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业集群的辽宁区域创新能力评价
发布时间:2018-03-06 03:20
本文选题:区域创新系统 切入点:区域创新能力 出处:《东北财经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 论文类型:学位论文
【摘要】:在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背景下,区域创新能力已成为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因素之一。在我国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的同时,各个地区之间的创新活动也日益展开,建设高效的区域创新系统、提高区域创新能力成为各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同时也成为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重要部分。区域创新系统并不单纯指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一个高效完整的区域创新系统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还包括知识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等等。它的建设需要企业、政府、大学、科研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各个创新主体的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同时也需要城市文化、经济水平、生态环境等土壤的滋润。 本文在阅读大量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全新的研究切入点,即以产业集群为着眼点对区域创新系统进行研究。本文认为,从小范围来讲,产业集群就是一个区域创新系统,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组织机构之间及其与外部沟通联系而建立起来的网络就是一个更大范围的区域创新系统雏形。产业集群又是同一产业价值链上下游不同企业的集合,有利于形成集聚效应,其创新能力相对于企业来说更强大更全面,与其他创新主体之间的联系也更加紧密。 本文以产业集群理论、创新理论、区域创新理论及其他相关理论为依据,并结合自己的研究视角(即以产业集群为着眼点),构建了区域创新系统的理论研究框架:一是构建了以产业集群为核心层,以大学、科研机构、中介组织以及政府为辅助层,以城市硬环境和软实力为支撑层的区域创新系统研究框架;二是分析了产业集群促进区域创新能力的过程;三是探索性地构建了既符合本文理论框架又具有普遍意义的区域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理论是实践的基础,同样理论也需要实践来检验。辽宁作为我国重点工业基地,正在加快步伐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科技进步和创新为重要支撑进行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努力提高自我创新能力。《辽宁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要加快重点产业集群的科技发展,并确定了辽宁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本文以上述理论框架为依据,对辽宁省100个重点产业集群进行抽样调查,运用因子分析法,对辽宁省14个城市的区域创新能力进行实证研究,分析辽宁14个城市分别在区域创新系统核心层、辅助层、支撑层三个子系统中的发展情况及综合创新能力。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指出各个城市区域创新系统建设的优势及不足之处。本文还立足于实际,基于实证研究结论并结合辽宁省区域发展规划政策,以沈阳经济区、辽宁沿海经济带、辽西北地区三大区域为立足点,提出了每个区域提高创新能力的侧重点:沈阳经济区创新能力提高的重点在于加快区域一体化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政府管理机构来协调各城市间的利益矛盾;辽西北地区发展相对落后,提高其区域创新能力的关键在于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改善投资环境,营造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
[Abstract]:......
【学位授予单位】:东北财经大学
【学位级别】:硕士
【学位授予年份】:2013
【分类号】:F124.3;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缉慈;关于中国产业集群研究的若干概念辨析[J];地理学报;2004年S1期
2 付晓东;区域创新系统的构建——以淄博市为例[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1年02期
3 王春法;游光荣;;国家创新体系理论的基本内涵[J];国防科技;2007年04期
4 王缉慈;地方产业群战略[J];中国工业经济;2002年03期
5 陈佳贵,王钦;中国产业集群可持续发展与公共政策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09期
6 任寿根;新兴产业集群与制度分割——以上海外高桥保税区新兴产业集群为例[J];管理世界;2004年02期
7 王缉慈;关于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的政策建议[J];经济地理;2004年04期
8 朱英明;陆洪芳;;论产业集群的集聚优势[J];经济地理;2006年S1期
9 宋周莺;刘卫东;刘毅;;产业集群研究进展探讨[J];经济地理;2007年02期
10 黄晓治;曹鑫;;产业集群与区域创新能力提升——基于结构、行为、绩效的分析[J];经济问题探索;2006年12期
,本文编号:1573116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731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