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思路
本文关键词: 胡焕庸线 区域协调发展 内生循环 出处:《江海学刊》2014年02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中国地区间长期存在着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虽然政府为此出台了很多政策,但收效并不显著,这与中国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有关。"胡焕庸线"今天依然存在,证明地区发展不平衡是长期的常态现象。在新的时期有必要探究区域协调发展的新内涵与新目标,应更加注重地区间的发展机会趋于均等,发展利益趋于一致,重点诉求应由发展速度的协调转向发展利益的协调,由发展结果的均等转向发展机会的均等。对于落后地区而言,形成收入的条件远比一时的增加收入重要得多。长期看,创造市场形成机制比劳动力外出打工更有利于改善落后地区的发展机会。
[Abstract]:Although the government has issued many policies for this reason, the results have not been significant. This is related to China's special natural geographical environment. The "Hu Huanyong line" still exists today. It is necessary to probe into the new connotation and new goal of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in the new period. We sh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equalization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mong regions and the convergence of development interests. The key demands should be shifted from the coordination of the speed of development to the coordination of development interests, from the equality of development results to the equality of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For backward areas, the conditions for income formation are far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temporary increase in income. In the long run, Creating a market-forming mechanism is more conducive to improving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in backward areas than migrant workers.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新时期区域协调发展的内涵、目标与推进战略”(项目号:07AJL008)的阶段性成果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5条
1 胡焕庸;中国人口之分布——附统计表与密度图[J];地理学报;1935年02期
2 范恒山;;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1年06期
3 陈秀山;杨艳;;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演变与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选择[J];教学与研究;2008年05期
4 黄园淅;杨波;;从胡焕庸人口线看地理环境决定论[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01期
5 薄文广;安虎森;李杰;;主体功能区建设与区域协调发展:促进亦或冒进[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10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韩社林;;云南文化的艺术地理考察[J];西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年03期
2 刘德钦;马维军;;基于属性归纳的人口空间分布规律挖掘[J];测绘科学;2008年S2期
3 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4年06期
4 顾朝林;吴莉娅;;中国城市化问题研究综述(Ⅰ)[J];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08年02期
5 汪晓鹏;王英强;;三条人文分界线古今谈[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4期
6 吴宝安;;新时期佛山城市定位概念性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1期
7 熊理然;成卓;李江苏;;主体功能区格局下中国人口再布局实现机理及其政策取向[J];城市;2009年02期
8 刘习平;;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战略选择[J];党政干部学刊;2009年01期
9 刘艳华;徐勇;刘毅;;2000年来黄土高原地区的人口增长及时空分异[J];地理科学进展;2012年02期
10 党安荣;;人口密度分级的一般原则与定量标准的探讨[J];地理科学;1990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相娜;;探索古镇保护与开发之路——以瑷珲古镇保护规划为例[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栾贵勤;齐浩良;;主体功能区划背景下人口分布与流动规律研究[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3 卜风贤;;历史农业灾害风险评价研究[A];2008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论文集(2)[C];2008年
4 姜涛;;近代中国人口研究刍议[A];走向近代世界的中国——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建所40周年学术讨论会论文集[C];199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胜利;民国政府西北民族政策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2 赵洪涛;甘肃中南部滑坡、泥石流灾害机制及防灾可持续发展研究[D];兰州大学;2010年
3 潘文轩;我国财政分权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D];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2011年
4 徐诗举;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的财政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5 张用建;艰难的变迁:抗战前十年中国西部工业发展研究[D];四川大学;2003年
6 陈楠;基于GIS的人口时空分布特征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05年
7 赵常兴;西部地区城镇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7年
8 冯浩;中国区域工业竞争力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证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9 于新娟;长江三角洲棉业外贸及其影响(1912—1936)[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10 周仲高;中国高等教育人口的地域性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永剑;云南边境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政策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2 张翠娟;沈阳经济区的战略定位研究[D];辽宁大学;2011年
3 刘飞;论区域财政政策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D];辽宁大学;2011年
4 王W,
本文编号:155574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557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