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我国人口、经济、空间的城市化及其互动

发布时间:2018-03-06 07:19

  本文选题:“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 切入点:互动机制 出处:《城市问题》2014年03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为了探讨我国"人口、经济、空间"城市化系统内部互动机制,通过熵值赋权对中国1986-2011年的城市化水平进行了综合度量,利用VAR模型及相关检验对我国城市化的动态特征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的人口与经济城市化之间存在互为格兰杰原因的关联作用,但与空间城市化之间却呈现出单向的关联作用;进一步的脉冲分析、方差分解发现,产业推动的经济城市化构成了城市化系统的长期驱动因素,而户籍约束下的人口城市化的作用力度薄弱,政府推动下的空间城市化则呈现无序发展的特征;全面推进我国的城市化建设进程,需要进一步改革户籍制度、强化市场机能、约束政府行为,以推动城市化内部的协调发展。
[Abstract]: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nal interaction mechanism of "population, economy, and space" urbanization system in China, the urbanization level of China from 1986 to 2011 was comprehensively measured by entropy weighting. The dynamic characteristics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e empirically analyzed by using VAR model and correlation tes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opulation and economic urbanization in China are related to each other as Granger causes. However, there is a unidirectional correlation between urbanization and spatial urbanization. Further pulse analysis and variance decomposition show that the economic urbanization driven by industry constitutes the long-term driving factor of urbanization system. However, the function of population urbanization under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constraints is weak, while the spatial urbanization promoted by the government is characterized by disorderly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urbanization in China, it is necessary to further reform the household registration system and strengthen the market function. Restrain government behavior to promote the harmonious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作者单位】: 重庆大学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管理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2BJL021)
【分类号】:F299.2;F124;C924.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明星;陆大道;张华;;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测度及其动力因子分析[J];地理学报;2009年04期

2 刘宏;李述晟;;FDI对我国经济增长、就业影响研究——基于VAR模型[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04期

3 孙平军;丁四保;;人口—经济—空间视角的东北城市化空间分异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07期

4 张军;高远;傅勇;张弘;;中国为什么拥有了良好的基础设施?[J];经济研究;2007年03期

5 陈钊;陆铭;;从分割到融合:城乡经济增长与社会和谐的政治经济学[J];经济研究;2008年01期

6 陶然;曹广忠;;“空间城镇化”、“人口城镇化”的不匹配与政策组合应对[J];改革;2008年10期

7 姚震宇;;空间城市化机制和人口城市化目标——对中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一项研究[J];人口研究;2011年05期

8 胡滨;;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与社会风险——对我国当代城市化发展的一项剖析[J];社会科学;2012年05期

9 陆铭;向宽虎;陈钊;;中国的城市化和城市体系调整:基于文献的评论[J];世界经济;2011年06期

10 万广华;朱翠萍;;中国城市化面临的问题与思考:文献综述[J];世界经济文汇;2010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Research on the Impact of Land Transfer on County Agricultural Industrialized Development——A Case Study of Dali County,Shaanxi Province[J];Asian Agricultural Research;2010年11期

2 孙致陆;周加来;;城乡统筹与经济发展互动关系的实证研究——基于安徽省的协整检验与脉冲响应分析[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9年01期

3 冉江;柯长青;;连云港城市扩展及其驱动力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03期

4 孙静;;对重庆市推进城镇建设的思考[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6期

5 赵常兴;霍艾湘;;区域性城镇化的中外比较及启示[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2期

6 李长坡;李青雨;;半城市化地区城乡一体化动力机制与发展模式研究——以许昌市城乡一体化推进区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17期

7 姚新春;钟太洋;严长清;马其芳;;基于粮食安全的江苏省耕地保有量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29期

8 姚涛;;土地流转对县域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影响研究——以陕西省大荔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4期

9 钟春艳;王敬华;周连第;;城镇化对土地利用的影响及对策分析——以密云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6期

10 牟凤云;范氏梅;林云彦;;基于遥感的江苏省城市规模分布定量化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罗必良;李尚蒲;;地方政府间竞争:基于土地出让反应函数的估算——来自省级面板数据的验证(1993-2009)[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2 李尚蒲;罗必良;;中央与地方博弈:来自1999-2009年土地审批与违法用地的证据[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3 周杰;;中央控制与地方过渡供给:一类公共物品提供决定的政治经济学分析[A];第十一届中国制度经济学年会论文汇编(上)[C];2011年

4 杨勇;;聚集效应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实证研究[A];中国旅游评论2011[C];2011年

5 徐安;;基于STIRPAT模型的沿黄省份城市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分析[A];黄河流域资源环境与生态文明建设学术研讨会交流材料[C];2011年

6 魏锋;沈坤荣;;中国省域腐败邻居效应的实证研究[A];2009年度(第七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09年

7 王箐;;财政分权,政府竞争与非经济性公共物品提供:以人均政府卫生支出为例[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8 魏建;王安;;地方政治结构与经济增长方式的调整[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9 周晓;;湖北省城郊镇城镇化发展策略研究[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10 洪世键;;大都市区化:西方的实践及其在中国的前景[A];转型与重构——2011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丽;城乡协调发展视角下的新疆城镇化产业支撑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2 彭彦强;基于行政权力分析的中国地方政府合作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3 赵聚军;中国行政区划改革的理论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4 何东;论自觉误读[D];中央美术学院;2010年

5 李艳红;综合运输通道客运结构优化理论与方法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6 李爱民;基于遥感影像的城市建成区扩张与用地规模研究[D];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2009年

7 王庆松;山东城市化发展战略对大气环境影响研究[D];山东大学;2010年

8 肖英;基于“两型”城市构建的长沙城市森林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9 唐志军;地方政府竞争下中国之“谜”的若干问题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10 葛宝琴;城市化、集聚增长与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D];浙江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作人;城市化对中国经济发展及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分析[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邴迪;哈大齐工业走廊不同类型城市空间扩展过程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3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4 于洋;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当代中国城市成长管理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5 和强;新泰市城镇化发展问题及对策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梁潇;产业结构演变与城市化的互动关系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刘天宝;中国地级以上城市城市化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分析[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8 马轶秋;基于公路网络的城市腹地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9 谭少平;高速公路对城镇体系的影响分析[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10 陈体江;城镇体系与公路网络的分形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亦卓;;外商直接投资与北京经济增长[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5期

2 李京文;;中国城市化的重要发展趋势:城市群(圈)的出现及对投资的需求[J];创新;2008年03期

3 蔡f ,王德文;外商直接投资与就业——一个人力资本分析框架[J];财经论丛(浙江财经学院学报);2004年01期

4 李美洲;韩兆洲;;城镇化和工业化对农民增收的影响机制[J];财贸研究;2007年02期

5 张启成;城市化与城市质量[J];城市发展研究;2001年03期

6 官锡强;;从台湾农村城市化模式看广西农村城镇化的路径选择[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3期

7 段进军;;关于我国小城镇发展态势的思考[J];城市发展研究;2007年06期

8 甄峰;明立波;张敏;孙军;简博秀;;全球化、区域化与江苏沿江区域空间重构[J];城市规划;2006年09期

9 周一星;;关于中国城镇化速度的思考[J];城市规划;2006年S1期

10 周毅;;城市化理论的发展与演变[J];城市问题;2009年11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文知;锦州市人口城市化研究[J];理论界;2004年05期

2 ;西部少数民族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J];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4期

3 李静;人口城市化是西部大开发的最佳路径选择[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年01期

4 朱宝树;上海人口城市化和再分布发展态势[J];南方人口;2003年03期

5 杨启藩;墨西哥人口城市化回顾与展望[J];拉丁美洲研究;1996年01期

6 叶智辉;我国人口城市化问题的思路与对策[J];福建行政学院福建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1997年04期

7 王小山;省会人口城市化的战略设想[J];经济工作导刊;1996年02期

8 李辉;中国人口城市化综述[J];人口学刊;2003年06期

9 王曙光;;深圳城市化进程中人口问题的思考[J];现代乡镇;2005年10期

10 本刊编辑部;《人口学刊》1990年篇名总目[J];人口学刊;1990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3条

1 洪业应;;人口城市化与产业结构关系的计量分析——以贵州省为例[A];西部省区市社科联第四次协作会议暨西部发展能力建设论坛论文集[C];2011年

2 胡伟略;;中国现代经济增长的人口问题及其对策研究[A];第五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论文集[C];2007年

3 钟逢干;;我国城市人口发展现状分析[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二届学术年会暨“全球化与中国区域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红;经济特区——人口城市化的见证[N];中国人口报;2001年

2 记者 姜晓凌;上海人口城市化郊区化并进发展[N];上海科技报;2005年

3 顾宝昌;人口城市化与城市体系[N];光明日报;2006年

4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口与区域研究所 石智雷;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的适应与融入[N];中国人口报;2007年

5 郭虹 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重视城市人口发展规划[N];中国人口报;2006年

6 ;2025年中国城市人口将接近10亿[N];经济观察报;2006年

7 张翼;我国人口结构的若干重要新变化[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6年

8 中国人口报社社长兼总编辑 席小平;高度·广度·深度[N];中国人口报;2001年

9 皮专胜;人口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系统研究[N];人民日报;2006年

10 学部委员 田雪原;坚定不移地站在人民大众立场[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4条

1 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质量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2 史学斌;基于熵定律的人口分布与再分布机制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9年

3 翁有利;长春人口发展与城市变迁研究(1800-1945)[D];吉林大学;2012年

4 王学义;人口现代化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佳旭;城乡统筹视角下我国人口城市化道路研究[D];吉林大学;2013年

2 陈玲;人口城市化与避免“中等收入陷阱”及对中国的启示[D];浙江大学;2013年

3 林娣;我国人口城市化制度创新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4年

4 林琳;中日人口城市化过程比较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5 司怡;中国人口城市化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研究[D];吉林大学;2004年

6 石雅茗;20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人口城市化进程分析[D];吉林大学;2004年

7 吴信学;安徽省人口城市化问题研究[D];安徽大学;2007年

8 张大磊;北京市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的影响[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3年

9 刘金华;贵阳市人口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研究[D];贵州大学;2006年

10 马颖亿;1990年以来江苏省人口空间格局与演化机理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157384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7384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6dbf***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