述忠;冯晗;;开放环境下中国农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变化与技术进步[A];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农业产业安全[C];2010年

2 高志龙;姚锦元;王贵芳;严砾;;舰船虚拟设计技术研究[A];第十届全国内河船舶与航运技术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6年

3 张三林;郭金良;;迁安轧一炼铁技术进步[A];2008年全国炼铁生产技术会议暨炼铁年会文集(上册)[C];2008年

4 施镇涛;;T铁技术进步的发展趋势[A];2008电声行业专家组会议论文集[C];2008年

5 ;对江苏印染行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改造方向目标的探讨[A];徐谷仓论文精选[C];2008年

6 傅之跃;刘伟超;郑津生;胡江艺;;东方电机水泵水轮机水力开发的技术进步[A];抽水蓄能电站工程建设文集(2010)[C];2010年

7 陈清阳;;金属结构行业的发展与技术进步[A];与时俱进 追求卓越——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四十周年、中国焊接协会十五周年纪念文集[C];2002年

8 刘兆君;;照相术创新的强求——迫使摄影语言进行范式更叠[A];第九次哈尔滨“科技进步与当代世界发展”全国中青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9 戴玉山;魏愈宋;;三(明)钢烧结发展循环经济的探索与实践[A];2007中国钢铁年会论文集[C];2007年

10 刘莉娜;先桁;孙克萍;;氧化铝工业中沉降分离设备技术进步[A];2008年全国冶金物理化学学术会议专辑(下册)[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系主任 徐现祥;“转方式”应成为企业的自发选择[N];广州日报;2010年

2 徐海;调整产业结构 促进能源技术进步[N];中国环境报;2006年

3 记者 郭思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核心 大力发展循环型经济 以科技创新技术进步为手段 加快建设节约型城市[N];长治日报;2007年

4 胡伟;我国玉米收获机械化的技术进步分析[N];中国农机化导报;2006年

5 许振峰;技术进步促动观念更新[N];中国国防报;2002年

6 宗建华 丁健;齐鲁石化以技术进步提高设备管理水平[N];中国石化报;2004年

7 本报记者 梁婧 梁睿;推进中小企业技术进步和结构调整[N];经济日报;2009年

8 张革风 刘宝秦;凤县跻身农网技术进步试点县[N];宝鸡日报;2009年

9 记者 杨明;辽河局鼓励职工当技术进步主角[N];中国石油报;2001年

10 本报记者 于都;技术进步:报业实力的引擎[N];中华新闻报;200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吴文元;技术进步与中国农业竞争力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2 石红波;中小城市集约发展的路径、模式和战略[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3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4 王红姝;中国花卉产业发展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5年

5 代宏坤;信息技术采纳时间的决策模型及应用研究[D];四川大学;2005年

6 庞柏林;中国农业技术进步的制度分析[D];东北林业大学;2006年

7 徐士元;基于技术进步与市场化改革的中国能源效率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9年

8 宋京;开放经济下的技术进步[D];复旦大学;2004年

9 丁娟;技术跨越:基于技术进步与制度变迁的分析[D];复旦大学;2004年

10 张耿庆;技术利益论[D];复旦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曹丹;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D];东北财经大学;2002年

2 易庆丰;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用机理及贡献测算研究[D];中南大学;2004年

3 徐贤军;地方政府与区域技术进步[D];浙江大学;2004年

4 邱辉耀;广西支柱产业电力工业技术进步现状与对策[D];广西大学;2001年

5 吕朝周;我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实证研究[D];西南大学;2006年

6 王飞;技术进步与产业嬗变互动机制研究[D];合肥工业大学;2007年

7 王璐;外商直接投资对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研究[D];西北大学;2008年

8 刘家宏;我国轿车业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实证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9 苏丹;跨国公司对华直接投资与中国技术进步[D];东北财经大学;2003年

10 徐贵林;西柏坡电厂基于技术进步的循环经济绩效研究[D];天津大学;2007年



本文编号:13828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3828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9a96a***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