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现状及综合能力测度

发布时间:2018-05-23 17:38

  本文选题:中部地区 + 承接沿海产业转移 ; 参考:《经济问题探索》2014年01期


【摘要】:借用PREE复合系统,从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四个方面构建了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能力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主成分分析法,选用2007-2011年面板数据,对中部六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综合能力进行测度,表明湖北、安徽等省具有较强综合承接能力,并划分中部地区发展动态类型,分析其变化特征。深入分要素能力得分,结果表明,河南、湖南等省具有较强人口优势,山西、河南等省具有较强资源优势,湖北、江西等省具有较强环境优势,湖北、湖南等省具有较强经济优势,结合经济分要素得分,提出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建议,并提出相应能力提升对策。
[Abstract]:With the help of PREE complex system, a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the ability of undertaking coastal industry transfer in central China is constructed from four aspects: population, resources, environment and economy. Based on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and panel data from 2007 to 2011, this paper measures the comprehensive ability of six central provinces to undertake coastal industry transfer, which indicates that Hubei, Anhui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strong comprehensive undertaking capacity, and divide the dynamic types of development in central China. The change characteristics are analyz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Henan, Hunan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a strong population advantage, Shanxi, Henan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a strong resource advantage, Hubei, Jiangxi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a strong environmental advantage. Hunan and other provinces have strong economic advantages, combined with economic sub-factors score, put forward the coastal industry transfer space layout, and put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ability promotion countermeasures.
【作者单位】: 湖南科技大学;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27113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3YJC630187、12YJC790111) 湖南省教育厅资助项目(12B040) 湖南科技大学创新基金项目(S120068)
【分类号】:F12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毛汉英,余丹林;区域承载力定量研究方法探讨[J];地球科学进展;2001年04期

2 李晖;王莎莎;;基于TOPSIS模型评价承接产业转移的实证研究[J];系统工程;2010年08期

3 马涛;李东;杨建华;翟相如;;地区分工差距的度量:产业转移承接能力评价的视角[J];管理世界;2009年09期

4 闫安;赵淑琪;裴凤;;皖北地区产业转移综合承接能力评价[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5 杨凡;陶涛;家顺良;;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能力分析[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0年16期

6 贺清云;蒋菁;何海兵;;中国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行业选择[J];经济地理;2010年06期

7 刘友金;肖雁飞;廖双红;张琼;;基于区位视角中部地区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空间布局研究[J];经济地理;2011年10期

8 李强;;产业转移、人力资本积累与中部经济增长[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1年01期

9 任静;;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和对策[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03期

10 朱坚真;周映萍;;我国东部向中部地区产业转移的态势、问题与建议[J];江南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开晓莉;高良敏;刘宁;韩尚富;陆根法;;连云港市生态承载力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09年34期

2 阮文刚;吴仁海;郑少露;;基于群组决策法的环境承载力计算[J];安徽农业科学;2011年17期

3 甄明月;;皖江城市带科学承接产业转移研究[J];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02期

4 程霞珍;;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问题与对策[J];安徽行政学院学报;2010年04期

5 刘武艺;邵东国;唐明;;基于城市水生态系统健康的生态承载力理论探讨和评价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7年02期

6 路忠贤;唐永顺;;环境承载力及其在工业园区规划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应用[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1年09期

7 王新涛;王建军;;省域主体功能区划方法初探[J];北方经济;2007年12期

8 李慧玲;王玉玺;;新疆乌昌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09年09期

9 刘敏;王书肖;段雷;;环境承载力理论在北京市和房山区的应用[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6年06期

10 温士杰;;经济欠发达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对策探析——以阜阳市为例[J];财经界(学术版);2011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4条

1 原华荣;;土地承载力的规定和人口与环境的间断平衡[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下册)[C];2005年

2 赵立雨;师萍;;基于空间计量的R&D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经济增长关系研究[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3 李婷婷;冯达;朱翔;;长株潭地区区域承载力及其影响机制研究[A];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6学术年会可持续发展的技术创新与科技应用专辑[C];2006年

4 吴涛;杨木壮;简梓红;唐玲;黄顺婷;;南澳岛1989-2010年土地利用时空动态变化[A];热带海洋科学学术研讨会暨第八届广东海洋湖沼学会、第七届广东海洋学会会员代表大会论文及摘要汇编[C];2013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谭映宇;海洋资源、生态和环境承载力研究及其在渤海湾的应用[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徐敬俊;海洋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研究暨实证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安永刚;休闲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评价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0年

4 孙华平;产业转移背景下产业集群升级问题研究[D];浙江大学;2011年

5 孙鹏;中国大都市主体功能区规划的理论与实践[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6 宋福忠;畜禽养殖环境系统承载力及预警研究[D];重庆大学;2011年

7 吉新峰;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效应评价[D];西北大学;2011年

8 汪彩君;过度集聚、要素拥挤与产业转移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2年

9 吴雨霏;基于关联机制的海陆资源与产业一体化发展战略研究[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2年

10 葛震远;自然资源强力开发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2002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魏合义;三峡库区森林生态承载力的区域分异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任新君;海域承载力和海水养殖业布局的内在作用机理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3 王忠蕾;黄河三角洲环境承载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初步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4 罗青霞;基于不同类型临海产业布局的资源需求与环境影响模式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5 郑滢s,

本文编号:1925695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1925695.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17c41***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