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新疆兵团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区域分析

发布时间:2018-03-06 02:32

  本文选题:新疆兵团 切入点:人口与经济 出处:《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文章从人口和经济两个系统,选取了16个指标构建了兵团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运用协调度评价模型对兵团14个垦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状况进行区域评估。研究结果表明:2010年八师属于初级协调发展类,一师、二师、六师、七师、建工师属于勉强协调发展类,四师、五师、十师、十二师、十三师属于频临失调衰退类,三师与九师属于轻度失调衰退类,十四师属于中度失调衰退类。兵团各垦区与山东、苏南、关中—天水各城市比较,发现经济水平越高的区域,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越高,兵团各垦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度与比较地区差距明显。
[Abstract]:From the two systems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this paper selects 16 indexes to construct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and uses factor analysis method to determine the index weight.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of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14 reclamation areas of bingtuan was evaluated by using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evaluation model. The results show that in 2010, the 8th divis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prima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first division, the second division, the sixth division, the seventh division, the first division, the second division, the sixth division, the seventh division. The construction and engineering divis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barel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The fourth, fifth, tenth, 12 and 13 divis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frequent and impending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the third and ninth divisions belong to the category of mild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and the 14 division belongs to the category of moderate maladjustment and recession. Comparing the cities of southern Jiangsu, Guanzhong and Tianshui, it is found that the higher the economic level is, the higher the coordination degre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s, and the difference between population and economy in different reclamation areas is obvious.
【作者单位】: 新疆石河子大学医学院预防医学系;
【基金】: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社科基金(项目编号:11BTQN05)
【分类号】:C924.2;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王美霞;任志远;杨忍;王永明;;关中-天水经济区人口与经济发展协调性分析[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2 李文慧;谢可贵;陶建军;余光辉;;苏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1年03期

3 廖重斌;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定量评判及其分类体系——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热带地理;1999年02期

4 刘达;庞南生;;综合评价中指标的规范化研究[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08年16期

5 林凡元;董俊丽;;山东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区域评估及对策研究[J];西北人口;2010年02期

6 刘叶云;;我国企业国际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建构及测度方法研究[J];中国软科学;2003年07期

7 吴文恒;牛叔文;郭晓东;常慧丽;李钢;;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耦合的演进分析[J];自然资源学报;2006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海林;祁茹涛;;西宁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演变趋势评价及对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04期

2 罗娜;耿雅冬;刘欣;;大连市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度演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4期

3 余凤鸣;杜忠潮;周杜辉;;基于熵值法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演变分析——以西安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34期

4 代伟;李克国;;秦皇岛市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测度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04期

5 王利光;葛幼松;;南京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度评价[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年04期

6 黄一绥;;福州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度评价与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12期

7 常阿平;彭伟功;梁丽珍;;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及定量评价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9年10期

8 陈基纯;陈忠暖;;中国房地产业与区域经济耦合协调度研究[J];商业研究;2011年04期

9 魏键;周石鹏;;我国区域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协调度研究[J];保险研究;2011年07期

10 金少芸;丁刚;程娟;;我国东北地区城镇化与节约型社会建设之间的耦合协调发展度研究[J];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1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班春峰;;江苏省土地利用系统协调性分析[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四卷)[C];2010年

2 董家华;陆雍森;;中小城市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度评价[A];中国环境保护优秀论文集(2005)(上册)[C];2005年

3 崔峰;;沿海城市旅游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定量评判——上海案例[A];江苏省旅游学会首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4 王冬艳;李月芬;魏娜;尚媛;徐倩;;长春市城市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度评价[A];200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8年

5 刘勇;菅利荣;;基于灰色关联聚类的高校上市公司动态竞争力[A];第19届灰色系统全国会议论文集[C];2010年

6 赵海江;景元书;刘杰;;南京市城市化与人居环境协调发展分析[A];第27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分会场论文集[C];2010年

7 张敏文;;城市人居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水平的差异分析——以江苏省为例[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8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9 黄雪芸;陈松林;;小城镇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协调度研究—以德化县为例[A];福建省土地学会2011年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张芳;段汉明;张婷;;高密度城镇经济与绿洲生态协调发展趋势研究——以乌鲁木齐市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9-绿色生态与低碳规划)[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明;农村生态住区建设系统耦合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2 鲁凤;生态足迹变化的动力机制及生态足迹模型改进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3 朱丽;综合类生态工业园区指标体系及稳定机制研究[D];山东大学;2011年

4 杨春旭;医院核心竞争力分析与综合评价体系研究[D];中南大学;2011年

5 王云龙;区域旅游业竞争力评估[D];复旦大学;2010年

6 余沛;中原城市群空间联系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7 王新风;耦合水体流动循环系统的围海造陆区域规划理论与应用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8 苏娜;高技术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0年

9 邓淇中;区域金融生态系统运行效率及协调发展研究[D];武汉大学;2011年

10 姜永生;面向全面小康社会的城市居住水平发展评价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冯建京;对外直接投资内部影响因素研究[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2 王伟佳;无锡市经济发展与能源消费关系的实证研究[D];江南大学;2010年

3 彭磊义;浙江省区域经济与饭店业耦合协调发展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王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城市群空间结构及其在资源环境约束下合理性测度[D];南昌大学;2010年

5 蒋兴义;城市土地集约利用理论分析与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6 王超;新疆产业结构变迁与生态环境系统协调性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0年

7 肖默;长株潭地区林业生态圈与生态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07年

8 刘通;都市圈视角下的资源型城市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9 张婧;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现状及变化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臧卫强;银川平原城镇区域PREE系统协调发展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杨士弘;广州城市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预测及调控研究[J];地理科学;1994年02期

2 刘耀彬,李仁东,宋学锋;中国区域城市化与生态环境耦合的关联分析[J];地理学报;2005年02期

3 刘卫东,陆大道;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方法论探讨——以“西部开发重点区域规划前期研究”为例[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4 ;笔谈:持续发展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2期

5 郑度;中国21世纪议程与地理学[J];地理学报;1994年06期

6 张晓东,池天河;90年代中国省级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度分析[J];地理研究;2001年04期

7 黄金川,方创琳;城市化与生态环境交互耦合机制与规律性分析[J];地理研究;2003年02期

8 鲁奇;王国霞;杨春悦;曾磊;;流动人口分布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若干解释(1990、2000)[J];地理研究;2006年05期

9 朱孔来;评价指标的非线性无量纲模糊处理方法[J];系统工程;1996年06期

10 王宗军;综合评价的方法、问题及其研究趋势[J];管理科学学报;1998年01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赵建兵;多目标风险型决策理论及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3年

2 吴玉琴;汕头市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及对策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4年

3 戴慧宇;河北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河北农业大学;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梅,肖勉之;要重视贵州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理论与当代;2002年03期

2 高祖新,尹勤;我国各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分类研究[J];西北人口;2000年03期

3 张国明;论人口与经济的协调发展[J];湖北社会科学;1997年06期

4 严明;闽北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J];南京人口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4年03期

5 蒿建华;;西安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的统计分析[J];科技信息;2009年01期

6 苏海红;青海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研究[J];西北人口;2005年01期

7 吴静;;人口与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状态的实证分析——以浙江省为例[J];浙江统计;2007年03期

8 李澍卿,,田翠琴,周伟文;唐山市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分析[J];中国人口科学;1997年05期

9 底书贵;广西民族地区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及其对策[J];桂海论丛;1997年03期

10 厦门市政协课题组;陈建帮;王秀玉;韩健;车宏图;;厦门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对策建议[J];厦门特区党校学报;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蒲婷婷;王家勋;王生林;;甘肃省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与分析[A];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暨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9年

2 吴连霞;马定国;;人口与经济发展问题研究综述[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刘建华;赵新民;;隰县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现状及出路浅析[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4 冉光艳;;贵州人口安全状况分析与思考[A];“社会学与贵州‘十一五’社会发展”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第四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集[C];2005年

5 杜鹏;;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人口学的发展[A];改革开放与理论创新——第二届北京中青年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学者论坛文集[C];2008年

6 乔木;徐向远;吴义芳;马培生;陈松青;亢会明;张金莲;;对太原市人口发展预测和管理模式转变的设想[A];山西省第七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集[C];2003年

7 唐炳贵;;试论邓小平人口思想及其发展[A];伟人智慧 强国丰碑——纪念邓小平百年诞辰理论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8 钟若愚;;人口老龄化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传导机制研究:综述及借鉴[A];2004年中国经济特区论坛:科学发展观与中国的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9 董立俊;;二十一世纪生育政策决策选择——应尽快实行“1+1=1+1”的计划生育人口政策[A];第六届全国优生科学大会论文汇编[C];2006年

10 金小桃;;论政府创新体系对人口发展战略管理系统性的回应[A];“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年年会论文集[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本报记者 蒋廷玉 本报实习生 许建华;听专家算人口与经济账[N];新华日报;2000年

2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 陈卫;人口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理论回顾[N];中国经济时报;2009年

3 贺尔祥;坚持好作风 促进新跨越[N];黔西南日报;2009年

4 五大连池市人民政府市长 徐飞;划分人口功能区 建设美丽五大连池[N];黑龙江日报;2010年

5 记者 童海华;建人口均衡型社会成发展改革要务之一[N];中国经济导报;2010年

6 记者 王眉灵;市人口计生委 确保实现“十二五”良好开局[N];成都日报;2011年

7 ;抓人口就是促发展 抓计生就是抓民生[N];广西日报;2011年

8 杨莎静;我市人口计生政策 100%兑现[N];江阴日报;2010年

9 ;国家人口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把握人口发展态势 强化区域统筹协作 促进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协调发展[N];福建日报;2010年

10 记者 王芳;人口与经济社会和谐发展[N];珠海特区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9条

1 梁强;人口与经济、环境协调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2 李文;人口与经济可持续发展[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2年

3 杨振;中国人口与经济空间分布关系研究[D];兰州大学;2008年

4 李江;中国人口与经济增长问题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6年

5 金小桃;战略管理视角中的人口发展治理研究[D];河海大学;2007年

6 苏建明;可持续发展视野下的四川生育政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7 徐剑;中国人口政策效果分析[D];吉林大学;2010年

8 曾祥旭;低生育水平下中国经济增长的可持续性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9 吴瑞君;上海大都市圈人口发展战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5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杨冰冰;我国人口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09年

2 李永奎;太湖流域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性研究(1990- )[D];浙江师范大学;2011年

3 马鹏媛;“高等教育—人口—经济”复合系统协调发展评价研究[D];厦门大学;2008年

4 黄海英;1957—1965年中国城乡人口迁移流动与城乡关系研究[D];华南师范大学;2007年

5 吴连霞;江西省人口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赵红娟;辽宁省“人口—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3年

7 阿荣娜;内蒙古人口与经济社会资源环境的持续协调发展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0年

8 周艳;四川省重点开发区人口与经济耦合关系研究[D];西南大学;2012年

9 姑丽巴合尔.阿不力米提;新疆人口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0年

10 吴燕君;重庆人口与经济发展的协调度研究[D];贵州财经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72973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72973.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556a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