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化下的经济赶超路径探索——基于D-S框架
本文选题:比较优势 切入点:竞争优势 出处:《南开经济研究》2014年04期 论文类型:期刊论文
【摘要】:本文通过构建具有产品差异性、厂商垄断性和规模报酬递增的两国模型,运用修正的D-S分析框架,证明了在全球化下一国经济赶超可分为两步:初期建立与要素禀赋相符的产业结构;当要素禀赋与产业结构发生背离时进入加速期,此时应确保技术进步与要素禀赋变动同步,进行产业升级。基于韩国数据,本文实证研究发现固定产业结构对经济赶超有倒U型影响,证实了上述结论。其后依据全球化下技术进步的不同方式,给出了赶超国在加速期面临的三种不同赶超路径,认为我国当前可以选择"吸收主动技术溢出—吸收被动技术溢出—自主研发"的赶超路径。
[Abstract]:In this paper, two country models with product difference, firm monopoly and increasing returns of scale are constructed, and the modified D-S analysis framework is used. It is proved that there are two steps for a country to catch up with the economy under globalization: to establish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 accordance with factor endowment in the initial stage, and to ensure that technological progress and factor endowment change synchronize with each other when the factor endowment deviates from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 into an accelerated period. Industrial upgrading. Based on Korea data, this paper finds that fixed industry structure has negative U-shaped impact on economic catch-up, which confirms the above conclusion. Then, according to different ways of technological progress under globalization, In this paper, three different ways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 in the acceleration period are given, and it is considered that China can choose the path of catching up and overtaking "absorbing active technology spillover, absorbing passive technology spillover and independent R & D" at present.
【作者单位】: 兰州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学院;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09BJL05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2CIL054)资助
【分类号】:F114.41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4期
2 李光泗;沈坤荣;;技术进步路径演变与技术创新动力机制研究[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06期
3 徐康宁;冯伟;;基于本土市场规模的内生化产业升级:技术创新的第三条道路[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11期
4 郭克莎;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J];国际经济评论;2003年05期
5 林毅夫,李永军;比较优势、竞争优势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J];管理世界;2003年07期
6 林毅夫;;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J];经济学(季刊);2002年01期
7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重构发展经济学的框架[J];经济学(季刊);2011年01期
8 左大培;;绕过比较优势“陷阱”,以技术立国[J];绿叶;2009年08期
9 刘友金;吕政;;梯度陷阱、升级阻滞与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创新[J];经济学动态;2012年11期
10 林毅夫,蔡f ,李周;比较优势与发展战略——对“东亚奇迹”的再解释[J];中国社会科学;1999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德亚;董有德;;跨国公司产品内分工与我国的产业升级[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06期
2 高勋炳;;充分发挥比较优势 努力提升安徽外贸竞争力[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年03期
3 周庆元;骆建建;;农村公共产品供给·自生能力与新农村建设[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23期
4 钱进;;安徽经济发展战略的选择[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年05期
5 李晓阳;吴彦艳;王雅林;;基于比较优势和企业能力理论视角的产业升级路径选择研究——以我国汽车产业为例[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2期
6 仇恒义;;全球价值链视角下我国纺织服装业升级的路径选择[J];北方经济;2008年02期
7 沈伟利;徐建中;;产业自生竞争力理论探析[J];北方论丛;2011年06期
8 王明友;王天一;;论中国30年市场化改革的基本经验[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06期
9 张连城;韩蓓;;北京地区与全国总体经济增长阶段性特点的比较分析[J];北京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年03期
10 朱磊;;台湾产业政策中的“适度逆比较优势策略”——兼论“产业创新条例”的意涵[J];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郭艳秋;基于随机前沿模型的区域技术效率研究[D];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年
2 武建龙;企业综合优势管理机制研究[D];哈尔滨理工大学;2010年
3 李伟;结构化创新的理论与实证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4 曹珂;中国金融发展与比较优势:外部融资视角[D];南开大学;2010年
5 马冀勋;区域开发中的主导产业选择与绩效评估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6 吴建涛;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政策效果和经济影响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7 顾磊;国际产品内贸易的模式、效应与政策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8 李继伟;我国资本项目开放中的风险预警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9 雷国雄;不确定性、创新不足与经济演化[D];暨南大学;2010年
10 熊珍琴;中国对外贸易顺差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陈正坤;我国柑橘出口比较优势及其可持续性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张记波;浙江省优势产业选择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3 肖明月;浙江进口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10年
4 陈伟;比较优势理论与我国出口制造业发展及产业结构升级策略新析[D];华东政法大学;2010年
5 林建安;中国苹果产品出口贸易发展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6 张磊;出口加工企业转型的战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7 戚建永;河南省肉类食品产业链优化研究[D];河南工业大学;2010年
8 陈宗财;我国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研究[D];江西财经大学;2010年
9 许雪剑;长三角区域经济增长差异的收敛性分析[D];南京财经大学;2010年
10 林海明;HY公司出口外贸产品结构优化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丁建军;;产业转移的新经济地理学解释[J];财经科学;2011年01期
2 梁琦;詹亦军;;产业集聚、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来自长三角的证据[J];产业经济评论;2005年02期
3 冯根福;刘志勇;蒋文定;;我国东中西部地区间工业产业转移的趋势、特征及形成原因分析[J];当代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4 罗浩;中国劳动力无限供给与产业区域粘性[J];中国工业经济;2003年04期
5 王益民;宋琰纹;;全球生产网络效应、集群封闭性及其“升级悖论”——基于大陆台商笔记本电脑产业集群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7年04期
6 周勤;周绍东;;产品内分工与产品建构陷阱:中国本土企业的困境与对策[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08期
7 周五七;曹治将;;中部地区承接东部产业梯度转移的壁垒与对策[J];改革与战略;2010年10期
8 吴晓波;二次创新的周期与企业组织学习模式[J];管理世界;1995年03期
9 毛日f;魏浩;;所有权特征、技术密集度与FDI技术效率外溢[J];管理世界;2007年10期
10 胡汉昌,郭熙保;后发优势战略与比较优势战略[J];江汉论坛;2002年09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燕黎;技术进步与网络经济[J];今日科技;2001年02期
2 刘阿男;技术进步与外贸发展[J];辽宁经济;2001年02期
3 常进雄;技术进步能确保一个更好的环境吗?[J];宁夏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4 肖新国;以技术进步促企业发展[J];中国电力企业管理;2001年07期
5 许彬;论技术进步的发生机制[J];浙江社会科学;2001年03期
6 赵振华;失业认识的四大误区[J];中共银川市委党校学报;2001年01期
7 夏杰长;;促进技术进步的财税政策选择[J];中国财政;2001年02期
8 梅学林;高速发展来自技术进步[J];中国奶牛;2002年05期
9 ;增强创新能力 推进技术进步[J];中国经贸导刊;2002年06期
10 刘亚非;技术进步系统结构与功能探析[J];广西社会科学;2002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黄家骅;;试论我国技术进步的社会化和产业化[A];面向21世纪的科技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下册)[C];1999年
2 孙文英;;依靠技术进步促进企业发展[A];1999年晋冀鲁豫鄂蒙六省区机械工程学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河南分册)[C];1999年
3 张永光;;技术进步的统计评估[A];加入WTO和中国科技与可持续发展——挑战与机遇、责任和对策(上册)[C];2002年
4 雷明;;评价技术进步的投入产出分析方法研究[A];复杂巨系统理论·方法·应用——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八届学术年会论文集[C];1994年
5 王有贵;方福康;;技术进步的经济含义及其动力学机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5卷[C];1999年
6 雷明;冯珊;;技术进步评价系统研究[A];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论文集(第2卷)[C];1993年
7 陈艳莹;张国峰;;技术进步的内生性与可持续发展[A];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研究新进展——第6届全国青年管理科学与系统科学学术会议暨中国科协第4届青年学术年会卫星会议论文集[C];2001年
8 蔡伟毅;;全球化条件下的知识溢出与技术进步研究[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9 王艾敏;;外商投资对房地产技术进步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河南省的数据[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10 靳卫东;吴向鹏;;实现技术进步型经济增长的路径和策略研究[A];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与经济规律[C];2010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胡江 作者单位:金沙县沙土镇安监站;浅析完善企业安全生产长效机制[N];经济信息时报;2008年
2 魏海田;依靠技术进步反腐败?[N];中华工商时报;2000年
3 记者 罗晖;反垄断法保护技术进步[N];科技日报;2007年
4 王玉平;技术的作用及应用的双重性[N];学习时报;2009年
5 记者 彤宇 通讯员 柳志;技术进步和创新促进吉林工业增长[N];科技日报;2000年
6 本报记者 仝晓波;以技术进步促能源产业破茧前行[N];中国能源报;2014年
7 ;市场须为技术进步服务[N];经济日报;2005年
8 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 范伯元;深入宣传贯彻《北京市技术市场条例》开创北京技术市场工作的新局面[N];北京科技报;2002年
9 东言;宜从技术进步上找出路[N];中国纺织报;2001年
10 记者 王心见;技术进步是全球贸易重要推动力[N];科技日报;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闫宏秀;技术进步与价值选择[D];复旦大学;2003年
2 赵利;技术进步对劳动就业的影响研究[D];天津大学;2009年
3 郭建万;中国金融发展与技术进步:理论和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0年
4 张育明;促进技术进步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1年
5 檀勤良;技术进步视角下中国就业问题研究[D];厦门大学;2005年
6 邢宏建;网络技术进步与网络标准竞争[D];山东大学;2008年
7 肖六亿;技术进步的就业效应[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8 喻美辞;南北贸易的技术进步效应与南北国家的就业变动[D];厦门大学;2009年
9 张红芳;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技术进步[D];西北大学;2001年
10 潘伟志;基于技术进步的中心城市产业演化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范玉杰;浅析1988-2004年我国技术进步对就业总量的相关效应[D];山东大学;2008年
2 粟熙;技术进步对中国就业的影响[D];湖南师范大学;2009年
3 黄珍;国际贸易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4 田晓芳;装备制造业技术进步的溢出效应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9年
5 钱茜;外商直接投资和我国技术进步关系的研究[D];暨南大学;2006年
6 陈娟;山东省技术进步路径与就业问题研究[D];山东大学;2007年
7 王晓松;新制度经济学视野中的中国技术进步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
8 陆晓佳;我国技术进步的测度[D];中南财经政法大学;2007年
9 李蓓;市场化与技术进步关系的实证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3年
10 包江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作用路径的实证研究[D];北京工业大学;2013年
,本文编号:1621015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6210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