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主页 > 经济论文 > 中国经济论文 >

科学发展观视域下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测度与评价——基于循环修正思想的实证研究

发布时间:2018-07-16 20:16
【摘要】:根据科学发展观的内涵,以权威机构及学术文献中典型观点的高频指标为基础并结合我国统计资料的可观测性原则,按照区域技术创新投入、区域技术创新(技术)产出、区域技术创新的经济效益、区域技术创新的社会效益、区域技术创新的生态环境效益5个评价准则层构建了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针对目前常用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的缺陷,运用平均值法、Boarda法和Compeland法3种组合评价方法对AHP法、G1法、熵权法、均方差法、变异系数法5种评价方法得到的不同结果进行组合评价,建立了基于循环修正思想的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评价模型,既克服了主、客观赋权在确定权重时存在的不同侧重点,又不失科学性和合理性,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选取2011年我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截面数据进行实证研究。与此同时,利用Ward聚类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水平进行了特征分析。实证分析结果为进一步提高我国区域技术创新水平提供了理论和实践依据。
[Abstract]:According to the connotation of the concept of scientific development, based on the high frequency index of typical viewpoints in authoritative institutions and academic literature and the principle of observability of statistical data in China, according to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put, the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echnology) output. The economic benefit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the social benefit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nd the eco-environmental benefit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are evaluated in five layers. Th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in China is constructed. Aiming at the defects of the commonly used multi-objective comprehensive evaluation methods, this paper applies three combined evaluation methods, I. E. Boarda method and Compeland method, to AHP method G 1 method, entropy weight method, mean-variance method, etc. The different results obtained from five evaluation methods of coefficient of variation are combined to evaluate, and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based on circular correction is established, which not only overcomes the different emphases of subjective and objective weights in determining weights, but also establishes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level based on the idea of circular correction. Without losing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it has good application value. The cross-sectional data of 31 provinces and municipalities in mainland of China in 2011 were selected for empirical study. At the same time, Ward clustering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evel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The results of empirical analysis provide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basis for further improving the level of regional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in China.
【作者单位】: 哈尔滨工程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上海海关学院海关管理系;东北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71273072) 黑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201119)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11B066) 黑龙江省攻关软科学项目(GZ11D208)
【分类号】:F224;F124.3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肖新平;李福琴;涂金忠;;基于离差最大化的灰色关联分析法在公路网综合评价中的应用[J];公路;2006年08期

2 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主成份实证研究[J];管理工程学报;2005年03期

3 迟国泰;符林;杨中原;;循环修正思路的经济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基于14个省级行政区[J];管理学报;2009年12期

4 邵云飞;谭劲松;;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形成机理探析[J];管理科学学报;2006年04期

5 王鹏;郭永芹;;环境规制、对外开放与区域技术创新——基于泛珠三角区域内地九省区面板数据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1年03期

6 胡祖光;基尼系数理论最佳值及其简易计算公式研究[J];经济研究;2004年09期

7 刘大椿,刘劲扬;创新是科学发展的保证[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04期

8 胡晓瑾;解学梅;;基于协同理念的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年02期

9 刘丙泉;潘鹏杰;李雷鸣;;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评价与差距测度[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1年08期

10 胡瑞卿;张岳恒;;技术创新能力的百分制赋值层次模糊综合测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8年06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朱云鹃;;创新型企业评价方法优选研究[J];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06期

2 王传旭;王建民;刘晓武;;安徽新农村建设中新型农民培养问题研究——以阜阳、滁州和马鞍山为例[J];安徽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2年02期

3 刘长义;温海骏;;基于模糊熵权的企业知识链管理绩效评价[J];安徽工程大学学报;2011年02期

4 韩申山;杜忠潮;杨尚英;;咸阳市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7年34期

5 刘萍;王风英;;不同产地枸杞子微量元素的对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08年19期

6 张淑怡;;广东省城镇居民收入和消费结构的对应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0年32期

7 王海盛;郑立群;;区域创新系统创新绩效测度研究[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06期

8 牛晓奇;;理想洛伦兹曲线拟合及其方程特征[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09年02期

9 高建明;桂枝;袁庆华;高俊杰;丛琳;;NaCl胁迫下苜蓿发芽期性状的相关性研究[J];北方园艺;2010年04期

10 李敏堂;于战果;王贵景;王凤忠;;某新型器材配送车内部结构优化设计分析[J];车辆与动力技术;2006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0条

1 杨立;郝晋珉;周宁;王丽敏;郭德吉;;黄淮海平原村庄空间结构优化—以河北省曲周县为例[A];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2 刘阳;;中国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空间分布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A];第七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3 马洪波;陈光达;;机电耦合研究中测试因素耦合度计算方法[A];中国电子学会电子机械工程分会2009年机械电子学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9年

4 张目;刘玉芬;;西部地区高技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组合评价研究[A];新机遇·新台阶·新跨越——数量经济学视野下贵州自我发展能力回顾与展望:2010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年会数量经济学会论文集[C];2010年

5 王华萍;;一种指标合成方法的改进及其在县域信息化测评中的应用[A];2007年河北省电子学会、河北省计算机学会、河北省自动化学会、河北省人工智能学会、河北省计算机辅助设计研究会、河北省软件行业协会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7年

6 宋光兴;邹平;;多属性组合决策法研究[A];2002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2年

7 李美娟;陈国宏;林元庆;;基于漂移度的组合评价方法研究[A];2005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下)[C];2005年

8 黄良辉;陈常青;赵婷;;一种基于模糊聚类思想的评价结果组合模型[A];2006中国控制与决策学术年会论文集[C];2006年

9 卢现祥;徐俊武;;公共政策、减贫与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基于1995-2006年中国各省转移支付的分析[A];社会主义经济理论研究集萃——纪念新中国建国60周年(2009)[C];2009年

10 李宝瑜;王峰;;我国居民收入非均衡程度研究[A];2005—2006山西省统计科研成果汇编[C];2006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秦曼;海洋渔业资源资产的产权效率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0年

2 杨光;哈罗德模型难题的破解及其对中国内需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D];南开大学;2010年

3 杨娜;基于云参数干旱遥感监测模型与集合卡尔曼滤波的土壤湿度同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0年

4 张艳;我国东部沿海区域能源安全评价及保障路径设计[D];中国地质大学(北京);2011年

5 王志建;基于动态GPS信息的诱导平台关键技术研究[D];吉林大学;2011年

6 程砚秋;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农户小额贷款决策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1年

7 刘东皇;中国居民消费的制约因素及增长绩效研究[D];南京大学;2011年

8 谢廷宇;全球生产网络下当地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机制[D];暨南大学;2011年

9 丁忆;中国国内旅游消费理论与实证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1年

10 李娟;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收入差距问题研究[D];中央民族大学;2011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熊成喜;水库移民安置区土地流转规模研究[D];华中农业大学;2010年

2 姜小冉;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及评价模型研究[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3 李善花;中国种业上市公司财务风险评价与控制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2010年

4 刘洪春;图书馆自主创新能力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5 张倩;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可拓评价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6 赵长生;滚动轴承故障特征增强方法与状态预测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年

7 王赛男;高校人力资源优化配置的数理研究[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8 李廷丰;基于组合赋权与局部变权的煤矿安全评价研究[D];河南理工大学;2010年

9 张擎;天津率先实现现代化的综合指标体系研究[D];天津理工大学;2010年

10 贾聿卿;阿拉尔~和田沙漠公路路面使用性能研究[D];新疆农业大学;2010年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梅松;齐心;;和谐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北京社会科学;2006年01期

2 吴友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商业研究;2004年11期

3 梁保平,韩贵锋,余丽娟,谌斌;中国省域城市生态适宜度综合评价[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4年02期

4 陈晓红,彭佳,吴小瑾;基于突变级数法的中小企业成长性评价模型研究[J];财经研究;2004年11期

5 许培源;高伟生;;国际贸易对中国技术创新能力的溢出效应[J];财经研究;2009年09期

6 黄平;胡日东;;环境规制与企业技术创新相互促进的机理与实证研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2010年01期

7 马敏娜;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对消费需求的影响[J];当代经济研究;2001年01期

8 程国栋,徐中民,徐进祥;建立中国国民幸福生活核算体系的构想[J];地理学报;2005年06期

9 党耀国,刘思峰,刘斌,陶勇;基于动态多指标灰色关联决策模型的研究[J];中国工程科学;2005年02期

10 樊治平;多属性决策的一种新方法[J];系统工程;1994年01期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条

1 国家发展计划委员会 曹玉书;[N];经济日报;2002年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贾荣言,于唤洲;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J];经济论坛;2004年18期

2 齐中英,苏树林,张建军;关于资源型城市区域技术创新战略的思考[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年12期

3 王为民,邵云飞,唐小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相关因素分析[J];电子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04年03期

4 贾荣言,于唤洲;河北省区域技术创新环境评价与对策[J];经济论坛;2004年17期

5 ;加快区域技术创新 实现经济跨越发展[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5期

6 李旭东;区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若干问题[J];杭州科技;2000年03期

7 黄鲁成;区域技术创新生态系统的稳定机制[J];研究与发展管理;2003年04期

8 ;营造创新环境 完善创新体系 努力提高区域技术创新能力[J];中国科技产业;2003年05期

9 赵小亮;柯长城;;政府在区域技术创新中所扮演的角色[J];现代企业教育;2010年08期

10 胡海峰;胡吉亚;;区域技术创新评估文献综述[J];理论学刊;2011年04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6条

1 于珊珊;;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比较与评价探析——以哈大齐工业走廊大庆区域为例[A];繁荣学术 服务龙江——黑龙江省第二届社会科学学术年会优秀论文集(下册)[C];2010年

2 罗亚非;;我国中部六省和京、沪、粤区域技术创新绩效比较研究[A];北京市第十三次统计科学讨论会论文选编[C];2006年

3 张子睿;朱涛;;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促进京津冀发展[A];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与自主创新——第十二届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年会(第一卷)[C];2010年

4 龚雪媚;汪凌勇;董克;;基于SFA方法的区域技术创新效率研究[A];第六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0年

5 张子睿;;京津冀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研究[A];京津冀区域协调发展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9年

6 黄德春;高敏;刘炳胜;;中国区域技术创新效率变动差异与空间趋同研究——基于三阶段DEA模型和α趋同实证分析[A];第六届(2011)中国管理学年会——技术与创新管理分会场论文集[C];2011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10条

1 南京审计学院管理学院副院长 教授 李乾文;构建区域技术创新体系[N];河北日报;2009年

2 宝鸡市人民政府市委书记吴登昌、市长姚引良;加强区域技术创新 促进地方经济跨越发展[N];科技日报;2004年

3 曹红艳;15城市成为区域技术创新工程示范[N];科技日报;2004年

4 记者 李家杰;中关村成为最具活力的区域技术创新基地[N];光明日报;2002年

5 本报记者 曹红艳 李玉成;区域技术创新:聚合之变[N];科技日报;2003年

6 安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肖继业;区域技术创新应处理好六个关系[N];中国经济时报;2001年

7 科技部高新技术发展及产业化司 李宣澄;贯彻十六大精神 开创区域技术创新工作新局面[N];科技日报;2002年

8 芜湖市人民政府;坚持区域技术创新增强城市综合实力[N];科技日报;2003年

9 ;强化区域技术创新实现经济跨越发展[N];科技日报;2003年

10 淄博市科委 王立庆 高庆平 林志强;区域技术创新中地方政府职能问题思考[N];科技日报;200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曲永义;鲁苏浙粤区域技术创新能力评价与比较[D];山东大学;2010年

2 张建民;中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差异研究[D];云南大学;2010年

3 王锐淇;我国区域技术创新能力提升与区域追赶的空间特征研究[D];重庆大学;2010年

4 孙建;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绩效计量研究[D];重庆大学;2012年

5 鲁铭;区域技术创新的区位约束研究[D];江苏大学;2011年

6 柴志贤;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理论、机理与实证研究[D];浙江大学;2008年

7 曾丽娟;住宅产业技术创新的机制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7年

8 陈丽珍;跨国公司对发展中东道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9 陈玉川;区域创新能力形成机理研究[D];江苏大学;2009年

10 温新民;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政府职能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03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10条

1 汪明进;区域技术创新环境的构建及其评价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2 师诗;山西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山西大学;2011年

3 邓美珍;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的灰评估[D];福建农林大学;2010年

4 罗纯;区域技术创新对金融业集聚影响研究[D];湖南大学;2012年

5 赵小亮;区域技术创新中的政府营销作用研究[D];苏州大学;2010年

6 刘烈威;区域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评价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0年

7 陶文玲;产业集聚对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影响[D];浙江大学;2011年

8 王灿华;地理邻近、信息化程度对我国区域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D];暨南大学;2013年

9 竺学锋;区域技术创新能力与高技术产业发展研究[D];浙江工业大学;2013年

10 韩来进;新疆人力资本投资与区域技术创新能力研究[D];新疆大学;2010年



本文编号:2127559

资料下载
论文发表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27559.html


Copyright(c)文论论文网All Rights Reserved | 网站地图 |

版权申明:资料由用户8654e***提供,本站仅收录摘要或目录,作者需要删除请E-mail邮箱bigeng8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