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间效率与区域平衡:对中国省级层面集聚效应的检验
[Abstract]:The trade-off between spatial efficiency and regional balance caused by spatial agglomeration is one of the frontier topics in economic geography. Based on the provincial panel data of China from 1999 to 2010, this paper makes an in-depth empirical study on the impact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on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its internal income gap. Agglomeration is an important force to promote regional economic growth and a key factor to widen the regional income gap. The policy implication of this conclusion is that before the diffusion stage of spatial agglomeration arrives, the focal point of China's regional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policy should not be to balance the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regional economic activities, but should be focused on. In order to achieve geographical concentration of production but convergence of living standards, we should try our best to eliminate the institutional factors that hinder spatial agglomeration and regional integration.
【作者单位】: 东南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江苏经济全球化研究中心;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新型城市化视角下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研究”(11&ZD003) “我国产业生态经济系统优化及运行机制研究”(12&ZD207)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产业集聚下的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研究”(10CJL042) “稳定内需与促进外需的综合平衡政策研究”(10BJY081)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2242014R30015)
【分类号】:F127;F124.7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盛斌;毛其淋;;贸易开放、国内市场一体化与中国省际经济增长:1985~2008年[J];世界经济;2011年11期
2 李磊;刘斌;胡博;谢璐;;贸易开放对城镇居民收入及分配的影响[J];经济学(季刊);2012年01期
3 孙浦阳;武力超;张伯伟;;空间集聚是否总能促进经济增长:不同假定条件下的思考[J];世界经济;2011年10期
4 朱希伟;陶永亮;;经济集聚与区域协调[J];世界经济文汇;2011年03期
5 徐盈之;彭欢欢;刘修岩;;威廉姆森假说: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省域数据门槛回归的实证研究[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1年04期
6 王广庆;王有强;;县级财政转移支付变迁:制度与分配[J];经济学家;2010年12期
7 陈得文;苗建军;;空间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内生性研究——基于1995~2008年中国省域面板数据分析[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年09期
8 范剑勇;张雁;;经济地理与地区间工资差异[J];经济研究;2009年08期
9 魏后凯;;中国国家区域政策的调整与展望[J];发展研究;2009年05期
10 吴桂平;曾永年;邹滨;齐庆超;杨松;;基于GIS的区域人口密度空间分布模拟——以张家界市永定区为例[J];测绘科学;2009年02期
【共引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高宇;;出口企业与国内市场一体化[J];国际贸易问题;2016年12期
2 郑适;秦明;樊林峰;王志刚;;最低工资、空间溢出与非农就业——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分析[J];财贸经济;2016年12期
3 赵春明;李宏兵;蔡宏波;王永进;;出口内生型市场邻近、空间外部性与城镇工薪差距[J];世界经济;2016年12期
4 杨阳;张德元;;收入与增长权衡:分权下地方政府努力方向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6年12期
5 谷克鉴;陈福中;;净出口的非线性增长贡献——基于1995—201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考察[J];经济研究;2016年11期
6 王磊;邓芳芳;;市场分割与资源错配——基于生产率分布视角的理论与实证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16年11期
7 黄灿;闫云凤;;我国贸易开放与收入差距——基于中国家庭住户收入调查数据的经验分析[J];经济问题;2016年11期
8 陈志军;;新常态下我国财政科技投入的空间集聚效应研究[J];财政研究;2016年11期
9 董南;杨小唤;蔡红艳;;人口数据空间化研究进展[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6年10期
10 唐世芳;;国内外市场与经济增长的计量研究[J];科技经济导刊;2016年30期
【二级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滕瑜;朱晶;;中间产品贸易对我国熟练和非熟练劳动力收入分配的影响——基于工业部门31个细分行业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1年05期
2 周申;杨红彦;;国际贸易、技术变动对我国工业部门劳动收入份额的影响[J];国际经贸探索;2011年04期
3 刘林平;雍昕;舒玢玢;;劳动权益的地区差异——基于对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外来工的问卷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1年02期
4 陆铭;;建设用地使用权跨区域再配置: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力[J];世界经济;2011年01期
5 陆军;汪文姝;宋吉涛;;纽约、东京与伦敦的人口规模演变[J];城市问题;2010年09期
6 宋华盛;何力力;朱希伟;;二重开放、产业集聚与区域协调[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7 肖文;周明海;;贸易模式转变与劳动收入份额下降——基于中国工业分行业的实证研究[J];浙江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8 许政;陈钊;陆铭;;中国城市体系的“中心-外围模式”[J];世界经济;2010年07期
9 刘生龙;胡鞍钢;;基础设施的外部性在中国的检验:1988—2007[J];经济研究;2010年03期
10 张良;吕斌;;日本首都圈规划的主要进程及其历史经验[J];城市发展研究;2009年12期
【相似文献】
相关期刊论文 前10条
1 曹锐,袁代光;推行“区域平衡”定税的调查[J];四川预算与会计;1999年06期
2 袁政;;区域平衡发展优势理论探讨——城市相互作用理论视角[J];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年05期
3 祝美群,白人朴;我国粮食区域平衡问题及其对策[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1999年06期
4 刘丽;;以税权的法制化和税的统筹分配实现区域平衡发展[J];经济问题探索;2012年02期
5 ;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1990年06期
6 李文娟;朱忠玉;;中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及对策[J];科技导报;1991年04期
7 丁声俊;;建立我国粮食区域平衡的基本构思[J];农业经济丛刊;1986年03期
8 ;我国粮食产需区域平衡初步研究[J];农业区划;1987年02期
9 陆铭;向宽虎;;破解效率与平衡的冲突——论中国的区域发展战略[J];经济社会体制比较;2014年04期
10 郭玮;宏观调控与粮食区域平衡[J];中国农村经济;1995年09期
相关会议论文 前1条
1 宋衍涛;田春芳;;构建和谐社会与区域平衡发展的逻辑关系[A];“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泛珠三角区域合作”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07年
相关重要报纸文章 前8条
1 湖南省水利厅厅长 戴军勇;湖南:做好顶层设计 促进水利区域平衡发展[N];中国水利报;2012年
2 记者 张新民;本市建房比例实行区域平衡[N];天津日报;2008年
3 记者 李小彤;聚焦社保发展 推动区域平衡[N];中国劳动保障报;2013年
4 本报记者 周烨;广东力推区域平衡发展[N];中华工商时报;2013年
5 河北省沧州市粮食局 张荣胜;构筑粮食区域平衡长效机制应对格局变化[N];粮油市场报;2014年
6 本报记者 王海平;地方纠结自贸区:如何做到区域平衡?[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年
7 本报记者 金城;以人为本:求解区域平衡的新视角[N];21世纪经济报道;2006年
8 记者 王岚;房产调控“90/70”政策如何执行?[N];宁波日报;2010年
相关博士学位论文 前1条
1 向宽虎;地理与政策[D];复旦大学;2014年
相关硕士学位论文 前2条
1 张瑞婷;社会利益分化背景下中国区域平衡发展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0年
2 鲍晓;德国促进区域平衡发展的经验[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年
,本文编号:2196422
本文链接:https://www.wllwen.com/jingjilunwen/zhongguojingjilunwen/2196422.html