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2011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演变分析
本文选题:经济重心 + 经济发展重心 ; 参考:《资源科学》2014年04期
【摘要】:运用重心模型,计算出1991-2011年间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重心及经济发展重心坐标,揭示南海周边国家及地区经济特征演变过程。研究结果表明:①总体上看,以区域几何中心为参照,经济重心大体呈南北狭长型分布,全部落于区域东北部位置,经济发展重心大体呈团聚状分布,有11个落入东北部,10个落入西北部;②在整体移动轨迹方面,经济重心比经济发展重心表现出更为简洁的特征,2000年后经济重心稳定向西南方向移动,经济发展重心在短时间内会呈现急剧的变化,这说明经济重心存在来自于区域特定方向上的力的强烈作用,而经济发展重心来自于经度和纬度方向上的力都较为均衡;③1999年以后,来自区域西部方向的力持续稳定地拉动经济重心的移动,区域南部的力对经济重心移动极为显著。同时,对经济发展重心而言,1999年后东西方向上的力对其移动作用不显著,在南北方向上有悄然北移的态势;④从区域经济总量和经济发展水平均衡性来看,经济重心在总体上趋于稳定态势,经济发展重心的不均衡性逐渐加强并稳定,且来自于南北方向上的力是造成这种结果的主要原因。
[Abstract]:From the perspective of regional geometric center ,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economy is generally in the north and south direction , and the center of grav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concise than that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 At the same time , the gravit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is more concise than economic development .
【作者单位】: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中国南海研究协同创新中心;
【基金】: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项目:“海域使用权价值评估技术体系与决策系统研究与示范”(编号:201105004)
【分类号】:F11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2 包玉海,乌兰图雅,香宝,赵晓丽;内蒙古耕地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子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1998年04期
3 徐建华,岳文泽;近20年来中国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地理科学;2001年05期
4 陈志刚;王青;黄贤金;彭补拙;;长三角城市群重心移动及其驱动因素研究[J];地理科学;2007年04期
5 乔家君,李小建;近50年来中国经济重心移动路径分析[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5年01期
6 于文金;邹欣庆;朱大奎;;南海经济圈的提出与探讨[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8年01期
7 吕拉昌;关于环南海经济圈的区域整合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1997年01期
8 冯宗宪;黄建山;;1978—2003年中国经济重心与产业重心的动态轨迹及其对比研究[J];经济地理;2006年02期
9 王欣;吴殿廷;肖敏;;产业发展与中国经济重心迁移[J];经济地理;2006年06期
10 廉晓梅;;我国人口重心、就业重心与经济重心空间演变轨迹分析[J];人口学刊;2007年03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周凤杰;张爱平;马楠;;环渤海区域旅游空间分异研究[J];商业研究;2012年01期
2 王书国;段学军;姚士谋;;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空间演变特征及动力机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4期
3 赵小风;黄贤金;张兴榆;陆汝成;李衡;;区域经济重心及COD、SO_2、TSP排放重心演变路径分析——以江苏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0年03期
4 张兴榆;黄贤金;赵栻泰;王倩倩;陆汝成;赵小风;;近10年江苏省土地利用重心与经济重心迁移轨迹对比分析[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01期
5 黄峥;徐逸伦;;区域经济空间分异及其演变分析研究——以浙江省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1年S1期
6 曹晓仪;林天应;张艳芳;董治宝;;1999—2010年重庆市人口与经济重心迁移研究[J];重庆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年01期
7 袁晓玲;许杨;杨万平;;基于重心法的外商直接投资与我国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城市发展研究;2010年02期
8 ;Evolution of Spatial Patter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and Its Impacts on Regional Development[J];China City Planning Review;2011年03期
9 王伟;;中国三大城市群经济空间重心轨迹特征比较[J];城市规划学刊;2009年03期
10 李靖宇;刘阳;;关于强化大连在环渤海经济圈融合中的竞争地位论证[J];东北亚论坛;2009年05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8条
1 乔家君;;河南省城镇发展的时空演化格局分析[A];创新发展——河南省第五届学术年会论文选集[C];2009年
2 张军民;侯艳玉;;城市空间发展与规划目标一致性评估研究[A];2012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论文集[C];2012年
3 张永民;赵士洞;;近50年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的耕地变化及其政策因素分析——以赤峰市为例[A];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4 胡琳;苏静;张侠;王琦;张文静;;陕西经济重心与大气污染物排放重心路径演变分析[A];第28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S14气候环境变化与人体健康[C];2011年
5 罗其友;刘洋;高明杰;;我国马铃薯生产区域格局变化分析[A];马铃薯产业与粮食安全(2009)[C];2009年
6 陈筠婷;兰波;;重心视角的广西人口与工业发展时空关联研究[A];多元与包容——2012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01.城市化与区域规划研究)[C];2012年
7 刘满芝;马燕燕;周梅华;王兆密;;中国煤炭供需与经济的重心演变轨迹研究[A];第十四届中国管理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12年
8 傅娟;孙久文;;基于GIS的新疆消费重心转移路径分析[A];第十一届全国区域经济学学科建设年会暨生态文明与区域经济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王国栋;沿海与内陆就地城市化的比较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1年
2 卢娜;土地利用变化碳排放效应研究[D];南京农业大学;2011年
3 黄馨;哈大城市走廊演变机理与功能优化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1年
4 张国平;基于遥感和GIS的中国土壤风力侵蚀研究[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遥感应用研究所);2002年
5 王建武;土地退化与贫困相关性研究[D];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2003年
6 张凤华;玛纳斯河流域绿洲农业生态系统演替及可持续发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2004年
7 吴玉鸣;中国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差异的空间统计分析[D];华东师范大学;2004年
8 白卫国;高寒草地生态系统区土地利用空间变化的分析方法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004年
9 何国松;多尺度丘陵山区耕地演变机理及预警系统研究[D];武汉大学;2004年
10 黄海峰;珠三角地区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研究及GIS技术应用[D];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李文亮;哈大齐工业走廊土地利用变化时空格局动态模拟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0年
2 伍贤兵;土地利用与经济发展关系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3 史浩然;宜居城市竞争力模型的构建及比较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4 曹媛;吉林省人口分布空间演变与经济发展相关关系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5 肖翔;江苏城市15年来碳排放时空变化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6 额尔敦图雅;转型以来蒙古国种植业发展问题研究[D];内蒙古大学;2011年
7 刘宁宁;内蒙古入境旅游市场空间结构分析与市场拓展研究[D];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年
8 李佩仪;中国区域污染特征与影响因素分析[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9 蒋莹;我国人力资本的地区差异及其形成探究[D];复旦大学;2011年
10 朱晓;三大经济圈城市化比较研究[D];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11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陈逸;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张健;;经济发达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中镉的含量特征——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3期
2 肖思思;黄贤金;彭补拙;濮励杰;陈逸;;经济发达县域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江苏省昆山市为例[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7年05期
3 于术桐;黄贤金;李璐璐;陈美;;中国各省区资源优势与经济优势比较研究[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2期
4 史利江;郑丽波;柳云龙;俞立中;贾正长;;长三角地区农田土壤养分空间变异及养分综合评价[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08年06期
5 叶玉瑶;;城市群空间演化动力机制初探——以珠江三角洲城市群为例[J];城市规划;2006年01期
6 王传军;区外大国对南海地区的渗透及其影响[J];当代亚太;2001年11期
7 蓝建学;“南亚问题研讨会”综述[J];当代亚太;2005年07期
8 邵建平;李晨阳;;东盟国家处理海域争端的方式及其对解决南海主权争端的启示[J];当代亚太;2010年04期
9 鞠海龙;;美国奥巴马政府南海政策研究[J];当代亚太;2011年03期
10 安应民;;论南海争议区域油气资源共同开发的模式选择[J];当代亚太;2011年06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徐焰;[N];学习时报;2012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郭渊;南海地缘政治研究[D];厦门大学;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傅建武;长三角区域经济发展中政府协调博弈失败与职能转变的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4年
2 陈平;南海诸岛主权争端之国际法研究[D];外交学院;2010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华伦;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了吗?——评程民生《宋代地域经济》[J];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年03期
2 解方;;苏南经济重心回归城市[J];城市规划通讯;2002年05期
3 刘渝兵;十一五”时期大连经济重心空间布局思考[J];宏观经济研究;2004年12期
4 李佳潞;;从宋代经济重心南移看其影响[J];商业文化(学术版);2009年10期
5 丁焕峰;李佩仪;;1952-2008年广东经济重心演变轨迹与区域差异[J];岭南学刊;2010年01期
6 钟业昌;;中国经济重心将西移吗?——与一个流行的观点商榷[J];开发研究;1987年05期
7 秦振霞;李含琳;苏朝阳;;河南省1987-2006年人口重心与经济重心的空间演变及对比分析[J];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年01期
8 徐艳艳;于洋;;甘肃省人口与社会经济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其对比分析[J];中国林业经济;2009年02期
9 ;声音[J];中国外资;2009年09期
10 项明权;;古代经济重心南移及对社会主义建设之启示[J];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10年02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刘雅轩;张小雷;雷军;朱磊;;近30年来新疆经济重心转移路径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2007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C];2007年
2 颜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重心与产业重心演变及其对比研究[A];中国地理学会百年庆典学术论文摘要集[C];2009年
3 李春艳;;东北老工业基地体制机制创新的系统分析[A];第四届国有经济论坛——东北老工业基地国有企业制度创新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4年
4 牛叔文;;“点轴开发模式”与西北区域经济的发展[A];21世纪的人文地理学——中国地理学会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暨全国高校人文地理学研究会2003年年会论文集[C];2003年
5 ;入选会议论文目录[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从经济大国走向经济强国的战略思维(2011)[C];2011年
6 邱敏;;南北朝江苏地域经济开发的差异——兼论“苏北落后于苏南”的历史成因[A];“六朝历史文化与镇江地域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汇编[C];2010年
7 邵帅;齐中英;;“资源诅咒”视角下的东北地区能源资源开发与能源型城市经济增长[A];建设东北亚和谐国际经贸关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8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孙传炜;中国“三角”之比:“长三角”成经济重心[N];发展导报;2004年
2 青岛开发区工委书记迟华东;发展先进生产力建设青岛经济发展重心[N];科技日报;2002年
3 记者 雷新;我国区域经济重心将向北转移[N];人民政协报;2008年
4 本报记者王建高本报通讯员韩加君俞方平;潮涌青岛西海岸[N];科技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陆培法;挺进西海岸[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2年
6 顾方琦;树立经济重心 在于创新发展[N];安庆日报;2006年
7 北京市房山区委书记 聂玉藻;发展优势产业 构建和谐房山[N];农民日报;2005年
8 通讯员韩加君范明明本报记者王建高;靠加快发展破题[N];科技日报;2002年
9 王建高;胶州湾西海岸构筑青岛经济重心[N];科技日报;2004年
10 本报记者 李明三 王娜;辽宁集体出海:接过天津接力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振霞;甘肃省经济重心与人口重心的动态演变及对比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傅娟;基于GIS的新疆经济重心、人口重心与消费重心的空间迁移研究[D];新疆财经大学;2012年
3 廉莹;我国经济重心与人口就业重心演变轨迹比较分析[D];吉林大学;2007年
4 赵颖杰;内蒙古经济重心移动及成因分析[D];内蒙古大学;2008年
5 刘U_君;重庆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动态演变及原因分析[D];重庆工商大学;2013年
6 洪饶云;汉长昌地区经济空间结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2012年
7 阮丽熔;长江三角洲地区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年
8 秦艳;天山北坡经济带经济与生态环境耦合关系研究[D];新疆大学;2008年
9 陈曾静;资本流动对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的影响[D];浙江理工大学;2012年
10 李启;唐代淮泗地区的的经济开发[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本文编号:18507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850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