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博弈理论和激励相容原理的低碳经济相关主体行为研究
本文选题:低碳经济 切入点:激励相容 出处:《中国管理科学》2014年S1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发展低碳经济是一个关系到社会各阶层的利益的活动,这离不开政府、企业和公众三大主体的共同参与。在此过程中,而如何协调各方利益、制定合理的激励机制就成为政府的重要任务,而激励相容原理正是分析解决这类问题的一个十分有力的理论工具。研究分析了低碳经济发展背景下政府、企业及公众三方的行为动机和利益诉求,并结合完全信息静态博弈方法推导各主体行为决策的影响因素,找到了制定相关激励政策的切入点。为了进一步明确主体收益期望的最大值以及取得最大值的条件,进而依据激励相容原理寻求各方利益的均衡点,又使用了混合策略纳什均衡方法重新修正并分析了各主体收益期望的极值。政府作为生态利益和社会总福利的代表者,要充分利用现有条件和资源,针对企业和公众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调动他们参与低碳经济发展的积极性。
[Abstract]: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is an activity related to the interests of all social strata, which cannot be separated from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government,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In this process, how to coordinate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It is an important task for the government to establish a reasonable incentive mechanism, and the principle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is a very powerful theoretical tool to analyze and solve this kind of problems. In the context of the development of low-carbon economy, the government is studied and analyzed. The behavior motivation and interest demand of the enterprise and the public, and combined with the static game method of complete information, the influence factors of the behavior decision of the main body are deduced. In order to make clear the maximum expected income of the subject and the condition of obtaining the maximum value, and then seek the equilibrium point of the interests of all parties according to the principle of incentive compatibility, the paper finds out the starting point of the relevant incentive policy. The Nash equilibrium method of mixed strategy is also used to revise and analyze the extreme value of the income expectation of each subject. As the representative of ecological interest and total social welfare, the government should make full use of the existing conditions and resources. Enterprises and the public to formulate appropriate incentives to mobilize their participation in low-carbon economic development enthusiasm.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基金项目(11YJC840046) 黑龙江省攻关软科学项目(GD10D201)
【分类号】:F124.5;F224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7条
1 张丽峰;;我国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碳排放关系研究[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年05期
2 纪念;;如何激励和约束“低碳经济”主体的行为[J];环境保护;2010年11期
3 周黎莎;余顺坤;;基于激励相容的企业绩效管理模式设计[J];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2012年01期
4 徐莉;朱同斌;余红伟;;低碳经济发展激励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5 胡大立;丁帅;;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22期
6 蒋长流;;多维视角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2年12期
7 陈桂兰;;我国低碳经济发展中的政府角色分析[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14年02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谭娟;政府环境规制对低碳经济发展的影响及其实证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铭泽;;基于Divisia分解法的碳排放因素分解研究——以广东省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1期
2 李春波;;林业低碳竞争力指标体系的构建及实证评价——以西南地区5省市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12年12期
3 杨振;;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年11期
4 王超;穆东;姜庆国;;煤炭产供链的碳排放经济测度模型和治理效益模型研究[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5 计军平;刘磊;马晓明;;基于EIO-LCA模型的中国部门温室气体排放结构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年04期
6 刘亦文;胡宗义;;我国低碳包装发展机制与体系研究[J];包装工程;2012年07期
7 张亨利;;论企业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2012年04期
8 许广月;;我国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区域比较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财经论丛;2011年02期
9 许泱;周少甫;;我国城市化与碳排放的实证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11期
10 余光辉;耿军军;周佩纯;朱佳文;李振国;;基于碳平衡的区域生态补偿量化研究——以长株潭绿心昭山示范区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2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德勇;陈冲华;;实现京津冀区域低碳经济发展的途径分析[A];2010年度京津冀区域协作论坛论文集[C];2010年
2 王爱兰;;低碳城市建设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研究[A];新规划·新视野·新发展——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七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天津学术文库》(下)[C];2011年
3 侯依玲;谈建国;刘校辰;吴蔚;马京津;;低碳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进展[A];S3 聚焦气候变化,探索低碳未来[C];2012年
4 王先甲;张柳波;;低碳约束下实验区政府的激励机制设计[A];2010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0年专刊(一)[C];2010年
5 王盼盼;;低碳消费相关热点的研究综述[A];2011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2011年专刊(一)[C];2011年
6 张宏武;兰梓睿;;天津低碳消费模式发展的路径选择[A];科学发展·惠及民生——天津市社会科学界第八届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C];2012年
7 赵丰年;张永庆;;低碳城市发展的路径研究——以上海市为例[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8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9 田云;张俊飚;;中国农业碳排放研究:测算、时空比较及脱钩效应[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10 李有绪;陈秋华;;休闲农业低碳园区模型及其评价体系构建探讨[A];绿色经济与林业发展论——第六届中国林业技术经济理论与实践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孙起生;基于低碳经济的县域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0年
2 夏艳清;中国环境与经济增长的定量分析[D];东北财经大学;2010年
3 赵书新;节能减排政府补贴激励政策设计的机理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4 易艳春;外商直接投资、经济增长与我国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5 万宇艳;我国工业结构低碳化初探[D];华中科技大学;2011年
6 汤晓莉;郑州市经济转型研究[D];河南大学;2011年
7 任峰;商品粮种植乡生物质废弃物回收利用规划研究[D];天津大学;2012年
8 纪明;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碳博弈问题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李荣生;低碳经济下我国制造业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D];哈尔滨工程大学;2011年
10 李军军;中国低碳经济竞争力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张莉莉;化学工业节能减排问题分析与政策建议[D];华东理工大学;2011年
2 顾正兴;低碳经济下云南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对策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年
3 杨迷影;面向企业低碳制造的若干信息服务技术[D];浙江大学;2011年
4 齐敏;我国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
5 郅西娟;低碳经济下的财政政策分析[D];山东经济学院;2011年
6 张琪;低碳经济下陕西产业结构优化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7 王春杰;基于低碳经济的西安城市发展路径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8 张健;基于LEAP模型的长春市城市客运交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9 吴祚江;东北地区工业低碳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10 王淑敏;低碳经济发展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及策略分析[D];北京交通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张志强,程国栋,徐中民;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方法及应用研究[J];冰川冻土;2002年04期
2 张雪岷;张德明;;公司属性、经营绩效与经营管理团队薪酬——基于沪市上市公司的实证分析[J];商业研究;2006年23期
3 谢薇;;绩效激励与知识管理新模式的构建[J];商业研究;2009年01期
4 郭心毅;蒲勇健;张东风;;公平偏好与薪酬激励:基于保险代理业的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1期
5 刘明坤;;基于制度理论的企业非相关多元化与绩效关系研究[J];商业研究;2010年07期
6 袁男优;;低碳经济的概念内涵[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10年01期
7 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苏明;石英华;王桂娟;陈新平;许文;;中国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政政策研究[J];财贸经济;2011年10期
8 张泉;叶兴平;陈国伟;;低碳城市规划——一个新的视野[J];城市规划;2010年02期
9 赵红;;环境规制对产业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中国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产业经济研究;2008年03期
10 钟华平,樊江文,于贵瑞,韩彬;草地生态系统碳蓄积的研究进展[J];草业科学;2005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湖南大学 陈晓春 谭娟 陈文婕;[N];光明日报;2009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傅京燕;环境规制对贸易模式的影响及其政策协调[D];暨南大学;2006年
2 郭彬;循环经济评价和激励机制设计[D];天津大学;2005年
3 李红利;中国地方政府环境规制的难题及对策机制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德英;我国工业部门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5年
2 王雪娜;我国能源类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6年
,本文编号:1613407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134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