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格局演变及其影响因素

发布时间:2018-03-10 08:42

  本文选题:市域经济 切入点:时空演变 出处:《经济地理》2015年05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运用空间自相关和空间计量方法对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长江经济带市域经济差异呈现出先增大再缩小的发展趋势。长江经济带经济表现出较强的空间相关性,高值和低值集聚现象显著,"高高"集聚较稳定在长三角地区,"低低"集聚有向分散的趋势发展;运用空间计量方法对两个阶段市域经济的影响因素进行了对比研究,分析得出财政收入和人口密度在两阶段由第一阶段的负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财政支出在第一阶段的正效应作用转变成了第二阶段的负效应作用,经济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在两阶段都起着正效应作用,两阶段中固定资产投资的正效应都为最大,第二产业比重、第三产业比重和固定资产投资正效应作用上升明显。
[Abstract]:The spatial autocorrelation and spatial measurement methods are used to analyze the temporal and spatial evolution and influencing factors of the urban economic differences in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ifferences in the urban econom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increase first and then shrink. The economy of the Yangtze River Economic Belt shows a strong spatial correlation. The phenomenon of high value agglomeration and low value agglomeration is remarkable, "high" agglomeration is stable in Yangtze River Delta region, and "low" agglomeration tends to be dispersed. The analysis shows that fiscal revenue and population density change from the negative effect in the first stage to the positive effect in the second stage, and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iscal expenditure in the first stage is transformed into the negative effect in the second stage. Economic structure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play a positive role in both stages. The positive effect of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s the largest in the two stages, and the proportion of secondary industry, tertiary industry and fixed asset investment is increasing obviously.
【作者单位】: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经济管理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环境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7AJL013)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伟;;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差异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6年02期

2 虞孝感,王合生,崔大树;长江经济带发展的态势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1999年01期

3 陆大道;;二○○○年我国工业生产力布局总图的科学基础[J];地理科学;1986年02期

4 陆大道;关于“点-轴”空间结构系统的形成机理分析[J];地理科学;2002年01期

5 刘岳平;唐路元;钟世川;;长江上游经济带经济增长差异与趋同分析[J];广西财经学院学报;2012年02期

6 赵琳;徐廷廷;徐长乐;;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3年07期

7 陆大道;;建设经济带是经济发展布局的最佳选择——长江经济带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J];地理科学;2014年07期

8 叶信岳;李晶晶;程叶青;;浙江省经济差异时空动态的多尺度与多机制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14年09期

9 孙方;丁志伟;赵威;;2000年以来我国东部地区市域经济时空分异研究[J];华东经济管理;2014年03期

10 桂黄宝;;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空间计量分析[J];经济地理;2014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李晓琴;覃建雄;;基于协同论和点—轴系统理论的成都乡村旅游发展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01期

2 董静;;生态旅游目的地空间结构发展演变研究——以河北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10期

3 曹月娥;塔西甫拉提·特依拜;王新军;谢霞;杨建军;;基于规则的土地利用布局优化方法研究——以新疆温泉县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24期

4 赵亮;宋香谒;;辽宁省旅游经济空间结构构建研究[J];辽宁科技大学学报;2009年06期

5 王忠良;华德尊;李春艳;;大气环境容量与工业布局关系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8年01期

6 吴云超;彭浩;金彦平;;旅游业驱动湘西经济发展研究[J];北京工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6期

7 李秀霞;倪维秋;;点一轴系统理论在鸭绿江流域旅游资源开发中的运用研究[J];商业研究;2008年02期

8 王合生,李昌峰;长江沿江区域空间结构系统调控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9 周国华;湖南小城镇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3期

10 沈玉芳,张超,张之超;上海与长江中上游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小雨;李话语;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湖北省地理学会2006优秀学术论文集(地理科学类)[C];2006年

2 陈锐;苗长虹;;第一章 中国可持续型城市群发展[A];中原城市群科学发展研究[C];2008年

3 张爱儒;;青藏铁路沿线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战略构想与政策建议[A];探索 创新 求实——青海省“十一五”时期理论和实践研究成果汇编(上)[C];2011年

4 颜飞;王建伟;赵雪峰;;城市空间扩张和区域时空收敛的动力机制[A];陕西省社会科学界第二届(2008)学术年会——青年博士论坛“陕西新起点:创新·发展·民生”专题获奖论文选编[C];2008年

5 张贡生;;沿海地区城市群(带)发展战略构想[A];全国经济地理研究会第十三届学术年会暨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陈睿;;经济绩效视角下都市圈空间规划方法研究[A];生态文明视角下的城乡规划——2008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C];2008年

7 杨小雨;于吉涛;曾克峰;;构建中原旅游圈的四大要素分析[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创新模式专辑[C];2006年

8 孙春明;;基于点轴理论的兰渝铁路沿线经济带构建研究[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9 陈翥;朱杰敏;吴传清;;西方增长极理论模式在中国的新发展:基于学说史的视角[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王君;王艳霞;张勇;;对口援疆背景下绿洲型乡镇特色城镇化发展路径研究——以新疆于田县阿热勒乡总体规划为例[A];城市时代,协同规划——2013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10-区域规划与城市经济)[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鲍新华;吉林—长春—四平城市经济带表土环境质量评价与生态地球化学分区[D];吉林大学;2011年

2 马俊;交通网络演进:过程与机制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3 刘永胜;蓝色经济区产业布局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4 孙加韬;中国海陆一体化发展的产业政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5 侯兵;南京都市圈文化旅游空间整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年

6 王启尧;海域承载力评价与经济临海布局优化理论与实证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1年

7 孟令兴;系统动力学建构下交通枢纽型经济的发展理论与实证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8 张学勇;我国大城市地区新城成长与主城共生策略研究[D];哈尔滨工业大学;2011年

9 吴旭晓;基于复杂系统理论的区域中心城市内涵式发展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10 宁玲;城市景观系统优化原理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昕;区域性核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2 朱士鹏;广西城镇体系空间结构测度与优化研究[D];广西师范学院;2010年

3 李玮;区域发展规划中的空间发展战略体系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4 刘晓华;沿海与内陆县域经济发展模式比较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朱正龙;汉长昌三大城市群空间结构比较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0年

6 王丹;乡镇组团发展模式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0年

7 杨修志;山东省城市体系济—青双核结构空间关系演变及其影响研究[D];安徽师范大学;2010年

8 李承枚;广佛同城交通一体化进程中的政府作为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杨蕾蕾;福建省旅游目的地系统空间结构的优化分形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10 苑景雪;浙江省入境旅游非均衡性空间特征分析及对策研究[D];浙江工商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徐长乐;殷为华;;推进“长江战略”实现长江经济带统筹发展[J];中国城市经济;2004年01期

2 向云波;彭秀芬;徐长乐;;上海与长江经济带经济联系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9年06期

3 张学良;;中国区域经济收敛的空间计量分析——基于长三角1993-2006年132个县市区的实证研究[J];财经研究;2009年07期

4 廖元和;;长江上游经济带的范围及其经济核心区研究[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论坛);2009年05期

5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宏观形态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1期

6 梁平;梁彭勇;黄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效率的动态变化——基于Malmquist指数法的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9年03期

7 武鹏;余泳泽;季凯文;;市场化、政府介入与中国高技术产业R&D全要素生产率增长[J];产业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8 余泳泽;张妍;;我国高技术产业地区效率差异与全要素生产率增长率分解——基于三投入随机前沿生产函数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12年01期

9 樊新生,李小建;河南省经济空间结构演变分析[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5年02期

10 王合生,虞孝感;长江经济带发展中若干问题探讨[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年02期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周二黑;黄河流域经济空间分异规律研究[D];河南大学;2007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智杰,陈永宁;推进长江经济带一体化建设的发展战略及对策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00年03期

2 刘东林,岳秀莲;西部开发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协调发展[J];济宁师专学报;2000年05期

3 张学全 ,戴劲松;长江经济带成为我国颇具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中国科技产业;2000年11期

4 王一鸣;;加快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 构筑新兴经济增长区[J];中国经济快讯;2001年09期

5 辛文;从整体上研究长江经济带的开发与发展[J];天府新论;2001年01期

6 柴锡贤;;上海在长江经济带的作用[J];上海城市规划;2002年02期

7 张改红,王力;长江经济带的环境质量与可持续发展[J];重庆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01期

8 乔晶,胡兵,赖景生;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西部经济论坛;2004年01期

9 ;长江经济带——充满活力的高科技走廊[J];苏南科技开发;2004年03期

10 马勇,黄猛;长江经济带开发对中部崛起的影响与对策[J];经济地理;2005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华东师范大学长江流域发展研究院课题组;;以三通为突破口加快长江经济带的形成与发展[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2 蒋正华;;增强长江健康生命 保护长江黄金水道 发展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3 金学洙;;建设一个更加和谐和繁荣的长江经济带——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致辞[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4 杨泰波;;深化协作 共创未来——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演讲[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5 郑柏林;;充分发挥金融作用 支持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6 唐路元;;长江经济带中西部地区合作问题研究[A];长江上游经济发展与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5年

7 顾传训;;发展与繁荣:走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8 雷亨顺;;建设长江经济带具有重大战略意义[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9 张学恕;;迈向21世纪的长江经济带[A];长江流域经济文化初探[C];1997年

10 唐建荣;;南京是一座开明开放的城市和欣欣向荣的投资热土——在2006长江经济带生产力发展(南京)论坛上的讲话[A];2005—2006中国生产力发展研究报告(下)[C];2006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张磊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教授 院长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知识产权法硕士 仲裁员 上海高校智库国际经贸治理研究中心主任 张斌 上海对外经贸大学WTO研究教育学院研究生;长江经济带:西部发展的新动力[N];重庆日报;2014年

2 记者 商宇;“中国发展论坛·2014——建设长江经济带”在渝举行[N];重庆日报;2014年

3 邱曙东;“把脉”长江经济带[N];解放日报;2003年

4 彭兴庭;“长江经济带”,话好听,路难行[N];经理日报;2005年

5 侯力明;信息一体化———长江经济带腾飞助推器[N];江苏经济报;2004年

6 程维;长江经济带“胎动”[N];青岛日报;2005年

7 程维;长江经济带舞动龙计划[N];西部时报;2005年

8 本报记者 王丽娟;长江经济带 携东中西部和谐共舞[N];中国改革报;2006年

9 本报记者 唐红阳;借水洞庭,,谋利长江经济带[N];湖南经济报;2006年

10 方东旭 杨宏生 徐天鹏;“长江经济带”开发热潮又起[N];江苏经济报;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8条

1 赵琳;长江经济带经济演进的时空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12年

2 胡兵;长江经济带开发与重庆市经济发展研究[D];西南农业大学;2003年

3 于文静;长江经济带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及协调度的定量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4 王波;推动长江经济带新型城镇化发展研究[D];四川省社会科学院;2014年

5 周颍;长江经济带物流发展与产业布局优化[D];上海海运学院;2001年

6 龙宇;长江经济带物流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4年

7 田继忠;长江经济带现代物流网络发展模式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8 张雯婷;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592588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592588.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4185c***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