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金融多样性与财产性收入——基于增长和分配双重视角的审视

发布时间:2018-05-05 17:39

  本文选题:金融发展 + 金融结构 ; 参考:《当代财经》2015年03期


【摘要】:金融多样性不仅决定了金融部门的效率,而且还界定了金融规模扩张的受益边际,因此,它对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和分配具有重要影响。使用2005-2011年中国省际经验数据的研究发现,金融多样性的上升显著地促进了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并降低了财产性收入在高收入组和低收入组居民间分配的不平等。同时,金融多样性也是金融规模扩张影响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和分配的门槛条件,只有当金融多样性超过一定的门槛值之后,金融规模的扩张才可能显著地促进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及平等分配。研究表明,金融结构的优化可能远比金融规模的扩张更为重要。因此,增加中国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并促进财产性收入的平等分配,可能需要进一步消除金融市场上存在的一些歧视性准入壁垒,特别是针对非国有金融和民间金融的歧视性准入壁垒,以此构建一个机构种类多样的金融体系,并培育各类金融机构享有公平竞争机会的市场环境,以促进各类金融机构的充分竞争。
[Abstract]:Financial diversity not only determines the efficiency of financial sector, but also defines the profit margin of financial expansion. Therefore, it has an important impact on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Using the data of China's provincial experience from 2005 to 2011, it is found that the increase of financial diversity has significantly promoted the growth of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and reduced the inequality of th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income between the high-income group and the low-income group. At the same time, financial diversity is also the threshold condition for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scale to affect the growth and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Only when the financial diversity exceeds a certain threshold,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scale can significantly promote the growth and equal distribution of residents' property income. The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optimization of financial structure may be more important than the expansion of financial scale. Thus, increasing the property income of Chinese residents and promoting the equitable distribution of property income may require further elimination of some discriminatory barriers to access in the financial markets, In particular, discriminatory barriers to access to non-state and private finance, as a means of building a diverse financial system and fostering a market environment in which financial institutions enjoy fair opportunities for competi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full competition of various financial institutions.
【作者单位】: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促增与公平分配机制研究”(12CJL022)
【分类号】:F832;F126.2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6条

1 陆磊;;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市场准入与宏观调控[J];南方金融;2007年11期

2 沈婷;陈刚;;金融多样性与收入不平等——基于中国经验数据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4年04期

3 曾康霖;范俏燕;;论财产性收入与扩大内需[J];经济学动态;2009年09期

4 林毅夫;孙希芳;姜烨;;经济发展中的最优金融结构理论初探[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5 巴曙松;;财产性收入的应有条件[J];金融经济;2008年07期

6 陈刚;;腐败与收入不平等——来自中国的经验证据[J];南开经济研究;2011年05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牛晓奇;;中国式“财产性收入”解析[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2 王曙光;金向鑫;;黑龙江省居民提高财产性收入的对策建议[J];商业研究;2009年07期

3 卫彦琦;;我国金融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J];中国城市经济;2012年03期

4 沈钦华;谈儒勇;金晨珂;;信用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基于多层次视角的VAR分析[J];财经研究;2011年12期

5 陈凯;赵晓菊;;经济增长模式、银行类型与盈利优势[J];财经研究;2012年07期

6 刘金焕;;中原经济区建设的金融支持政策研究[J];财会通讯;2012年08期

7 廖海波;;中小型科技企业的创新融资工具:集合信托债权基金[J];财会月刊;2011年17期

8 贾康;刘军民;;政策性金融与中国的现代化赶超战略——兼与林毅夫教授商榷[J];财政研究;2010年01期

9 刘湘云;刘溪;;演化博弈视角下区域金融差异性分析[J];当代经济;2011年08期

10 陈享光;袁辉;;2009年我国宏观经济研究的最新进展[J];当代经济管理;2010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陈刚;李树;;管制、腐败与幸福——来自CGSS(2006)的经验证据[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2 王顺庆;;绿色金融与可持续发展[A];2010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第二卷)[C];2010年

3 王翔;李凌;;金融发展和城乡收入差距缩小是两难选择吗[A];上海市经济学会学术年刊(2010)[C];2010年

4 张杰;李克;刘志彪;;市场化转型与企业生产效率——中国的经验研究[A];经济学(季刊)第10卷第2期[C];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宏观经济的总体特征研究[D];南开大学;2010年

2 刘梅生;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3 蒋水冰;我国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研究:理论与实证[D];复旦大学;2010年

4 周慧;面向产业低碳发展的金融服务系统及传导机制研究[D];天津大学;2011年

5 史跃峰;金融和谐论[D];天津大学;2012年

6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7 闫海洲;转型期中国金融发展的生产率效应研究[D];上海社会科学院;2011年

8 王聪;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D];西北大学;2011年

9 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10 胡宝娣;中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D];西南大学;2010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高扬;中小企业零售信贷模式研究[D];浙江财经学院;2011年

2 席建成;陕西省农村金融支农效率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西北大学;2011年

3 曹明;中国金融脆弱性实证分析及对策建议[D];西北大学;2011年

4 何晓静;区域创新体系发展中的金融结构支持:理论与实证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5 付丹;广东省金融结构对产业结构调整的作用研究[D];暨南大学;2011年

6 宋陈鸽;甘肃省金融结构优化问题研究[D];兰州大学;2011年

7 王君;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下的最优融资模式结构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1年

8 张碧波;广东省中小企业融资体系研究[D];中共广东省委党校;2011年

9 余朝锋;滨海新区金融创新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1年

10 卢晔;我国京沪深三地金融发展的经济驱动因素差异化研究[D];复旦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王宇露;刘芳;;粮食主产区农民转移性收入和财产性收入增收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16期

2 苏基溶;廖进中;;中国金融发展与收入分配、贫困关系的经验分析——基于动态面板数据的研究[J];财经科学;2009年12期

3 姚耀军;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年02期

4 尹希果;陈刚;程世骑;;中国金融发展与城乡收入差距关系的再检验——基于面板单位根和VAR模型的估计[J];当代经济科学;2007年01期

5 黄祖辉,王敏,万广华;我国居民收入不平等问题:基于转移性收入角度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3年03期

6 Sylvie Démurger;Martin Fournier;李实;魏众;;中国经济转型中城镇劳动力市场分割问题——不同部门职工工资收入差距的分析[J];管理世界;2009年03期

7 杨俊;李晓羽;张宗益;;中国金融发展水平与居民收入分配的实证分析[J];经济科学;2006年02期

8 陈刚;李树;;中国的腐败、收入分配和收入差距[J];经济科学;2010年02期

9 陈刚;李树;尹希果;;腐败与中国经济增长——实证主义的视角[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08年03期

10 万广华;;不平等的度量与分解[J];经济学(季刊);2009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2条

1 陈刚 西南政法大学经济学院;[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0年

2 吴敬琏;[N];中国经济时报;2006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刘莉;耿军会;李巧莎;;提高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问题及渠道[J];工业技术经济;2009年04期

2 邓舒平;;略论当前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主要特点及增长对策[J];法制与社会;2009年12期

3 邸晶鑫;;现阶段如何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J];兰州学刊;2009年05期

4 彭屹松;伍中信;;财产权利视角下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提高[J];求实;2010年06期

5 王志平;;中美居民财产性收入比较及启示[J];上海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6 李娟;;山西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浅析[J];经济研究参考;2011年26期

7 黄慧慧;;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异分析[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1年06期

8 吴丽容;陈晓枫;;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成因及负面效应[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11年04期

9 侯利利;;河南省增加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意义[J];中国科技投资;2012年26期

10 黄德勇;;关于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路径的理论探讨[J];区域金融研究;2013年06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5条

1 李称阳;;关于增加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A];陕西省改革发展研究会2009优秀论文集[C];2010年

2 李称阳;;关于增加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制度创新问题的研究[A];陕西改革探索[C];2008年

3 李冬;;沈阳市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的问题及对策[A];科学发展与社会责任(B卷)——第五届沈阳科学学术年会文集[C];2008年

4 杨海宁;曲振涛;;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经济分析[A];2008年度(第六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上)[C];2008年

5 李启航;;法律对财产性收入作用的城乡差异:基于法经济学的视角[A];2012年度(第十届)中国法经济学论坛论文集[C];2012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顾克非;居民财产性收入大幅增加加速消费升温[N];消费日报;2007年

2 储著胜;居民财产性收入该如何实现[N];证券时报;2008年

3 黄少青邋朱振元 罗宏;寻求居民财产性收入增长的实现路径[N];金融时报;2008年

4 记者 李静;珠海居民财产性收入再遇丰年[N];珠海特区报;2008年

5 张学宏邋记者 贾玲;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增三成[N];南充日报;2008年

6 张增祥;创造条件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N];徐州日报;2008年

7 记者 张希 通讯员 苏调;江苏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同比降二成[N];南京日报;2008年

8 记者 张德利;股市持续下跌 南充居民财产性收入下降24.7%[N];南充日报;2009年

9 高级统计师 梁达;开拓渠道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N];消费日报;2011年

10 本报记者 周晓东;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很关键[N];江淮时报;2011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3条

1 唐雪梅;论转型期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调控[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 陈晓枫;中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理论与实践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9年

3 杜辉;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动态演化:结构与差距研究[D];西南财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灵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金融支持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2 王爱利;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研究[D];河北大学;2009年

3 侯利利;河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与对策[D];信阳师范学院;2012年

4 郭延飞;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3年

5 沈敏艳;杭州市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3年

6 廉萌;提高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金融路径分析[D];天津财经大学;2013年

7 罗艳宁;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增长问题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3年

8 邓娜;增加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理论探析[D];吉林大学;2009年

9 仝红亮;广东省居民财产性收入与可支配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D];广东商学院;2009年

10 袁贺敏;现阶段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D];辽宁师范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1848671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48671.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efdc7***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