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和需求冲击下的全要素生产率变动与中国产能过剩
本文选题:全要素生产率 + 产能过剩 ; 参考:《南京社会科学》2014年08期
【摘要】:产能过剩受供给与需求双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将我国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为供给冲击、需求冲击和其他冲击,构造包含劳动与资本要素的计量方法,测算出我国的生产能力利用率及其变化,并实证检验我国产能过剩的本质特性及趋势特征。实证估计结果显示,我国产能过剩具有阶段性,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供求关系的一个阶段性特征。2001年之前的大部分年份供给与需求冲击正相关且二者表现为积极冲击,2001年之后供给冲击稳定而正向需求冲击不断增加,由于产能过剩将伴随着供给冲击的增加和需求冲击的下降或者不变,因此进一步验证了我国不存在真正长期产能过剩的结论,产能过剩只是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过程中的暂时性特征。
[Abstract]:Overcapacity is affected by both supply and demand. Based on the existing research, this paper divides the total factor productivity into supply shock, demand shock and other shocks, constructs the measurement method including labor and capital elements, and calculates the productivity utilization rate and its change of our country. And empirical test of China's excess capacity of the essential characteristics and trend characteristics. Empirical estimates show that overcapacity in China is phased. It is a stage characteristic of supply and demand relationship in the proces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Most years before 2001, supply and demand shocks are positively related and both are positive shocks. After 2001, supply shocks are stable and positive demand shocks are increasing. Since overcapacity will be accompanied by the increase of supply shocks and the decrease or invariance of demand shocks, it further verifies that there is no real long-term overcapacity in China. Overcapacity is only a temporary feature in the process of dynamic balance between supply and demand in China's economic development.
【作者单位】: 吉林大学数量经济研究中心;吉林大学商学院;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基于生产要素集聚与农民福利动态均衡的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研究”(14BJL063);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我国现阶段潜在产出及产出缺口变动特征研究”(11CJL012)的阶段性成果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调整型经济增长对我国居民可持续性消费影响的实证研究”(13JJD790011)
【分类号】:F124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杜厚文,伞锋;世界通货紧缩趋势与中国的结构性通货紧缩[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年09期
2 张纯威;;需求移入下货币汇率政策博弈分析[J];金融研究;2006年08期
3 王淑贤;;基于需求冲击分析的产业集群治理机制[J];当代经济科学;2006年01期
4 周达军;;我国总量经济波动的识别与结构分析[J];财贸研究;2007年02期
5 周京奎;吴晓燕;;房地产市场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动态影响机制研究——以京津冀都市圈为例[J];财贸经济;2009年02期
6 吕光明;;供求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基于SVAR模型的甄别分析[J];统计研究;2009年07期
7 谌卫学;;真实汇率波动根源探究[J];统计与决策;2010年20期
8 马骥,郑春风;指数化投资对成分股票定价的影响[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年03期
9 陈昆亭,龚六堂,邹恒甫;什么造成了经济增长的波动,供给还是需求:中国经济的RBC分析[J];世界经济;2004年04期
10 赵留彦;;供给、需求与中国宏观经济波动[J];财贸经济;2008年03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7条
1 陈宪章;汪定伟;;冲击型负荷下多生产阶段存储模型的研究[A];2004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4年
2 沈可挺;郑易生;;资源供给冲击与宏观经济波动——重新理解中国经济增长[A];2005中国可持续发展论坛——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200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上册)[C];2005年
3 邹德新;;2008北京奥运会的通货膨胀效应与控制[A];第五届全国青年体育科学学术会议、第二届中国体育博士高层论坛论文集[C];2008年
4 薛鹤翔;;中国的产出持续性——基于刚性价格和刚性工资模型的动态分析[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5 薛鹤翔;许志伟;罗大庆;;投资流动性冲击与中国经济波动——货币政策能稳定经济吗?[A];2009年全国博士生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6 刘旭友;;实际冲击与实物储备机制[A];2007年山东大学“海右”博士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07年
7 王志强;王雪标;王振山;;蒙代尔-弗莱明模型的非结构化经验分析:来自中国的证据[A];第三届中国金融论坛论文集[C];2004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申银万国 贺振华;我们对中国的宏观经济充满信心[N];证券时报;2009年
2 记者 刘婷婷;中国经济或迎来强劲增长[N];中华工商时报;2010年
3 本报记者 董凤斌 中证证券研究中心 徐建军 李波;CPI转正 双引擎助力A股[N];中国证券报;2009年
4 黄小鹏;中国经济复苏进入第二阶段[N];证券时报;2009年
5 ;供给、需求与我国宏观经济波动[N];中国社会科学院院报;2008年
6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王庆;央行回收流动性是控制当下通胀的关键[N];21世纪经济报道;2007年
7 本报记者 滕晓萌;“保出口,人民币实际汇率需稳定”[N];21世纪经济报道;2008年
8 国泰君安房地产行业分析师 张宇 孙建平;房地产:局部销售清淡 行业景气上升[N];证券时报;2007年
9 高善文;成本压力与通货膨胀[N];证券时报;2008年
10 童芬芬;尚福林:次贷危机对A股短期影响有限[N];中华工商时报;2008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黄文青;东亚区域汇率协作问题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2 赖溟溟;货币政策稳定化作用机制研究[D];辽宁大学;2009年
3 曹阳;实际汇率变动对东亚国家的经济影响[D];华东师范大学;2007年
4 徐高;基于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的中国经济波动数量分析[D];北京大学;2008年
5 陈f^;中国货币一体化的模式与步骤研究[D];厦门大学;2009年
6 马正兵;汇率制度福利论[D];西南财经大学;2008年
7 姚斌;基于福利分析的人民币汇率制度选择研究[D];复旦大学;2007年
8 崔晓燕;东亚最适度通货区的经济可行性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07年
9 李凌;消费波动、消费增长和中国经济波动[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年
10 谷宇;人民币汇率体制变革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分析[D];吉林大学;2008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孔彪;需求冲击下交通站点恢复时间预测模型研究[D];南京航空航天大学;2012年
2 葛娟;供给与需求冲击对我国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影响的实证研究[D];吉林大学;2014年
3 屠卫;突发公共事件经济冲击的国际传导研究[D];湖南大学;2006年
4 吴毅;试析港币—人民币一体化的可行性与路径选择[D];浙江大学;2007年
5 刘波;不确定条件投资中实物期权与博弈论相结合的研究策略[D];山东大学;2007年
6 王世雷;股票收益率和通货膨胀率的相关性[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09年
7 冯金丽;我国现行汇率制度下实际汇率的波动因素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05年
8 姚滟珍;我国房地产需求冲击对价格和交易量影响研究[D];中南大学;2012年
9 包静;东亚区域货币合作:理论与可行性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8年
10 苏琳;基于VAR的国际谷物价格波动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2年
,本文编号:2079259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0792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